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4808|回复: 37

再回南北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2 1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美国人叫州际战争),可谓是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一个分水岭。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工业化战争,其中有很多鲜明的特色值得回味。首先双方都使用铁路机动部队。其次,随着大炮和步枪威力的提升,过去几十个世纪的流传下来的方阵、步兵战列逐渐消失,重骑兵基本退出了战争的舞台。此外,恐怖的堑壕战也在此初露端倪。
    但是,当18614月,南卡罗来纳州州长下令粉碎萨姆特要塞的抵抗之时,恐怕南北双方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是如此的漫长与血腥。(有意思的是,萨姆特要塞指挥官安德森少校本人既是一个南方人,而且又是一个蓄奴主义者。原本将他任命为要塞的指挥官就是希望他能“圆滑地”处理要塞移交的问题。但是责任心极强的安德森理解有误,反而将此项任命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将事件变成了武装冲突)
    当双方进入战争状态以后,两边的军队可谓是五花八门。联邦军在战前总共只有不到2万人的队伍,如今是四分五裂。联邦军内的军官——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有指挥过1个团以上部队的经验——尽管珍视联邦,但还是决定首先效忠于各自的家乡。而作为部队纽带的士官,则大部分选择了联邦。这对于南部来说,确实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当林肯总统宣布将征召75000名国民警卫队参军之时,北方各州踊跃响应,一时之间,各州的民兵部队如潮水般涌入华盛顿地区。到来的部队可谓五花八门,军装五颜六色——至少有一支部队(纽约州的第8团)是穿着老百姓的服装赶到的。
    虽然热情可佳,但是联邦政府缺乏枪支、弹药、被服和装备去支持他们。华盛顿的陆军部只有三个职员面对几万部队的各项要求,根本应付不过来。尽管联邦政府有一个师的正规军,但是斯科特(陆军部长)坚持必须保留几个可以信得过的团来保卫首都,所以拒绝了将他们拆散后分给各支部队的要求。而这个决定被认为是造成联邦军早期战斗屡屡失利的重要原因。
    尽管北军的情况一团糟,但是他们的对手也好不到哪儿去。当时,美国南方人的勇武精神普遍高于北方,而且南方的男子在射击、骑术等方面也优于北方。但是,由优秀的个人组织起来的军队未必高明,因为战斗毕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此外,南方的指挥官非常乐于在战斗中跑到一线去组织进攻。因为在南方人看来,在枪林弹雨中才能更好地体现男儿的勇气。这个异常愚蠢的举动使得南军的指挥官在战斗中的伤亡率远远高于北方。比如说,在战争开始的不久,南军的东线、西线的两个司令官(都叫约翰斯顿)先后在战斗中负伤,其中一个重伤,另一个不治身亡。同样,指挥官的勇气也感染了士兵,南部同盟军对于正面进攻的异乎寻常的热爱令人惊叹。在那个大炮和步枪威力大大增强的时代,如此的进攻方式几乎等于自杀,这也是历次战斗中南军伤亡比率较高的原因(后世战史学家甚至认为这也是南方最后军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南军的参谋工作也非常糟糕,在第一次牛奔之战中,南军指挥官下达的命令几乎都是混乱不堪,属于令人无法理解的范围。
    据说,当战争爆发不久,德国总参谋部有军官提出派遣军事观察员去美国学习的要求,但却被老毛奇一口回绝。因为老毛奇觉得,“在平原上看着两群拿着武器奔来跑去的老百姓打架是没有什么任何帮助的。”这段非常辛辣的评价倒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联邦军的斯科特部长为北军制定了一个杰出的战略——“蟒蛇计划”。其核心就是利用北方的海上优势,对南方进行经济封锁,断绝其与外部的一切联系。尽管北方共和主义地区的报纸天天叫嚷着“向里士满进军”,但斯科特却不为所动。不仅如此,斯科特还预见到了北军在东线的困难和在西线的胜利对于北方的重要意义。正是这个70多岁的老人,将南部同盟慢慢绞死在了自己的土地上。拥有一支强大海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再次得到体现!
    于是,在北美大地上,鲜血开始流淌,仇恨开始传播,你死我活的战斗即将开始。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7-12-13 09:1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300 贡献 +1 收起 理由
朔风 + 300 + 1 开贴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3 16: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的胜利也与戴维斯总统的错误战略有关,他也总叫嚣着打到华盛顿去,但这可能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1861年的战事

在林肯总统居住的白宫窗户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波特马克河对岸阿灵顿高地上南军的旗帜。指挥这股南军的是1861年西点军校的校长博雷加德,同时也是打响内战第一枪的人。林肯总统向联邦军的麦克道威尔少将(西点军校博雷加德的同班同学)下达尽快肃清华盛顿周边敌人的命令。但是麦克道威尔以部队依然没有得到充分训练为由拒绝前进。林肯的回答是:“贵官的部队确实没有准备好。但同样,敌人也是一样的。”
       于是,在军政两面的压力下,麦克道威尔只得带领37000余人的部队于7月16日开始了前进。他对面的敌人不过24000人(博雷加德部),但他们可以得到谢南多拉峡谷内12000人的支援(由南军东线司令,J.E.约翰斯顿指挥)。不过,斯科特部长向麦克道威尔保证,帕特森少将率领的另一支北军(18000人)将会阻止约翰斯顿前去支援博雷加德的任何企图。
       同样在7月16日,帕特森少将确实率部南下,摆出一副与约翰斯顿决战的架势。但是没多久,帕特森就以南军兵力远远超过自己为由,撤回了出发地并向华盛顿求援。
       就这样,帕特森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任务,使得约翰斯顿和博雷加德能够合兵一处,共同对付麦克道威尔。而后者,还不知道帕特森已经退兵的消息,他正在寻求机会,与南军进行会战。
      有意思的是,面对麦克道威尔的大军,博雷加德也是毫无惧色,准备向其进攻。而且,约翰斯顿如期率军(8500人)到达,在20日与博雷加德会师。约翰斯顿虽然军阶较高,但慷慨地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博雷加德,并同意了后者的进攻计划。
      20日夜,北军指挥部进行了战前会议,大部分指挥官要求麦克道威尔放弃进攻后撤,因为他们听到南面的马纳萨斯车站一整天都传来列车进出的声音。毫无疑问,约翰斯顿的援兵到了。但是麦克道威尔认为,志愿兵们三个月的服役期就要到了,现在不打,等下一次凑齐人马就要几个月以后了,所以硬着头皮发起了进攻。
      北军的计划是中央佯攻,右翼迂回突破。(在整个系列中,我将不对战役过程进行详细描述,请大家谅解)北军迂回部队在凌晨二时出发,在右翼进行了大规模的机动。迂回部队既要克服南军设置的路障,还走错了道,结果比预定时间整整晚了两个多小时才来到了战场而且失去了突然性。
       与此同时,博雷加德也在准备自己的攻势。但就像前面所说的,他的命令除了他自己以外,恐怕这个地球上不会再有人懂了。正因为如此,南军的进攻计划半途而废,在上午十点多钟的时候,南军全体转入了防御。

      
   
      上午十一点多钟,北军的迂回部队杀进了战场,南军立刻全线崩溃。被打得屁滚尿流的南军如退潮般涌向马修山,那里有南军唯一一支保持建制的旅——弗吉尼亚的杰克逊旅。南军的毕准将在乱军中找到杰克逊,杰克逊让他把部队重新集结到杰克逊旅的两翼。于是,毕趋马在败兵中用手指着前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数学教师的所在方向并高喊“大家看,杰克逊如石墙般屹立在那里!”南军在他的呼喊声中找到了方向,终于停止了溃败并重新整列完毕,等待北军的攻势。
      正午时分,五个旅的联邦军扑了上来。战斗刚开始,毕将军就阵亡落马,但南军同仇敌忾,将北军的攻势挡了回去。重整旗鼓的北军又重新发起了数次猛攻,两军在山岗上激烈交火了一个多小时。
      下午二时许,北军的两个炮兵连被南军佐治亚第33团的突袭所俘获,双方又围绕着这个炮兵阵地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这个炮兵阵地三次易手,最后还是给了南军。

   
     
      下午4时许,已经连续进行军、作战将近十四个小时的北军终于筋疲力尽,开始了撤退。此时,北军已是失去了控制,成了无头苍蝇。很快,在南军的追击下,撤退变成了溃退,溃退变成了逃亡。北军的败兵利用一切手段跨过牛奔河,向华盛顿方向一路狂奔下去。而南军也无力继续追击,留驻战场享受着胜利者的喜悦。

       同年11月,联邦军的海军在萨凡纳和查尔斯顿之间的皇家港取得了重大胜利。海军的杜邦将军指挥舰队,打垮了南军在这个方向上的防御,为北军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北军不仅获得了一个可以停泊整个舰队的锚地,还拥有了一个可以就近封锁南方沿岸都市的基地。此外,还顺便切断了萨凡纳和查尔斯顿之间的联系。这个胜利意味着联邦政府海上封锁成为了可能。到1864年,南方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就只剩下了北卡罗来纳的威明顿和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了。

[ 本帖最后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7-12-20 11: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1862年的背景

1862年春,南北双方都认识到,这场战争将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有可能结束。林肯总统在牛奔战役北军惨败后不久,就宣布将在自己任期剩余的三年内征集一支40万人的军队上前线(和1861年4月宣布的征调75000人,服役期三个月之时可谓大不相同)到了后来,北方甚至将刚刚乘船从欧洲移民过来的日耳曼人直接从栈桥送进了兵营。很多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的移民们被编成了几个团送到了第十一军(由日耳曼裔组成的部队)
       而南方刚开始和士兵们签的是一年的服役期。到了1862年春,大部分人的服役期满,要开始退役了。而且,当初的热情已退,士兵们的补充变得异常困难。于是,戴维斯总统不得已签署了征兵令,凡是18岁到45岁的白人男子都必须服兵役。这道命令在崇尚个人自由的南方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连斯蒂芬森副总统也向政府提出了批评。
       就在南方为了征兵法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北方也因为在各州颁布了戒严令而陷入了一场政治上的危机。林肯的批评者们指责政府为了维护联邦居然开始剥夺市民的个人自由。如此下去,联邦自身存在的意义也被划上了问号。此外,放任南方独立派也四处活动,给联邦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两军的指挥系统也进行了人事更迭。斯科特荣誉中将退休,麦克道威尔被解职,新的北军东线总司令成为了年富力强的麦克莱伦。
       时年36岁的麦克莱伦对于大规模军队的组织、运营,新兵的训练,兵站的建立等方面显示出高人一头的能力。而且,他还为北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参谋制度(这是南方到战败也没有组成的),正是他使得北军变得强大且不可战胜。如果麦克莱伦做的是一个陆军部长,那他一定会名垂世界军事史,但是在前线指挥军队作战则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历史也将证明,受后人敬仰的是其对手李,而麦克莱伦的评价则毁誉参半。
       在弗吉尼亚北部指挥作战的南军司令约翰斯顿上将则是因为在费奥克斯之战中负伤,才由李接替了他的职务。李对于南方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一名机动战的大师,他在战场上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才干。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戴维斯总统的信任(这是他的前任博雷加德和约翰斯顿所没有的)。他平易近人,思维敏捷,很有人望,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指挥官。但同时,他也有不重视后勤工作,经常使得自己的部队衣衫褴褛以及对部下过度信任等缺点。不过总体来说,李无疑是南北双方最优秀的统帅,他当之无愧。
       麦克莱伦和李唯一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在战场上都受到士兵们的爱戴。联邦军的士兵会自发地奔向麦克莱伦向他欢呼致意,并亲昵地称呼他为“小麦克”。而南军官兵对李的疯狂崇拜也许只有拿破仑可以和他一比。李在战场上的出现几乎等于几个师的援军。
       李是一个进攻战的大师,他总是倾向于向数量上远胜于自己的敌军进攻。因为他相信士气可以弥补数量上的缺陷。而麦克莱伦总是小心谨慎,处处温存自己的兵力,所以经常被动挨打。但几年后,李终于意识到自己在战场上消耗的人力太多了,可惜为时已晚。
        从1862年开始,南北战争进入了工业化战争的阶段。南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李的威名响遍全国。而被林肯称为“温吞水”的麦克莱伦则名声不在,其威望直线下降,并在这一年的年底被解职。
       但是,对于这个被人们指责为“缺乏想象力、十分消极、行动迟缓”的麦克莱伦,其对手则送上这样的评价。战后,当有人问李在战争中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之时,李立即回答道:“当然是麦克莱伦。毫无异议。”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7-12-13 17: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4 03: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
个人对首楼谈的“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工业化战争,其中有很多鲜明的特色值得回味。首先双方都使用铁路机动部队。其次,随着大炮和步枪威力的提升,过去几十个世纪的流传下来的方阵、步兵战列逐渐消失,重骑兵基本退出了战争的舞台。此外,恐怖的堑壕战也在此初露端倪”更感兴趣,所以能否介绍战役时多谈些与拿破仑时代武器战术的不同之处呢?这一点是我最想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2: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由于膛线步枪和大威力火炮的出现改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许多特点。
尤其是步枪的有效射程从几十米提升到几百米,精度也得到了提高且加快了射速。到了战争后期,弹仓步枪也来到战场,使得连续射击成为了可能。
步兵火力的飞跃也大大减少了进身肉搏战的机会。像拿破仑战争时期那般,步兵战列互相打出两、三发齐射然后冲上去拼刺刀的场面少了。因为在白刃战之前,双方已经对射了十几发乃至几十发子弹了。于是,步兵的战列纵深也减少了。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南北战争时期步兵战列的纵深往往只有两、三列,而且是以连、排为单位。营、团方阵几乎没有了。
即使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重骑兵在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想取得大规模战果也是困难的。南北战争时期更是如此。双方骑兵的任务不再是作为会战的突击主力使用,而是做侦查、警戒、奔袭、掩护等轻骑兵的工作。骑兵不再用骑剑作战,而是用马枪。
此外,火车的出现使得部队的机动力大大增强。只要有铁路线,几万部队的调动并非难事。因此,双方谁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机车、铺设更长的铁轨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这又成为了比较各自工业力的标准。
而且,南北方在战争的4年多时间里,先后武装了400万人上战场。为这么多人提供被服、枪支、弹药、补给、兵站的任务也取决于双方的工业能力的强与弱。这和皇帝时代一个年度征集十几万人进部队也不可同日而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4 13: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海上还有浮动炮台,此外记得还有人工引爆的鱼雷。

步兵感觉变化没我想象的那么大,不过骑兵以火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确是一大变化。不过南北战争时期双方使用的步枪射速是多少呢?是前装的吗?
另外我对大炮与炮弹的变化也很感兴趣,记得从网上搜出过南北战争时期一种叫“拿破仑12磅”的加农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4: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南北双方开始好像都使用春田1855式底火击发式前装步枪。

另外,关于拿破仑大炮我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
美国南北战争中中应用最广的1857式12磅青铜滑膛炮(该炮是拿破仑三世下令设计的,俗称拿破仑炮)
拿破仑炮的炮身长66英寸,属于加农炮,重1227磅,车轮直径57英寸,全重(炮身、炮架加上轮子)超过2300磅。标准发射药2.5磅,用球形弹5度射角时射程为1600码,膛口初速1440英尺/秒。1861年时整炮价格约500美元。(拿破仑炮在内战中的精度记录是在1862年12月13日,Fredericksburg战役中,南军的Braxton少校 和 Marye中尉对准1600码外的一个北军旗手发射球形实心弹,第一炮打倒了旗手身旁的一个士兵,第二炮直接命中。)
用铜铸炮是因为铜的抗拉性能比较好,不易炸膛,且过热时,炮身会隆起。   
(是炸膛的前兆,16至19世纪的炮兵是个危险的职业,经常会发生炸膛事件)  

炮弹

12磅炮发射的炮弹,大约重9磅,是一个空心的铁球,内装7盎司火药,爆炸后形成5-12块弹片,射程900码。球体上开了个孔装时间引信,由于球形弹落地时哪部分先着地无法控制,无法使用撞击引信。  
(在当时这种炮落后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人自己都说,步枪比炮打的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1: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1862年的战事(1)——联邦军在西线的胜利

    肯塔基州州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急急忙忙宣布自己的州保持中立,但是,他的声明和废纸一般无人理睬,南北双方都在肯塔基州招兵买马、征钱征粮。因为作为南北两位总统的出生地,双方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这块战略要地的。
    不过刚开始的几个月,南北双方在肯塔基州内都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仅如此,两军的士兵还私下里进行一些非公开的交流,交换土产,搞搞联欢,气氛还算比较融洽。但随着18619月份南军出兵攻占了密西西比河畔的孔巴斯,北军格兰特的部队也夺取了离孔巴斯不远的帕杜卡。于是,南北方的军队如潮水般涌进了肯塔基,那里很快就成了西线上的一个主战场。
    在1861年剩余的日子里,南军西线总司令A·S·约翰斯顿沿密西西比河岸,修建了一条漫长的防线——“肯塔基长城”。约翰斯顿将原本就处于劣势的部队分散在防线上,被动挨打,任凭被其对面的两支北军各个击破。
       18622月,北军密苏里军团的司令哈莱克少将派遣格兰特去打垮这道长城。而作为西部最积极主动的指挥官,格兰特在海军炮艇的配合下,包围了防线上的德内尔森堡。如果约翰斯顿此时集中兵力,分别打击格兰特部和另一支北军比埃尔部的话,那说不定还有胜利的可能性。不过,约翰斯顿却凑合了一支12000人的部队去支援受围的弗洛伊德准将。可惜,这批援军不仅没能打破包围救援德内尔森堡,反而削弱了约翰斯顿手头的机动兵力。结果,德内尔森堡的弗洛伊德带领少数随从逃出包围,而将部队丢给了副手巴克纳准将,让他“坚守到底”。
    巴克纳在重围之下怎么还能选择,只得向格兰特投降。格兰特在这里首次使用了“无条件投降”这个字眼,结果立刻被北方的媒体宣传成为了“英雄”。
    而德内尔森堡的失守,使得“肯塔基长城”被一切为二,失去了意义。北军数路出击,没经过什么大规模战斗,就将南军赶到了密西西比州的科林斯。北军随后而至,挺进到匹兹堡的夏伊洛扎住了营寨。
       1862311,林肯总统任命哈莱克为北军西线总司令,而后者也信誓旦旦,向总统保证粉
碎科林斯地域的南军抵抗。316,北军的比埃尔部开始了前进。但是,谁也没有意识到约翰斯顿正准备对夏伊洛的北军营地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约翰斯顿集中了16个旅的部队,并得到新近任命为副指挥的博雷加德的支持——后者刚刚从弗吉尼亚前线被调往此处。一共有4万的南军在约翰斯顿的指挥下,准备发起一场先声夺人的攻势。
    43,南军按计划分两路开始了北进。但是参谋工作的不备,使得南军的前进速度异常缓慢。原定44的进攻发起日根本无法得到遵守。南军在45的下午才陆续来到了进攻出发地。博雷加德认为南军的行动已经被北军发现,提议停止进攻撤退。但是约翰斯顿则信心十足,决定在46黎明发起进攻。
    历史证明,约翰斯顿的预感是正确的,北军的指挥官格兰特根本没有预料到南军会发起进攻。他的部队既没有构筑阵地,也没有派出侦察部队警戒,而格兰特本人甚至不在军营,部队由先任师长谢尔曼负责指挥。
       46黎明六时许,南军在五公里的战线上,排开三列横队发起了突袭。正在吃早饭的北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但是南军奇怪的阵型妨碍了约翰斯顿的指挥。由于战线太长,约翰斯顿无法准确把握各个地区的战斗情况,不知道该把增援部队往哪里调派。不过,比南军更为混乱的是北军。他们向密西西比河方向一路溃退,原本被一条小河保护着的侧翼此时却成了撤退的最大障碍,北军被困在绝境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

   

    上午930分许,北军华莱士手下的几个师担负起了挽救全军的任务。他们在一块叫“马蜂窝”的地方拼死抵抗,数次击退了南军的进攻。而南军司令约翰斯顿也在进攻中付了致命伤,被抬出了战场。
    随着格兰特急急忙忙赶回战场和几支增援部队的到来,北军在当天黄昏终于顶住了南军的攻势。晚上,得到比埃尔部支援的格兰特立刻在7日发起了反攻,夺回了6日的所有失地。原本就处于人数上的劣势,再加上失去了突袭的效果和司令官,博雷加德只得带领剩余的南军撤回科林斯。
此战,北军伤亡13000余人,南军则损失了一万一千不到。格兰特虽然打赢了这场会战,但是心有余悸。从此格兰特再也没有在战场上犯过类似的错误。

    就在南北双方在夏伊洛大出血的时候,联邦海军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展开了攻势。狭皇家港胜利之余勇,联邦军的法拉加德海军准将带领海军蒸汽舰队,对南军的岸上部队进行了激烈的炮战。从41725日,海军在没有得到陆军有力支援的情况下,攻占了南部重要港口新奥尔良。这个伟大的胜利和北部的夏伊洛之战遥相辉映,使得北军沿密西西比河将南部一劈为二的战略目的即将完成。

[ 本帖最后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7-12-20 12: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5: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62年的战事(2)——里士满攻防战

       18622月,林肯颁发了战时一号总统令,命令北军波特马克军团置防守于马纳萨斯车站的南军于不顾,全军乘船向南,在南军的侧后登陆并进而威胁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这个很不错的计划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耽搁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麦克莱伦与林肯之间,为了麦克道威尔的第一军的使用权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麦克莱伦非要将第一军带上一起参加作战。而林肯和陆军部则坚持第一军必须留守华盛顿保卫首都。麦克莱伦在私底下对于林肯过度干预军事指挥以及一系列军事门外汉的想法嗤之以鼻。最后,通过偷闷拐骗,这场争论以总统的妥协结束。麦克莱伦高高兴兴带上第一军上船出发。可是,发现上当的林肯立刻下令第一军下船回到首都。本以为第一军和自己一起行动的麦克莱伦直到到达约克城半岛之后才发现第一军并没有跟随到来。怒气冲天的麦克莱伦破口大骂,把陆军部和林肯总统当成了“叛徒”痛骂一顿。但为时已晚。
    再说南军的约翰斯顿,他在三月九日将部队从马纳萨斯车站后撤到了里士满郊外。尽管他的行动招致了南方报纸的一篇声讨,但是约翰斯顿却不为所动。因为他心里已经想好了对付北军的方法。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和南方政府进行任何沟通。
       18624月,随着北军的部队源源不断开到约克城半岛,戴维斯总统实在是坐不住了。他在414于里士满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在会上,约翰斯顿认为约克城半岛的南军部队守不住半岛防线,所以应该将部队后撤至里士满集中。但是,戴维斯的军事顾问李和朗斯特里特均表示了反对。前者认为应该在约克城半岛进行决战,而朗斯特里特认为应该进军华盛顿(从这里可以看出,林肯的担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最后,戴维斯采用了李的方案,命令约翰斯顿在半岛顶住北军的攻势。
    满心不情愿的约翰斯顿带领五万六千人去抵抗麦克莱伦的十万北军。尽管几乎占有二比一的兵力优势,但行动迟缓的麦克莱伦并没有捉住南军,53,约翰斯顿带领部队后退到了里士满的近郊。在那里,没有联邦海军炮火袭扰的约翰斯顿决定发起一场大规模攻势扭转局面。
    麦克莱伦率军缓慢跟随着撤退南军的脚步。在前进中,受地形的影响,他不得不将部队分割成几个集团进军,这就给了约翰斯顿各个击破的机会。而约翰斯顿也是这么做的。他计划用1个师(A·P·希尔师)在北面拖住北军的主力,而约翰斯顿则集中三个师同时攻击南线孤立突出的基斯的两个军。
    可是,约翰斯顿的作法实在欠妥。关于这次作战的细节他既没有向戴维斯总统报告也没有使得部下理解他的意图。在战斗中,他的命令混乱不堪,既不知己也不知敌,根本就是盲人骑瞎马的乱打。不过,即便如此,这次作战失败的主要责任还是在朗斯特里特身上。老皮特擅自改变行军路线,不仅使得自己的部队迟到了8个小时,而且妨碍了第三路惠伽师的前进。结果,531日下午一时,已经苦等了朗斯特列特几个小时的D·H·希尔决定单独使用自己的部队发起进攻,在取得了一些不大的进展之后,希尔师的攻势被阻止了。南军不仅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战术胜利的机会,而且约翰斯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一直在战场上观战的戴维斯总统被南军的拙劣表现所惊倒,他得到约翰斯顿负伤的消息以后,立刻将弗吉尼亚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李。
    而被南军猛攻的麦克莱伦,则得出了南军至少两倍于己的错误判断。这个奇怪的判断一直影响着麦克莱伦,并最终导致了七天战役北军的失利。

    新任指挥官李来到之后,立刻命令部下开始在里士满周围修建防御工事。这对崇尚进攻的南军来说,李的命令是不得人心的。老兵们甚至给李取了个“包工头”的外号。但是,普通士兵是无法了解他们的司令官的决心的。李要想发起进攻,必须做到三点:


       1.稳固的后方(这就是修建防御工事的目的)
       2.了解敌人的具体位置(斯图尔特将军的骑兵在61215日作了一次惊人的出击。他率部围绕着北军阵地转了一个圈,发现了北军阵线右翼布防的弱点)
       3.更多的部队。

    前两点李可以自己解决,对于最后一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正在谢南多拉峡谷节节胜利的石墙杰克逊。
    杰克逊从三月以来,率领一万多名士兵,转战四方,连续向兵力占优的北军发动进攻,六战五胜,把六万多北军打得团团转(这里可参考本论坛描写杰克逊峡谷作战的文章,在此不具述)。


   

    六月二十三日,杰克逊秘密来到里士满,会见了李。而李将自己的进攻计划和盘托给了杰克逊,并询问他是否能够按时带领部队来到并作为主力猛扑北军薄弱的右翼。对自己的部队充满信心的杰克逊满口应承。但是,他既忽略了弗吉尼亚的中央铁路已经被北军破坏,而且对于新战场恶劣的环境没有丝毫准备。
    六月二十六日,李的进攻开始了。他在南部使用马格鲁特和惠伽的两个师去迷惑麦克莱伦的主力7万人。而在北部(联邦军右翼)则集中了朗斯特里特和两个希尔的主力部队向北军珀特的第5军进行猛攻。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杰克逊的18000部队。他们将从珀特的背后给予珀特以毁灭性的打击。
    南线的马格鲁特的行动非常成功,麦克莱伦竟认为自己面对着十五万的南军主力,因此不敢随意行动。但在关键的北线,杰克逊的部队由于迟到而没能和A·P·希尔取得联系,双方最近时不过相距十英里,但就是没能协同起来。结果A·P·希尔单独率部对北军的强力阵地发起了自杀进攻并以失败而告终。
    对此极度失望的李在第二天又在北部进行了一次尝试。但是杰克逊再次令人失望。他的部队直到下午430分才赶到战场。而在此之前,对于自己右翼极度不安的麦克莱伦已下令珀特的部队后撤。杰克逊虽然晚了,但还是赶上了当天的战斗。胡德的得克萨斯师终于在珀特的防线上撕开了口子。一时之间,5万多南军紧紧咬住了珀特的3.5万人马并取得了局部优势。珀特军终于战列崩溃,大败而走。不过,李却为此付出了8000人的代价(北军4000余人),如果南军以这个速度“胜利”下去的话,那战争马上就会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了。不过,麦克莱伦的决心终于动摇了,他放弃了向里士满的进军计划,开始撤退。


   

    李当然不会让麦克莱伦舒舒服服地撤回杰姆士河。他分兵四路,全线追击。但是追击的主力杰克逊再次令人失望,他在630的关键之战中贡献几乎为零。而朗斯特里特和A·P·希尔倒是向麦克莱伦的部队发起了猛攻,但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除了抢了一些木材以外他们一无所获。



       71,李决定再作一次努力,他准备在猛烈的炮火削弱了北军阵地以后,使用步兵突击取得胜利。傍晚六时许,马格鲁达和D·H·希尔擅自发起了进攻,他们用人海博火海,在遭受了可怕的伤亡之后依然毫无进展。当晚,麦克莱伦全军撤退完毕,七天战役结束。
    说句实话,北军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连续作战,不断从南军的陷阱中跳出。而且,几乎没有遗失任何的辎重装备。麦克莱伦在整个撤退中显示出惊人的组织能力。不过,撤出战场的北军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那支屡次击退李的疯狂进攻的英雄部队。由于不断的撤退,北军士气低落,掉队者和逃兵接二连三,北军的霸气和麦克莱伦的自信被彻底打没了。同样,南军在损失了两万多人之后(参战兵力的25%)艰难取胜。而且,李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保卫里士满——的目的达到了。
    战后,麦克莱伦向总统致信说,没有大部队支援的话,里士满是不可能攻占的。总统回答问,五万部队够不够?“小麦克”傲慢地回答说不够。于是,林肯把麦克莱伦的部队撤出了半岛,同时,他再也没有相信过麦克莱伦。





[ 本帖最后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7-12-20 12: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6:35 , Processed in 0.0247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