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3431|回复: 42

袁崇焕之墓和民族之气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7 22: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年前的一篇杂文!!



作者: 方舟子

周末抽空浏览了一下几种中文电子刊物,发现马悲鸣又在感叹中国人活该被日本人屠杀,又是洋洋洒洒旁征博引,这回却是扯上了袁崇焕:“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入清后却被清政府平反。终满清之世,近三百年间,袁崇焕墓都受到妥善保护和尊重。但辛亥光复了汉官威仪后,袁墓却是日渐凋零,现在已被周围的学校逐步侵占,任凭学生向袁墓射足球,恣意侮辱。令守护袁墓三百余年的佘家后代齿寒。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气,何来尊严?国格、人格又安在哉?”(马悲鸣《中国的“靖国神社”在哪里?》,《枫华园》9904a)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率师千里驰救京师,以九千精兵打败十万入寇清兵于北京城下,反被多疑的崇祯皇帝逮捕入狱。第二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血肉被愚民抢食一空,其帐下谋士佘义士(名字无考)冒灭门之灾盗出袁的首级,葬在自家院中,址在今北京崇文区第59中学校园内佘家小屋的后面。佘义士临终前遗命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为袁督师守墓。从此佘家开始了三百多年为袁督师起先是秘密的后来公开的守墓史。
  满清入主中原后,清廷为安抚人心,大肆表彰史可法等抗清受节南明忠臣,但袁崇焕不属此类。一则袁与清室有杀祖之仇,宁远之战,袁崇焕以兵五千却敌十万,击伤清太祖努尔哈赤,不久努尔哈赤在气恨中不治身亡。二则袁崇焕被害的导火线,乃是皇太极从《三国演义》学来的下三烂的反间计,全国人民都还给蒙在鼓里,误以为袁是卖国求荣的大汉奸,如果为他平反,只会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所以就一直拖到了乾隆初年,《明史》即将定稿,史臣在撰写袁崇焕传时,从《清太宗实录》知道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又不敢照写,最后还是乾隆帝拍板,至此袁崇焕之冤始大白于天下,这时明朝已灭亡了一百年,反清复明也早已成了历史。但《明史》只不过是披露了反间计而已,算不上给袁崇焕平反,对袁的功绩也是尽量贬低的。到了乾隆帝晚年,颇有点仰慕汉家衣冠的意思,又想起了袁崇焕,给袁崇焕和佘义士修了坟,这才算是平反了。但这时距袁之死已有150年,距清之亡也只剩一百多年,什么“入清后却被清政府平反。终满清之世,近三百年间,袁崇焕墓都受到妥善保护和尊重。”最多算是对了一半。
  至于“但辛亥光复了汉官威仪后,袁墓却是日渐凋零,现在已被周围的学校逐步侵占,任凭学生向袁墓射足球,恣意侮辱。令守护袁墓三百余年的佘家后代齿寒。”则是完全的不实了。事实上,终清一代,袁崇焕始终有墓可安葬却无祠可祭祀,算不上“尊重”。民国一成立,康有为即发起在袁墓旁建袁崇焕祠,称“袁督师庙”,并亲自写了庙记及撰门联云: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批文指示保护袁墓,不得动迁。一九五二年,由李济深、柳亚子、章士钊等人发起,重修了袁崇焕祠墓碑。之后据说在清明时,政军要员宋庆龄、周恩来、朱德等人都曾去祭扫袁墓。
  文革时神州文物遭劫,袁墓亦不能幸免,墓、祠均被红卫兵砸烂,墓园成了中学的操场。佘家第十七代长子也在这时候搬走,不再守墓了,但他的妹妹佘幼芝却坚持守了下去。文革一结束,佘幼芝即四处呼吁、集资,请重修袁墓。但那时候国内学界连岳飞、袁崇焕这些抵抗少数民族的名将是否该算民族英雄都弄不清楚了,海内外闻名的岳坟是重修了,袁墓则一直拖着,一直到了1992年清明节,袁墓才修葺一新。只是袁祠已住进了十几户人家,搬迁不易,现在还未恢复。1994年,海内外轰轰烈烈纪念袁崇焕诞辰四百一十周年,我也曾经写了篇《功到神奇即罪名》的长文凑热闹,为此通读了有关文献,对袁督师越发敬佩。去年回国,因未到北京,也就无法亲睹袁墓修得如何。但广东东莞的袁崇焕故居我是去了。其实袁遇害时,老家也被抄,兄弟妻子被流放,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当地政府在原址围了一大块地,立了个碑,正拟建袁崇焕博物馆。
  英雄墓屡毁屡修,前赴后继,这也是中国的国格。佘家十七代人为英雄守了三百七十年墓,古今中外闻所未闻,这也是中国人的人格。北京文物局曾想派专人清扫袁墓,被佘幼芝婉拒,他们宁愿自己继续守下去。老人的女儿焦颖和儿子焦平都表示会成为第十八代守墓人,接力棒从佘家交到了焦家。佘女士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这样的民气,恐非马悲鸣之流夸夸其谈者所能知。袁崇焕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战无不胜,保家卫国,死而后已,以其伟大的人格征服了全军将士,被捕时全军痛哭,弃城东走,袁崇焕自狱中寄信命他们回来继续抗敌,遇害前面对千刀万剐仍念念不忘民族存亡,临刑口占云:“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这是忠义。暴君奸臣腐儒愚民残杀了本民族的英雄,佘家以世代守墓这种方式报英雄知遇之恩,以一家之力替全民族向英雄赎罪,这也是忠义。华夏族外祸内乱、历尽苦难凡四千年,未象所有其他的文明古国那样灰飞烟灭,而生生不息、一息尚存,靠的也是一股忠义之气,至今不绝。忠义之气之所以能够流传不息,是因为现实虽然总有缺憾,历史却大体还是公正;现实中得不到的,可从历史中探求,这是我们民族的仁人志士的坚定信念。袁督师《入狱》诗云:“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又云:“心苦后人知。”表达的就是这种信念。我们可以告慰袁督师的是,他的清白已在身后一百年被还清,而他的苦心,后人也终于能够知道。斯人已去,浩气长存,只要这个民族不成为马悲鸣所捏造出来的那个民族。
  (注:佘家近况据冯武勇《为袁崇焕守墓——一个延续三百多年的故事》一文)
  1999·4·3(寄自美国)


[ 本帖最后由 sswaffen 于 2008-2-27 23:0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7 22: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当心啊,是不是又有人会引经据典来证明袁督师是汉奸,不吃掉他不足以平民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大大 于 2008-2-27 22:43 发表
老兄当心啊,是不是又有人会引经据典来证明袁督师是汉奸,不吃掉他不足以平民愤啊

怪我一贯调侃嬉笑,让人视为不读史书之人 此次火药充足,粮秣齐备!

除非九千九百岁的嫡传后人也出来要求历史给予后人了解真相的权力 那我只好认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袁崇焕守墓376年的家族:我们为忠义两字

守袁崇焕墓只为忠义


    走进位于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墓的大门,还隐约能闻到油漆的味道。两进的小院,过了祠堂,后面就是青砖矮墙围起来的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的墓园。墓园内有一大一小两墓,大的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小的只有一块无字墓碑。

    就在这寥寥几间房的院落里,和文物局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平行的还有一间面积不小的屋子,上面挂了一个牌子:“佘幼芝办公室、接待室”。为什么在面积不大的袁崇焕墓遗址里设立一个人的办公室,她和这个墓有什么关系?

    佘幼芝,一位67岁的老太太,佘家的第17代。她的先祖就是袁崇焕墓旁边的无字墓碑下埋葬的那个无名人,现在被称作“义士”的佘家先祖。当年袁崇焕背负“谋叛”罪名被崇祯皇帝冤杀,佘家先祖冒险将其遗骨收葬,并立下家训,让佘家世代秘密守墓。迄今为止,佘家守墓已经376年了。一名美联社记者在采访后曾经感慨地说:“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佘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

    在被拆迁安置到金鱼池小区的佘幼芝家里,提到袁崇焕墓刚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老太太激动得哽咽了,“我真是太欣慰了。这么多年我没有白跑。”

    佘家世代都严格遵循祖先遗愿,一直守着袁崇焕墓,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这个院子搬进搬出,只剩下佘幼芝一个佘姓人时,她发现,世代守墓的任务只有她来接替了。看到已经在“文革”时被毁掉的墓,佘幼芝开始为重建墓奔走。上有婆婆,下有一儿一女,还要到精密仪器门市部上班的佘幼芝让朋友们不能理解,也让和她一起住在这个院子里的丈夫不能理解。佘老太太说:“他当时都要和我离婚了,我们的分家清单都写好了。”

    而现在,佘幼芝的老伴焦立江,已经成了佘幼芝的得力助手,“退休后,我有时间了,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将几十年来所有关于袁崇焕墓的资料、宣传都整理了出来。”焦立江手里拿着四五页书写工整的目录,里面分门别类登记了各种文字、图片、实物的存放地。“而且,我还是最终同意让我的儿子改姓佘,好让他们佘家能继续守墓。可惜,我的儿子后来死于车祸。”

    盘着头的佘幼芝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就剪了一次头发。“我觉得头发最能说明年代的延续。我头发又长得慢,70年代的时候,为了恢复墓园,我发誓直到恢复那天再剪头发,1992年,北京市政府拨款修复时,我剪了,然后就一直到现在。”2002年,经过复杂的搬迁腾退和修缮重建后,袁崇焕祠、墓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我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能把墓园完整恢复,佘家能有后人继续守护下去。不管是我剩下的唯一的女儿,还是其他支的佘家人,必须要目的单纯,不能图别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墓交给政府,佘家守墓就在我们手里终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3: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悲鸣这类打着民运旗号的刀笔匠,要是能生在明朝万历和天启年太适合了.反正流行YY的,让他们去当个侍郎啥的也对得起他们这张脸除了蛊惑构陷之外别无长物,这样的精英集团构成的幕僚机构配上20年不上朝的万历,专心于木匠活的天启两位贤明君主,大明如何不是威加四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7 23: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看姚雪垠的《李自成》,觉得至少写出了崇祯的刚愎自用,如以太监监军逼死卢象升,连连催战使洪承畴八总兵十三万军一夜而溃。当然还不能用这些来证明他杀袁是错的,但也不能用他杀魏来证明杀袁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01: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八个字怎么也不适合崇祯这个傻小子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08: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袁承志志大才疏有点过了吧。
袁帅作为一介书生,两领辽东之事,使大清始终无法跨越宁锦一线,为大明保卫东北前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的事实不算作袁的功绩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09: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此事,君必到.着也算给君升任预备司令的贺礼吧.活跃版块求同存异.好好聊聊吧

《明史》原稿:督师也,一则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再则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清人的评价虽然很简练,隐晦了其很多战功和细节,但也表达了对其的敬畏.

这种选不出人才的制度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人才比比皆是.只是齐党,楚党,自命不凡清高的东林党,当然还有后来崛起的阉党 这些朝堂内的大员高士们除了党同伐异外,天天考虑不是国家前途而是委派的官员是否属于自己人.....做事的人永远不如评论的人有地位(尤其后辈孺子的妄论).....试想如此政体,真正的人才如何施展抱负?

看看万历年起至崇祯元年的辽东军政首脑的变更吧.
         杨镐 巡抚辽东 万历三十八年 旋罢。
  杨镐 经略辽东 万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 四十七年三月帅师出塞败,逮治罪。
  熊廷弼 宣慰经略辽东 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元年 四十七年三月代杨镐,四十八年八月罢。
  袁应泰 经略辽东 天启元年 代熊廷弼。其年三月,清兵入辽、沈死之。
  薛国用 经略辽东 同
  王化贞 巡抚广宁 天启元年至二年 化贞以元年五月,廷弼以六月受任。其明年清兵取西平堡,化贞弃广宁与廷弼走入关,俱被逮。
  熊廷弼 经略辽东 同
  王在晋 经略辽东 天启二年 其年八月告归,孙承宗代之。
  王象乾 蓟辽总督 同
  孙承宗 经略蓟辽 天启二年至五年 五年十月为魏忠贤所排去,高第代之。
  袁崇焕 监关外军 天启二年至六年 时实官由佥事进按察史。
  高第   经略辽东 天启五年至六年 六年七月,以不救宁远罢黜。
  王之臣 经略辽东 天启六年 寻罢经略不置。
  袁崇焕 巡抚辽东 天启六年至七年 至是罢经略不置,以关内外专任崇焕。
  王之臣 巡抚辽东 天启七年至崇祯元年
  袁崇焕 督师蓟辽 崇祯元年至二年

每每一位人才上任后就按自己的那套来治理辽东军务,但基本都是半途而废的.有些防御堡垒体系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请问空耗军饷是袁之过吗?古未有奸臣在内,而名将得立功于外者....


好为惊人之语、好做惊人之事.......

我才平庸,写不出窃明般的洋洋之词.只得借梁启超袁督师传中描述:

时魏阉之势,炙手可热。其党日排承宗,遂至不安其位,以高第代。第恇怯柔媚之小人也。(谁是真阉党?阁下知道高第此人吗?了解再谈生祠之事,不要断章取义找些手抄)既至,谓关外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将士于关内。崇焕谏曰:“兵法有进无退。诸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第不听,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
  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崇焕愤悒,三抗疏乞终制,不许。十二月,进按察使,视事如故。然数年心血委于一旦,敌志始骄矣。
清军知经略之易与也,又窥崇焕之无援也。天启六年正月,大举渡辽河捣宁远,兵十三万,号二十万,越城五里,横山海关大路而军。边将皆震恐,无人色。崇焕乃偕大将满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刚等,集将士誓死守,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其书语多触犯本朝,故《明史》缺焉。而将士诵书,咸涕泣不可仰,慷慨请与将军共生死焉,盖至诚之感人深矣。于是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坚壁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维模诘奸,通判金启倧具守卒食,辟道上行人。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凡遇宁远将卒逃至者悉斩。人心始定。

  是时我军仅万余人,而敌之强且十二、三倍。经略第、总兵麒并拥兵关上不救。(别拿袁宁锦之战不救锦州说事,看看阉党中人的嘴脸)中朝闻警,兵部尚书王永光大集廷臣议战守,无善策,盈廷皇皇,谓:必无宁远。越十日,崇焕以捷闻,朝野上下,罔不失色挢舌,额手以相庆者。先是,清军进攻,戴楯穴城,矢石雨下,不能退,城垣圮丈许。崇焕身先士卒,辇石塞缺口,身被再创。部将劝自重,崇焕厉声曰:“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宁远不守,则数年以后,父母兄弟皆左衽矣!偷息以生,复何乐也?”(史书有无记载又如何?有脑子的人都可以想象下,孤悬于山海关外二百里的一叶孤城宁远,统帅若无过人胆气与身先士卒,与众同心如何能创造奇迹?)自裂战袍裹左臂伤处,战益力。将卒愤厉,奋争先,相翼蔽,城复合。呜呼!若于吾先民中求完备之军人资格者,袁督师当之矣。明日复攻,崇焕乃令闽卒发巨炮,一发决血渠数里,伤数百人。凡三日,三攻三却,围遂解。崇焕复开垒袭击追北三十余里,清军大乱,死者逾万人,乃分兵略觉华岛。宁远军虽以城初完,方缮守备,不克救,然敌之锐气大挫。故《明史》大书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呜呼!岂敌之果强?毋亦我之太弱而已。请太祖自起兵征尼堪外兰以来,未尝一遇勍敌,至是为崇焕所破,悒悒不自得,不数月而殂落矣。

此等惊人之语,惊人之事,我望尘莫及,却心有戚戚!此才是真气节伟丈夫!远比舞弄刀笔之人更受后人崇敬....

[ 本帖最后由 sswaffen 于 2008-2-28 10: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50 收起 理由
朔风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0: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大大 于 2008-2-27 23:10 发表
原来看姚雪垠的《李自成》,觉得至少写出了崇祯的刚愎自用,如以太监监军逼死卢象升,连连催战使洪承畴八总兵十三万军一夜而溃。当然还不能用这些来证明他杀袁是错的,但也不能用他杀魏来证明杀袁是正确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明朝这位力图中兴的皇帝.....我确实也常为其感叹,活着太辛苦啊!

崇祯帝自即位之日起,试图一改多年积弊。最初两年里,厘革、规划、擢拔,确有成效。他勉励各地督抚“提起精神,殚靖忠画”;恢复官吏久任的制度;告诫大臣摈弃门户之见,化异为同。他决心要改变大臣们萎靡的精神面貌,他要整个官僚机器跟上自己的步伐,围绕自己的旨意拼命地运转。为此,他总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崇祯帝习惯于早起,他要思考几个问题,以便早朝时考一考他的大臣们。他经常利用召见群臣,或给不测之恩,或施不测之威。一次,他读了给事中韩一良“劝廉惩贪疏”,点头称是,马上传令召见。但大学士刘鸿训认为此疏“有交际”、“有纳贿”两事不实。崇祯帝则言:“朕阅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鲠可嘉,当破格擢用,可加右佥都御史、吏部尚书。”但他还是要韩一良将“纳贿”之事解释清楚。韩含含糊糊,只是回答听说而已。这下,崇祯帝可火了,骂道:“岂有纸上说一说,就给个都御史?前后自相矛盾,显是肺肠大坏,本当拿问,念系言官,姑饶这遭。”崇祯帝对这一手挺得意,这既是对不负责的奏对的一个警告,却又表示皇恩浩荡,不加深责,让大臣更实心为自己办事。
  疆域多事,奏章也繁。崇祯帝往往自己亲自批阅奏章。崇祯九年(1636)二月,武举陈启新上疏,言当今有三大弊病。一是科目取人,一是资格用人,一是推知行取科道,并提出了停止科目,荐举孝廉,蠲免灾伤钱粮,专拜大将等建议。当时内阁不敢接纳此疏,于是他携疏在正阳门前连跪三日。后来内臣发现,将此疏转呈崇祯帝。崇祯帝读罢,认为陈启新的奏疏虽然不合进呈惯例,但他指出了时弊,还是可取的。特命外廷授职。陈启新被升为吏科给事中。崇祯帝对于那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价值的奏疏则非常反感。曾应遴在兵科任事,他上疏总是喜欢从一至数十的罗列,分不出轻重。崇祯帝特地召见,专意诘责。崇祯帝每天不知批阅多少奏疏,碰上这种空洞无物的奏疏也真够他受的。其实,别说奏章,即使是阁臣的拟旨也是难以对付的。崇祯帝遇事自有主张,阁臣们的票拟如果与之相违,那他还要通读原疏。崇祯九年(1636)秋,清兵入犯,命大臣上策,张作楫上疏中有“提兵十万,逗遛不前”等话,崇祯帝即令张作楫回话,这是指谁?张作楫本来是夸大其词,没料到皇上如此精细,于是只好参劾总监高起潜,纵兵殃民,还涉及到兵部尚书杨嗣昌。见到此疏,崇祯帝怒不可遏,在原疏上大笔涂抹,以致“皇上”二字也加上了一个大“×”。张作楫被革职。同年十月,工部侍郎刘宗周上《痛恨时艰疏》,劝崇祯帝不要徒倚风雷,不要轻率改作,应当“以宽大养人才,以忠厚培国脉,发政施仁,收天下泮涣之心”。崇祯帝大怒,命阁臣拟严旨治罪,但每次拟旨都不合意,改拟达四次之多。崇祯十年(1637),吏部尚书郑三俊因曲庇侯恂下狱,卢象升等十余疏言冤,内阁先后拟旨“回话”、“为民”、“提问”,三改,崇祯帝都不满意。于是亲批:“可将三俊罪状,一一讲明,不必更处奏事官。”内阁再拟旨,当晚即下。同年六月,内阁票拟议罢首辅温体仁,拟旨中有“人夫、禄米”等项,但崇祯帝将这些抹去,只批了三个字:“放他去。”
  尽管案牍堆积如山,但例行的经筵与日讲仍照常举行。经筵是皇帝繁忙政务之外,学习“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等典籍的重要机会。崇祯元年(1628)二月首次开经筵;崇祯七年(1634),日讲官由六人增为七人。每次经筵,崇祯帝显得和蔼可亲,先是恭听,讲后则常向讲官提出许多问题。有的讲官进讲颇合皇帝口味,则常会破格擢拔。譬如,少詹事文震孟讲《春秋》,深得皇帝喜欢。崇祯八年(1635)六月,正逢增置阁臣之时,崇祯帝召廷臣数十人试以票拟,结果文震孟虽然未至,仍被特擢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崇祯帝日益把日讲与经筵变成召对了。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十二日,经筵刚完,即召礼部左侍郎顾锡畴等二十余人,问保举与考选哪种方法最适合选拔人材?诸臣唯唯诺诺。黄景昉进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含冤下狱。十六日,正逢日讲,崇祯帝面谕黄景昉,郑三俊即使清白,也办不了事。十九日上朝之后,崇祯帝先是严厉斥责了一番郑三俊“欺罔委卸”,接着说:“但念别无赃贿,姑作回家听拟。”其实,崇祯帝也知道此案错了,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威德,才改系狱为回家听拟。崇祯帝重视经筵、日讲,是因为他寄希望于能从先圣与古史中找到一些治国之策。
  每逢殿试之际,崇祯帝更是十分认真。崇祯十三年(1640)二月会试,大学士薛国观、蔡国用为考试官,取士三百名,名列前茅的有邹式金、杨琼。到三月廷试时,崇祯帝召考其中的前四十八人。崇祯帝问:“边隅多警,何以报仇雪耻?”魏藻德对曰:“以臣所见,使大小诸臣皆知所耻,则功业自建”,并陈说自己曾戍守通州的情况。崇祯帝认为可用,即拔为第一名。而邹式金被抑为二甲,杨琼被抑为三甲。薛国观因此失去了崇祯帝的恩宠,六月份就被罢职。
  处于非常之世的崇祯帝,处理具体事物也往往打破常规,违背封建礼教。崇祯十一年(1638),农民起义的烽火正旺,崇祯帝所倚重的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虽均有家丧,但也予“夺情”起用。少詹事黄道周针对此事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守丧、不忠不孝,并诘问皇上为何用这种人?崇祯帝责问黄道周用心何在?不料黄言正辞严,毫不让步。崇祯帝一气之下,将迂腐的黄道周连贬六级,发配江西。崇祯十六年(1643),给事中郝昌、御史蒋拱宸疏劾吏部文选郎吴昌时贪赃枉法,勾结中官李端、王裕民泄漏内阁机密,崇祯帝对于外臣结纳内臣之事尤为忌恨,于是召文武百官,亲自审讯,并用刑打断吴的大腿,犹不解恨,将吴论死。阁臣奏:“殿陛用刑,实三百年未有之事。”崇祯帝说:“吴昌时这厮,也三百年未有之人。”
  即使皇亲国戚,对于崇祯帝的所作所为同样是意见纷纷。为了筹饷,崇祯十二年(1639),崇祯帝开始向皇亲筹借。首先找的是他曾祖母家的武清侯李国瑞,数目是四十万两。但李国瑞死活不肯交,相反,拆毁房屋,把器皿什物摆在大路上变卖,以示自己一无所有。许多国戚也为他说情。崇祯帝并不罢休,立即逮李国瑞入狱,李惊吓而死。正当此时,崇祯帝最宠爱的五皇子慈焕不幸因病死去,令他痛苦之极。崇祯帝令戚贵们助饷之事随之化为泡影。
  崇祯帝心中的疙瘩几乎无人能解。内宫嫔妃自然不少,但难以令他心悦。他不喜欢周皇后,比较喜欢的只有田妃与袁妃二人。其中田妃不仅姿色过人,而且琴棋书画样样通,连骑马也在行。她是在江南长大的,入宫后把江南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带过来了,崇祯帝颇觉新鲜。于是,他的衣鞋之类也都用南方的。但是,田妃与周皇后争风吃醋,被崇祯帝违心地罚入启祥宫省愆,三个月不召幸。崇祯十三年(1640),田妃染上大疾,两年后亡故。崇祯帝悲痛欲绝,隆重葬之。爱子与爱妃的相继逝去,崇祯帝所受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形容日渐憔悴,脾气愈益暴烈,动辄呵斥,踢打宫女。宫廷生活的风波,对时局的感伤,使崇祯帝的内心更感孤寂。他本是个极敏感的人,极度的空虚、愤懑乃至绝望朝他猛烈地袭来之时,有时竟不由得泪水纵横。上天也偏不作美,很少有过风调雨顺的时候,年年兵燹之外,不是干旱,就是蝗灾,且疾疫流行。为此,他不停地反省,有时斋居在文华殿或永寿宫,撤乐减膳,崇祯八年(1635)十月、十四年(1641)二月、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十七年(1644)二月四次下诏罪己。他多次去祭祀太庙,希望祖宗保佑。有时,他只有把这种孤独与绝望之情转为对母亲的思念。崇祯十二年(1639)他请人画了他母亲的遗像挂在奉先别殿,不时去瞻仰,本来他想借此排遣心中的苦楚,但每当此时,思绪更乱,更感凄楚。为了解除苦闷、寻找希望,他对天主教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西方著名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常被传入宫内,讲解天主教义。崇祯帝心向往之,下令将宫殿内所雕佛像尽行撤除,放在外面的寺院里,或销毁。他还把大臣有名“天”者悉改之。崇祯十三年(1640)慈焕之死,据说是得罪了九莲华娘娘的原因。崇祯帝即改对天主的祈祷而为对佛祖的忏悔,深感无限的惆怅与理想幻灭的痛苦。一个外强中干的勤政者正怀着诸般苦楚沿着孤僻的小径走向他生命的终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13:25 , Processed in 0.0513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