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kalasni

[讨论] 写《半岛战争》的那个金重远又犯二了,这次是关于曼纳海姆元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7 14: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破仑在西班牙损失固然惨重,但除了杜邦投降之外,很难说是覆师,相反西班牙战场锻炼保存了大量老兵,使得法军在征俄惨败后还能迅速重建起来。carabinier 发表于 2010-10-17 00:12


阁下这观点有些新颖,半岛驻军高峰时期近四十万万。在重建大军时,西班牙驻军成了军队骨干的来源,按罗斯的数字,1813年初就调走了三万余精锐(一千二百军官、六千军士和二万四千老兵)。富勒称此时西班牙法军总数达二十七万,另有资料说是二十二万;罗斯则肯定地说,即使是在维多利亚战役后苏尔特得到全权时,西班牙法军仍有十五万。如果简单的转移一下 把住些军队都放到中欧,包岑 德累斯顿恐怕都打出耶拿式的大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7 15: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勒、罗斯的数据还不够,英语无碍的话看看纳皮尔写的《半岛战争史》。

占着西班牙不动窝,还是怕政治因素。如果一撤,后果可能更严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7 15: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守业 于 2010-10-17 15:28 编辑

回复 12# 蓝色拿破仑


西班牙并不像其他地区给个宪法就轻松搞定,那里情况很复杂,这个剑桥近代史也有交代。
法国人退出西班牙后 西班牙的王党和自由派内讧,当时普通民众的口号就是“要专制独裁 不要宪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7 15: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普通民众真正要的是稳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7 16: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这观点有些新颖,半岛驻军高峰时期近四十万万。在重建大军时,西班牙驻军成了军队骨干的来源,按罗 ...
高守业 发表于 2010-10-17 14:40

注意我说的是 “西班牙驻军成了(重建大军)军队骨干的来源”,不知这个观点有何新颖?所有拿战战史,Elting,Chandler都提到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2 1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前一个Mannerheim” “后一个Mannerheim”,不就是同一个人么?
kalasni 发表于 2010-10-15 20:40

这是对《游驰于欧亚大陆的“两个”马达汉》一文的书评,并不是说前一个和后一个是两个人

而此文原文是:

马达汉元帅(C.G.Mannerheim,1867-1951)无疑是世界近代史中最为迷人的人物之一。他来自一个瑞典裔的贵族家庭,其家族于十七世纪移入芬兰-瑞典王国属下的一个省。随着近代以来瑞典从一个欧洲强国衰落为相对次要的国家,芬兰也于1809年易手成为依附于俄国的一个自治大公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我们很容易在众多研究著作中,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马达汉:前一个马达汉,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担任俄国军官,参加过1904年的俄日战争,杰出地完成了亚洲腹地的情报探险,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保持了良好的私交,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俄国出生入死;后一个马达汉,则在十月革命后辞去俄国军职,回国帮助芬兰摆脱俄国而独立,直至1946年辞去芬兰总统职位为止,他几乎都在抵抗俄国的控制和入侵的岁月中度过。同时,对于不同领域的历史研究者来说,马达汉无疑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是作为亚洲内陆的科学考察家,他已经开始被中国边疆史、民族史学界广泛关注;而另一方面作为以欧洲东部为活动中心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则在西方近现代史学者的笔端不断被放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0: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装甲掷弹熊 发表于 2011-7-22 10:42
这是对《游驰于欧亚大陆的“两个”马达汉》一文的书评,并不是说前一个和后一个是两个人

而此文原文是 ...

原文作者肯定是知道的,但金的这段:
前一个Mannerheim的行动局限于我国西北地区,学人恐不太熟悉。而后一个Mannerheim因指挥芬兰对苏联的作战(1939-1944),并筑有著名的防线,对于我国史学工作者绝不陌生,再将其译为“马达汉”,恐有贻笑大方之嫌。
恐怕是原文没看懂,当成两个人,然后就写书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2: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3: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1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末日 于 2012-6-8 12:01 编辑
duxetprinceps 发表于 2012-6-5 20:47
原文作者肯定是知道的,但金的这段:
前一个Mannerheim的行动局限于我国西北地区,学人恐不太熟悉。而后 ...

没有吧。

试看其全文:

我是《上海书评》的忠实读者,从中确受益不少。

当去年12月13日读到《游驰于欧亚大陆的“两个”马达汉》一文时,对“马达汉”一字的译法颇感惊讶。但因在我国报刊上各种类似的误译颇多,再加工作繁忙,因而未能及时向你们反映。现三个多月已过去,仍未见有任何动静,忍不住拿起笔来作一小小的更正。


所谓“马达汉”,即(CarlGustafEmilVonMannerheim,1867-1951),我国早有习惯的译法,为曼纳林,见《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06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90页)。

前一个Mannerheim的行动局限于我国西北地区,学人恐不太熟悉。而后一个Mannerheim因指挥芬兰对苏联的作战(1939-1944),并筑有著名的防线,对于我国史学工作者绝不陌生,再将其译为“马达汉”,恐有贻笑大方之嫌。复旦大学历史系金重远




他显然知道这是一个人,指出这个人的名字有固有译法。而“前一”“后一”之说则承自原文论说。

后来的那篇反驳也只是说这个译法是可以接受的,不涉及什么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5-18 23:28 , Processed in 0.02470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