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维德勋爵 于 2017-1-28 21:23 编辑
1813年春季战局
1812年12月初,在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战役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将“大军团”余部(3.2万人及6000伤兵)的指挥权交给缪拉元帅,自己则携若干亲信星夜赶回巴黎。对战役前景失望透顶的缪拉元帅在带领法军残部向西离开斯莫尔戈尼后不久就便丢下了部队,指挥权落到了拿破仑的继子欧仁·德·博阿尔内的手上。途经华沙,拿破仑对德·普拉特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由崇高跨过一步就变成可笑。”以此话形容俄国战役再适合不过了。
历经14天,2300公里的跋涉,拿破仑最终于12月18日抵达杜伊勒里宫。皇帝的归来使2个月前被马莱政变搅得人心惶惶的巴黎稳住心神。尽管俄国惨败的消息业已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传开,但他们依旧聚集在皇帝的鹰旗之下,为法兰西作出自己的贡献。罗斯这样写道:“但拿破仑的名字几乎在整个法国本土都仍然是一道万灵的符咒。”勒菲弗尔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如果说法国人依然忠实于拿破仑的话,他们追随他已全无热情,仿佛拿破仑的战争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战争。”
正当欧仁的军队在中欧节节退后之时,新“大军团”的组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法兰西的国家机器全速运转,拿破仑以他异于常人的充沛精力动员与集中部队。除已在训练中的1813年适龄新兵外,他还提前征召1814年适龄新兵。正在西班牙作战的部分老兵也被抽调回国,岸防部队、国民自卫军、卫戍部队甚至是警察被改编入伍。不足5个月,帝国的盾牌大军涅槃重生,20多万法军整装待发。但这支大军有两个致命缺点:1.缺少骑兵,在丧失波兰及北德意志的优秀马场之后,在俄国所遭受的战马损失难以短时间弥补。2.军队里充斥着大量刚入伍的新兵,他们严重缺乏战斗经验。尽管如此,就如利芬所言:“即使俄军和普军拥有相当多的老兵,但法军还有拿破仑,这足以抵消联军的老兵优势。”
纵观大局,形势不容乐观,俄军在将拿破仑逐出国土后一路追击并包围沿途法军各要塞,将欧仁逼至易北河防线。中欧与波兰的资源纷纷落入联军之手。3月17日,被俄军从法国人手中解放出来的普鲁士对法宣战,他们仿效法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全面扩军备战(1807年提尔希特合约规定普军规模不得超过4万人)。
然而另一个大国,奥地利则保持了一种古怪的中立态度,作为所谓的“武装调停者”来往于交战双方。1809年战败后,奥地利不仅要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军备供应也异常短缺,甚至在1811年遭遇了国家破产,急需时间恢复元气,且将维护欧洲势力均衡奉为信条的梅特涅(奥地利外交大臣)并不希望俄国击败拿破仑而成为新的霸主。这多少可以解释哈布斯堡王朝的中立态度。普鲁士的奋起也激起了德意志同胞的响应,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成为了第一个抛弃拿破仑的莱茵邦联国家,汉堡和吕贝克掀起了反抗法军的群众性暴动,仍受拿破仑控制的一些德意志邦国则因新一轮的征兵而积怨颇深。法国的老冤家英国则一如既往地资助反法各国,并成功拉拢瑞典加入反法联盟。而在西班牙战场获得主动权的英西葡联军正在虎视眈眈。
局势不容乐观,但与许多人的自以为所不同的是,1813年春季战局,拿破仑在实战中占足了兵力优势,普军大部仍在编训之中,俄军则分散在德意志各地修整,许多部队经过漫长的追击,减员严重,而增援部队正从遥远的本土赶来,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法国无疑在输送援军上更胜一筹。
4月15日拿破仑离开巴黎与美因茨的部队会和。29日,大军渡过萨勒河。由于战前计划被哥萨克骑兵的神速进军及普鲁士的反抗所打乱,他不得不采用第二套方案:从两翼包围莱比锡,各军以梯队推进,如遇敌军攻击,可互相支援,一旦拿下莱比锡,全军集中南下,把联军逼向波西米亚、聚而奸之。5月1日,法军在朝莱比锡行军途中遭遇联军前卫部队,击退敌军后,拿破仑将内伊元帅的部队布署在吕岑,派欧仁进攻莱比锡。2日午间,吕岑战役打响,内伊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坚守阵地,拿破仑命令贝特朗、马尔蒙、麦克唐纳分别从右翼、中路、左翼支援内伊,战斗异常胶着。傍晚6点,拿破仑亲自领导最后一次攻击,近卫军以及内伊残部一举摧毁联军阵线,迫使其后撤。是役法军伤亡2.2万人,联军伤亡则为1.15万人。联军的骑兵优势有利地阻拦了法军追击,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就这样从拿破仑手中溜走了。
战败的联军向东撤退,莱比锡、马格德堡、德累斯顿等重要城市纷纷落入法军之手。得益于米罗拉多维奇出色的后卫战指挥与法军的骑兵缺陷,5月12日联军安然撤退至萨克森东部的包岑。约9万联军以此地的丘陵、高地为依托,计划打一场防御战。20日,拿破仑亲率11万法军前来,欲以正面强攻牵制联军同时命令原本进军柏林的内伊率8万人援军火速赶往战场并对敌军右翼进行迂回,将其歼灭。中午12时,乌迪诺强攻联军左翼,麦克唐纳和马尔蒙则在中路展开攻势,战斗一直持续到夜间10时。次日清晨5时,法军在左翼卷土重来,沙皇亚历山大被迫将预备队投入左翼,延缓法军的推进,此举正中拿破仑下怀。上午9时许,内伊抵达战场。指挥联军右翼的巴克莱发现自己面前出现了拥有压倒性兵力优势的敌军,下午3点,普莱蒂茨村被洛里斯东的第5军攻陷,联军的撤退道路彻底暴露在内伊面前,若是法军继续向东南推进,联军退路将被切断,拿破仑便可得到一场奥斯特里茨式的辉煌胜利。然而,由于第5军皆为国民自卫军改编且缺少骑兵,内伊认为他们并不能完成断绝联军后路的任务,因此将其派往西南方向阻击布吕歇尔所率的普军。下午4时,联军败局已定。俄国近卫军和重骑兵奉命掩护撤退。两天的战斗使法军损失了2.5万人,却只对联军造成了1万多人的伤亡,巨大的代价换来的不过是一场战术胜利。若是内伊能坚决地实施拿破仑的计划,在右翼实施大胆地迂回作战,联军生死存亡未可知。
包岑战后,联军向东撤退至西里西亚,米罗拉多维奇与符腾堡的欧根亲王再次展示了独步全欧的后卫战水平,联军“梯队撤退”的战术大大减缓了法军的追击速度。26日普军骑兵在海瑙突袭法军前卫,为自己的战友赢得了足够的撤退时间。拿破仑亲自追击却一无所获,法军经历了长时间的急行军与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军中患病者多达3万人,急需修整。联军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普鲁士人并未在西里西亚囤积足够的粮草,大军面临挨饿的窘境。大失所望的的沙皇在撤退途中下令巴克莱代替维特根施坦担任联军总司令,为了确保奥地利的支持,联军冒险停留在西里西亚与波西米亚边境。
法军虽然损失巨大,但仍然保有数量上的优势,普鲁士的后备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投入战斗,奥地利军队则需要更多时间。新任联军总司令巴克莱·德·托利面对手下部队的惨状,决定率军撤回波兰以期重整旗鼓。若从俄军角度考量,此计划有利于缩短本土援军与野战部队的行军距离,且波兰能够满足大军的补给需求,但这对普鲁士人而言,则是彻头彻尾的灾难,俄军撤回波兰,这意味着尚未完全动员完毕的普军将单独面对科西嘉食人魔,柏林可能再次遭遇沦陷的命运。
5月31日,当包岑会战的消息传到维也纳后,掀起了轩然大波,奥地利对联军的信心日益削弱。事实上,梅特涅早在几个月前就在交战双方阵营来回奔走,他派遣布勃纳伯爵前往拿破仑所在地,同时派出施塔迪翁伯爵前去联军总部。在与双方长达3个月的谈判之后,梅特涅深知:只要拿破仑仍握有战胜的资本,持久和平几乎不可能达成。但此时正是促使双方停火的最佳时机。在梅特涅调停之下,双方于6月2日同意停火36小时,4日停战协议在普莱施维茨签订,和平将持续到7月20日(随后延至8月16日)。奥地利外交大臣向联军许诺,若在停火期内未能与波拿巴达成和平协定,奥地利便会对法宣战。奥地利的参战将会改变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使得联军获得绝对兵力优势。在与沙皇单方面展开谈判被拒后,拿破仑受科兰古与贝尔蒂埃的劝说,同意与联军停火,后来他写道,这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糟糕的决定之一。菲利普·德怀尔则如此描述道:“他几乎立刻就后悔做出这样的决定。”法军固然需要补员重整,补充急需的骑兵部队,但停战显然对联军更加有利。当然,如此事后诸葛亮般地批评古人是不公正的,事实上,由于情报限制,拿破仑并不知道他的敌人是如此虚弱,而奥地利又是如此准备不足。若拿破仑继续向波兰推进、追击俄普联军,重新确定法国在中欧的霸权并非痴人说梦。
在得知拿破仑同意停战之后,联军司令部沉浸在一片欢乐情绪中,朗热隆回忆道:“前往巴克莱德总部,他(巴克莱)则用一阵大笑来欢迎我:对巴克莱而言,这种幸福感的迸发极不寻常……我们俩一起嘲笑拿破仑。”从这段回忆中,我们多少可以管窥联军在停火协议达成之前所面临的危急状况。
经历了一个忙碌的夏日之后,44万重整旗鼓的法军将在中欧面临51万强大且配合逐渐娴熟的反法联军,在第二线上,法国的敌人所能动员的后备兵已远远超过拿破仑,欧洲的命运将在1813年秋季揭晓。
ps:这是本人上学期的马原论文,参考了手头的几本书以及鱼鹰的一些资料。我对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也是非常感兴趣,因而以此内容来“对付”马原老师。最近接触到了中国拿破仑论坛,希望与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拿战,因此把这篇拙作发到论坛里。如有错误,还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