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diaoduoxi

滑铁卢会战评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4 16: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滑铁卢会战评析

三,“将”——双方统帅及主要参战将领将道分析

孙子认为,“将”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如何将战略贯彻到实战中去并达成目标,完全依赖其“将道”(GENERALSHIP)的高低。“将”是战争中的指导中心,从战前到战后的一切都归其支配,所以对将才的评估不得不严,为此孙子列出了五字作为评估名将将道的标准——“智,信,仁,勇,严”,孙子的五字标准颇有弹性,用今天的术语解释,似乎可以将所有名将必备的素质包括在内,但若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此五字的排序应如下:“勇,智,信,仁,严”,由于本文论述的是西方将领,所以将以后者作为评价标准。

“勇”是什么?为什么克劳塞维茨把“勇”放在首位,而不象孙子那样将“智”放在首位?西方军人讲究专业素质,“勇”作为第一要求,正是军人区别于文人或其他人的主要标志。军人必须在高危险条件下工作。至于将领,那更是“行动的人”(MAN OF ACTION),官阶再高,也是军人。他必须冒风险,必须采取行动,而不时、是纸上谈兵。

克氏认为“勇”分两大类:
1 肉体勇气(PHYSICAL COURAGE)——不怕死。
2 精神勇气(MORAL COURAGE,COURAGE D’ESPRIC)——敢于负责,意志坚定。其又有四部分组成:
1 自信:对自己的判断和理念有充分信心,并不受无理因素的干扰。
2 决断: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3 冒险:战争近于赌博,应敢于投注,勇于冒险。
4 坚持:苦撑到底,百折不挠。

“智”,即智慧。有人是天生的天才,有人的智慧是后天养成的。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可见智慧的养成离不开好学。智慧很抽象,用克氏的话来讲:“第一,一种理智,即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使趋向真相的内在光线保持若干光辉;第二,一种追随此种微弱光线的勇气,而不管它往哪里走。前者为“慧眼”(COUP D’OEIL),后者为决心。”
可以肯定,“智将”必须包含下列两个条件至少其中之一:天赋聪明;勤奋好学,但又不是书呆子。

“信”,即领导与组织才能。战争是一种集体努力。仅凭主将一人,纵使三头六臂,也是一事无成。“信”包括自信,互信,共信三部分,依次适用于个人,人与人之间,全军上下。主将的“信”表现在具有高度坚韧顽强的性格,镇定自制,有勇有谋,能获得全军上下一致信赖与拥护。

“仁”,照汉语古义解释为“象人偶也”。简言之,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信”的基础。名将只有精通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才能领导和组织好军队。“仁”十分精妙,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之,“仁”即要求将领通过言行来发挥感召力和人格魅力,维系全军对他的良好感情与人际关系。

“严”,指组织的严谨与完善。这涉及到将领的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军队的组织结构,战术操典,日常训练,指管通情(C3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INFORMATION),后勤保障,兵员征召,武器弹药的生产与配发等等庞大精密的技术性问题,都要为将者亲自规划制定修改审查,这种复杂艰巨的工作,非将才不可以为之。

一个将领必须具备这五字标准的全部要求,方可称为名将。因为五字之间的关系是相乘而非相加,只要一项值为零则总结果也为零。名将的总体素质应当是平衡的,五德兼备,至多也只是在各项之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并不会完全缺少某一项,否则其他优点也无法发挥,从而失去名将资格。

说了五字标准的含义,我们就来分别衡量一下滑铁卢参战双方主要将帅的将道。

1 拿破仑

拿破仑之“勇”:
就肉体勇气而言,拿破仑青年时代的大无畏精神充分表现了他这方面的“勇”。土伦之战身先士卒,阿科拉亲自出马摇旗冲锋,以及常年在第一线作战,都是明证。

就精神勇气而言,他早年强于晚年。征意大利,征埃及,体现了冒险精神与无比自信;阿科拉和马伦哥,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镇定自若的作风获得胜利,体现了坚持精神;在意大利诸战役和累根斯堡——埃克缪尔战役及瓦课拉姆战役中,他当机立断,特别在后几场战役中,反客为主,反败为胜。但到了后期,由于年龄和阅历关系,他开始变得谨慎,有时难免犹豫不决。总体而言,拿破仑具备一个“勇将”必备的超人素质。在滑铁酷会战中亦复如是。

拿破仑之“智”: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政治,外交,法律,军事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境界;他对数学,地理,历史和他的军事专业知识都又精深研究,并获得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殊荣。他注重科学与文化,征埃及时不忘带科考队同行;在诸多战役中,处处闪耀着智慧光芒,这里就不多说了。

拿破仑之“信”
在自信方面,他是无以伦比的。“他对他自己的能力与运气都有极强的信心。”(富勒)
但自信过度就“有时不免生活在一个幻想的领域中。”(富勒)然而,拿破仑在军中的威信始终不可动摇,士兵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信念。“拿破仑个人的出现相当于四万大军。”(威灵顿)

拿破仑之“仁”
他的人格魅力是多方面的,他善于通过表演来加以发挥:在阿克慰问鼠疫病院,在酷热的沙漠中与士兵一起徒步行军,与士兵谈笑风生因而被称为“小伍长”,在德塞和拉纳牺牲后的两次落泪,以及在蒙特诺特和告别近卫军时那可歌可泣的演讲等等表现,无不展示了他伟大的心灵与性格,让全欧洲的人为之倾倒。

拿破仑之“严”
这里着重探讨一下他的军事思想与作战特点。
他有三大资本确保军事胜利:
1 他能确保指挥上的统一,将整场战争和整个战场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2 他坚定地认为在战争中的推动力不是恐惧而是荣誉,这符合革命精神,让法兰西民族主义对其命运产生了一种英雄式的信心。
3 他自己的天才,也就是“智”。

拿破仑的战略思想内容丰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
1 重视统一指挥,事必躬亲,重视行动。“一个将军如果老是其他人的眼睛来观察一切,那就永远不配指挥一支军队了。”“战争艺术很简单,一切不过是执行问题。”(拿破仑)

2 重视时间因素和战略机动。“皇帝总是在夜里十一点起床,或者至迟为十二点,此时各军的报告都已经送到他的手中,在工作了两三小时后,即开始发布第二天的命令。”(科兰古)“在战争中,时间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任何一切的解释都是不妥当的。”(拿破仑)“皇帝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战争方法,那就是用我们的双腿来作战,而不是用刺刀。”(法国士兵)他的许多胜利都是拜告诉行军所赐,如乌尔姆会战,耶拿会战等,“速度是拿破仑战略的灵魂”(富勒)

3 重视集中兵力和会战。其要旨为寻找敌军位置上的决定点,然后再以雷霆万钧的力量打击在上面。“战略计划就像攻城战一样,集中火力对准一个单独的点。只要打开一个缺口则敌军就会随之而崩溃。”(拿破仑)

4 重视战略计划的周全,不求侥幸获胜。“我的习惯是要作多中预防措施,而不把任何事委之于机会。”(拿破仑)正如孙子所言:“多算胜,少算不胜。”

5 重视攻势,永保主动权。“我的想法和腓特烈一样,必须经常先攻击。容许自己受攻击实乃大错。”(拿破仑)


他的战术思想归纳如下:
1 善于把握战场动态,抓住关键时机。“一次会战的命运就是一个单独时间,一个单独思想的问题,决定性时机到了,精神火花点燃了,于是一个最小的预备队即足以解决一切。”“奥斯特里茨战役若我早六小时进攻,则我应已失败。”(拿破仑)

2 重视地形,善用地利。“他对于地形总是别具只眼,特别注意,准备一旦遭到顿挫时,可以有一个退守之地。在这一方面,他对于各地局部地形,颇具有惊人记忆力。”(科兰古) 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左翼掩护,耶拿会战中依托树林果园墙壁实行散兵火力战术,说明了这一点。

3重视炮兵。拿破仑作为炮兵出身的统帅,具有敏锐的战术眼光。他意识到当时武器装备的特性:步枪射程太近,而野战炮兵却可以推进到距敌军350码以内粉碎敌军步兵。所以他在战争中主要依赖炮而非枪。“无论在攻城战中,还是在野战中,担负主角的都是炮,它以造成了一个完全的革命........制造战争的就是炮兵。“(拿破仑)

尽管拿破仑是名将中的名将,可谓一代天骄。但在滑铁卢会战中仍然败北,究其原因固然很复杂,就将道而言,有以下几点:

1 过于自负,一定程度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他对于敌人的意图很少考虑,甚至完全不考虑。”(富勒)这实在是致命的习惯!当遇到威灵顿这样的高手时仍然凭主观臆断指挥,怎能不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拿破仑就败在这“一负”之中了。

2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愿培养和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只求服从,不求自主。“无人知道他的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服从”(贝尔蒂埃)滑铁卢战役中,格鲁希。内伊和苏尔特的糟糕表现实际上也是他一贯的指挥用人体制上的硬伤。

3 指挥体制过于集中于一人,当战争规模扩大时,拿破仑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他后期无法完全掌握战场,很大程度上是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C3I系统。

4 最后,也是其将道的最大缺点。拿破仑未能从大战略层面考虑战争与和平问题。他野心勃勃,胃口太大,力量又不足以支撑其战略目标。他一心想征服,统治,却忽视了国际关系中的“均势”(BALANCE OF POWER)。由于胜仗打得太多,他开始穷兵黩武,常常轻率地放弃政治外交手段,而企胜于战争。其结果是四面树敌,四面楚歌,耗尽了国家的财富与人力资源,最终难免败亡。他的失败是战略性失败,滑铁卢不过是必然性的偶然表现而已。

关于威灵顿和其他将领的将道分析,由于篇幅所限,留待下回分解,请诸位指教。 :smile:

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5 03: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iaoduoxi 于 2005年9月24日 16:03 发表
尽管拿破仑是名将中的名将,可谓一代天骄。但在滑铁卢会战中仍然败北,究其原因固然很复杂,就将道而言,有以下几点:

1 过于自负,一定程度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他对于敌人的意图很少考虑,甚至完全不考虑。”(富勒)这实在是致命的习惯!当遇到威灵顿这样的高手时仍然凭主观臆断指挥,怎能不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拿破仑就败在这“一负”之中了。

2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愿培养和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只求服从,不求自主。“无人知道他的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服从”(贝尔蒂埃)滑铁卢战役中,格鲁希。内伊和苏尔特的糟糕表现实际上也是他一贯的指挥用人体制上的硬伤。

3 指挥体制过于集中于一人,当战争规模扩大时,拿破仑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他后期无法完全掌握战场,很大程度上是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C3I系统。
我认为拿破仑在滑铁卢表现的这些缺点也是相对而言。
自负是有,但”他对于敌人的意图很少考虑,甚至完全不考虑。”有些言重,他应该是考虑了,只是考虑的结果出现了错误。
他用的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几个军长戴尔隆,雷耶,洛鲍(穆东),热拉尔到路易菲力浦时代都作到了元帅。苏尔特独立指挥能力很强。优秀的战术指挥官更多,象克勒曼,弗里安,莫兰德,德鲁奥。
在大军团中,指挥需要统一,”独断专行“有时必须。但拿破仑对军长的战术指挥并不太干预,如大军团时代阵形多由军师长自己决定,拿破仑亲自干预仅奥斯特利茨等少数几次(多是有益的干预)。拿破仑对主观能动性也有一定鼓励,如埃斯林阿斯平战役拉普的越权违令就受到拿破仑称赞。当然,他的一些凭不完整情报和臆断进行的远程“遥控”是不对的,如把杜邦派往安达卢西亚腹地。
拿破仑的指挥系统是有些问题,但也不是太差。他的指挥机关不小,滑铁卢和耶拿一样,有600人。但效率这时已比不上格奈森诺和米夫林的普军参谋部。威灵顿的指挥系统总部人员很少,不少参谋人员直接配到基层,也较适合指挥他那支人数不太大的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7 1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言甚是。我指出拿破仑的缺点,并没有过多发表辩证的见解,目的是强化批评态度。阁下的意见正好弥补了我立论的不足。他的指挥体系在当时来说应该是最好的了,我出于前瞻性的考虑,指出了这种体系的不足,目的也同样是为了解释战争模式的发展进程。毕竟,拿破仑到了晚期,他的指挥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大军团作战的发展趋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7 13: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顿将道分析:

威灵顿之“勇”
他的“勇”主要体现在“精神勇气”方面。在自信方面,他自然不会逊色于当时任何名将,他能在西班牙诸战役中获得辉煌胜利,并在滑铁卢战役中坚持不懈,正是那种自信支撑着他。在坚持方面,他表现得尤为出色,在滑铁卢他在相对劣势的条件下挡住了法军的进攻,并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这体现了他典型的英国人气质——极其坚定,百折不挠。
他作战风格以谨慎见长,但只要条件允许,他也会冒极大的风险打击敌人获取进一步的战果。在决断方面,在滑铁卢,当他发现自己被拿破仑欺骗后,当机立断,迅速在夸特里布拉斯设防,没有丝毫犹豫地作出了正确判断。

威灵顿之“智”
这在他西班牙诸战役中得以充分体现。他惯用地形作为掩护欺骗敌军,善于用防御击破敌军。相比拿破仑,他在“知彼”方面显然更胜一筹。他清楚了解法军战术,并知道该如何应对;他的谨慎掩盖了他作为名将的冒险精神,这让法军,包括拿破仑在内,大上其当。

威灵顿之“信”
对于唯一一个多次挫败法军的将军来说,他以往的战绩自然是获得军队,国家,盟友信任与支持的最佳资本;他的威信和拿破仑一样,让敌军为之胆寒。当内伊命令雷耶的军肃清夸特里布拉斯南面森林里的敌军时,雷耶不得不小心翼翼,因为他害怕英军的“西班牙式战斗”——英军会藏起来,在紧要关头又会重新出现。

威灵顿之“仁”
与拿破仑不同,他作为英国人,惯于用传统的严刑峻法来维持军队的纪律与忠诚。他的部队里有的官兵甚至被判鞭打1.2万次!拿破仑主要是靠激励来激发士兵的荣誉感,而威灵顿则靠严格执行纪律来树立自己的威严,维持别人对他的敬畏。

威灵顿之“严”
他的战术思想归纳如下:
1 重视联系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威灵顿的想象力很少与实际脱节。他的兵力与法军相比总是居于劣势,所以他往往小心谨慎。但如果形式逆转,他也会雷霆般打击敌人。他的作战风格稳重务实。

2 重视防御和利用地形。威灵顿的战术可以称之为“防御攻势”(DEFENSIVE OF FENSIVE)他总是鼓励敌人先进攻,而等到敌人陷于混乱中时自己再依赖枪烟发动反攻。他总是想方设法利用地形掩护,在费罗米之战中,朱诺完全受到了欺骗。在布沙柯战役中,马塞纳误认英军的中央为右翼。而在萨拉曼卡战役中是如此,在滑铁卢亦复如是。

3 根据防御战术的需要,灵活运用步炮协同。他对于当时的武器特性和拿破仑一样有精深的研究。因而发展出一套与法军战术相对的有效战术:他使用横队作战,他知道英军士兵的性格是坚定和迟钝,所以他常用两列横队来迎击法军纵队,这使他的火力增加了四倍,在近距离内可以有效粉碎敌军进攻;他的火炮也是疏开的,而不是像拿破仑那样集中布置。这也是与线式队形相适应的。防御战术+两列横队+疏开火炮+地形掩护,构成了威灵顿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

4 和拿破仑一样,坚持统一指挥和眼见为实。“我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总是亲自在场的——我看见了一切的东西,并且亲自动手做一切事情。”(威灵顿)

威灵顿的战术自然也有缺陷。他的防御战固然打得很出色,但他的骑兵很少追击敌人,在获胜后很难扩大战果。他的指挥体系面临着和拿破仑一样的缺陷,当战争规模扩大时,这种独裁式的指挥就力不从心了。

下面谈谈反法联军的另一主帅布吕歇尔
布吕歇尔之“勇”:他的“勇”主要表现在“肉体勇气”方面。虽然是“匹夫之勇”,但作为73岁高龄的老人,也算不凡了;林尼之战中,他的坐骑被击中,他摔得浑身青肿,但仍然坚持指挥,相比梅拉斯轻伤即下火线,显然勇敢得多了;在“精神勇气”方面,他有着强烈的复仇信念。在耶拿一败后,他经常手拿一把剑,口中念念有词(拿破仑的名字),然后一剑刺出,好像仇人已倒地身亡。(这亦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者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畏劳苦,与拿破仑死战到底。在决断方面,他还能顾全大局。当林尼之战他逃离战场后,曾与格奈森诺和格罗尔曼(两人均系普鲁士军事改革家)讨论下一步行动,格奈森诺素来不信任威灵顿,认为此人是一流氓,力主普军退往列日。但布吕歇尔不为所动,仍然决意同英军保持联系。如果他听从格奈森诺的意见,那么威灵顿就只好孤军奋战了,那么滑铁卢的结局很可能逆转。

布吕歇尔之“智”,这方面他欠缺太多,给人以纠纠武夫之感,没什么军事智慧可言。

布吕歇尔之“信”,这在普军中无人可及,他的资历威望加上老兵作风很得军心。普军中具备军事才华的人很多,但谁也比不上他有威信。

布吕歇尔之“仁”,这在他不拘小节的性格时有表现。他能知人善任,不端架子,不倚老买老,所以格奈森诺,格罗尔曼等人才能在他的手下施展才华。

布吕歇尔之“严”,这方面和“智”一样乏善可陈,他个人战术极为笨拙,老犯低级错误。

布吕歇尔由于在智,严两方面欠缺太多,所以不能成其为名将。但他的所做所为,对滑铁卢战役的成果还是有很大影响。

下面谈谈法军主要将领的素质:
拿破仑在滑铁卢若想取胜,为了有效执行其战术,至少需要四个人是能明白其“营方阵”体系的:一个参谋长能够明白无误地把他的观念转换为书面命令,一个骑兵将领能掌握集中的骑兵;两侧翼的指挥官,当他不在场时他们也能执行他的计划,达到目的。现在这四个关键位置上的人选究竟如何呢?

1 参谋长 由于贝尔蒂埃发狂自杀,拿破仑丧失了一个得力助手。所以他不得不用苏尔特接任参谋长。苏尔特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与马塞纳,达武并列为拿破仑元帅中能独当一面的人物,但此人从未担任过参谋长。连军一级参谋长都没做过,又如何能当好十几万人大军团的参谋长呢?他办事粗疏,远不及贝尔蒂埃精细,加之业务不熟,苏尔特的参谋工作成效可想而知。“这次战役的失败,恶劣的参谋工作实在是一个主要原因。”(富勒)

2 骑兵指挥官 拿破仑出于对缪拉曾经背叛他的厌恶,不准他再任骑兵指挥官,而改用格鲁希。此人在骑兵指挥方面能力尚可,但随后的又一个任命可以说糟糕透顶。

3 两翼指挥官 左翼指挥官为内伊。作为元帅,他可以说功勋卓著,威望极高。但此人虽号称“勇中之最勇者”,但精神勇气却不佳,暴躁易怒,太不冷静,情绪会因为某些情况而失控;其智力也颇低,一点也不了解拿破仑的思想。拿破仑自己也清楚这些,但仍然用其为左翼指挥官。右翼指挥官为格鲁希,此人比之内伊。更为愚蠢平庸,难堪大任。他从未指挥过一个军,更不用说大军的一翼了。他的头脑僵化死板,不懂随机应变。这是滑铁卢战役法军失败的又一重要因素。

实际上拿破仑手下并不乏可用之将。虽然有许多元帅已离他而去,但像达武,絮歇,马塞纳,莫蒂埃,布律纳等都是能征惯战之将。特别是前三者。拿破仑却让达武守巴黎,他怕重蹈马尔蒙献城投降的覆辙。但达武告诫他:“陛下,假使你是胜利者,那么巴黎自然是你的,反之若你战败了,那么我和任何人都对你无用。”马塞纳由于年龄问题只当了军区司令守卫马赛。联想到库图佐夫60多岁还指挥博罗蒂诺会战,布吕歇尔73岁还参加滑铁卢会战,马塞纳57岁就赋闲,是不是早了点?絮歇比苏尔特能干许多,完全能胜任参谋长一职,但却被安排到阿尔卑斯。如果参谋长换成絮歇,左右翼指挥官换成达武于马塞纳,骑兵由缪拉指挥,则滑铁卢之败也许可以避免。即使是戴饵隆,热拉尔,旺达姆等军级指挥官,也未尝不可接替内伊,格鲁希的职务。拿破仑用将之不得法,给战役结果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部分留待下回分解,请诸位指教 :smi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7 23: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富勒说得不准,苏尔特以前是作过参谋长的。半岛战争中1809年左右,在儒尔当离职期间,苏尔特是约瑟夫的参谋长(那可是3个军团的参谋长)。
普军的参谋阵容很强,格奈森诺,格罗尔曼是普军改革的主要人物(另一位沙恩霍斯特已病逝),还有个未来的总参谋长米夫林到威灵顿军中作联络官。
威灵顿军中则很缺人,半岛战争时的参谋长默里在美洲。昔日的左膀右臂贝雷斯福德,格拉汉姆都因身体欠佳没来。考顿,派克纳姆等大将也在别处。做为主帅的威灵顿只能用手头的一些人。不过作为主帅,不能总指望将领去独当一面,而是要能发挥手下人的长处,并在部将出问题时及时纠正和补救。
拿破仑也不能说对用人之道不注意。让达武留守是有长期打算的,打到布鲁塞尔是第一步,下面还要对付普军的剩余部队和巴克莱的俄军,战势会有很艰苦的时期,拿破仑是怕前线一旦受阻,又远离巴黎,后院会失火。至于苏尔特也出过好主意,有的错失也不在他。格鲁希则是对战场总情况无信息,但追错方向是个职守之内的大错。内伊的问题较多,可拿破仑用他也是考虑既然正面进攻,他的勇猛可用。拿破仑考虑到了很多,只是还不够。另几个任命也有问题,如让德鲁奥任近卫军长,论能力功劳实至名归,但这样好的炮兵指挥还是去带炮兵为好。
值得一提的是达武,他不但提出巴黎不该让他来守,在拿破仑升格鲁希为元帅时,也预感到了问题,反对这一任命(据A.Roberts),实是员不可多得的智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8 05: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说的太全面了, 真没有什么可补充的. 只不过, diaoduoxi, 我想纠正几个你无意中犯的语言错误, DOMASTIC FOUNDATION应为DOMESTIC FOUNDATION, COURAGE D’ESPRIC应为COURAGE D'ESPRIT,DEFENSIVE OF FENSIVE里的FENSIVE应为OFFENSIVE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5年9月28日 05:24 发表
两位说的太全面了, 真没有什么可补充的. 只不过, diaoduoxi, 我想纠正几个你无意中犯的语言错误, DOMASTIC FOUNDATION应为DOMESTIC FOUNDATION, COURAGE D’ESPRIC应为COURAGE D'ESPRIT,DEFENSIVE OF FENSIVE里的FENSIVE应为OFFENSIVE吧?
谢谢指正,以上英语或法语译名我直接引自《西洋世界军事史》和钮先钟的一些著作,原文如此。我想钮先钟是大师,不大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可能是出版社校对出了问题。我也没有仔细甄别(我不懂法语),以至遗笑大方,对此十分抱歉。以后可能还会出现错误,请诸位不吝批评指正;另外对DUKE的指正表示感谢。富勒的性格偏激,对事实真相的了解也有限,所以不免在某些评论上失之公允全面(例如在诺曼底会战的评论中对艾森豪威尔的轻蔑)然而本人手头资料有限,不得不引用他的某些评论。能得到高手的补充或质疑,我感到十分满意。PS除了米夫林男爵,格奈森诺和格罗尔曼外,布吕歇尔手下提里曼军中的参谋长也不得不提,他就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也是普军改革的得力干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4: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滑铁卢会战评析

四,“法”——双方军事制度比较

孙子的“法”,具体指“曲制”(军事组织,部队编制),“官道”(人事制度),“主用”(军费开支,物资的供应系统)。孙子又列出了评价敌对双方“法”之高低的标准:“法令孰行”,“兵众孰强”,“赏罚孰明”,下面我们就以此为依据比较一下双方的军事制度。

首先介绍一下法军的情况,法军的革命性制度引领了欧洲军事近代化的潮流:

1 “曲制”:

拿破仑的“大军”深受大革命的影响。其中征兵制即为革命成果之一。欧洲旧王朝无不对军事预算精打细算,只因其较小规模的经济实力和旧有的财政制度难以维持庞大的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常备军。而革命后的法国政府由于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得以实行与往日迥异的军事制度。
1793年8月23日,革命政府宣布:“自即日起到敌军完全被逐出共和国领土时为止,所有法国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1794年以后,法国境内已无敌踪,但征兵制却继续执行达20年之久。
法国在当时是欧洲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俄国)。到1800年,其人口已达2700万。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其军事力量的重要基础。实行征兵制后,法军数量暴增,至1794年底已有百万之众。这使法军在任何战场上几乎都能获得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使法军将领敢于打硬仗。“不再需要什么军事艺术,而只需要火力,钢铁和爱国心。”(卡尔诺)
拿破仑的“大军”(grande armee)是靠征兵制建立起来的,那是自罗马军团以来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滑铁卢战役前征兵制虽然已被波旁废除,拿破仑也不敢贸然恢复,但它为拿破仑构筑的“大军”和威名仍将为战役做出贡献。

法军在军事组织,战术和技术方面又有如下革新:

1 师(DIVISION),军(CORPS)和营方阵(BATAILLON NARRE)

大致在17世纪中叶,由于燧发枪和刺刀的普及,个别步兵获得了远较强大的独立战斗能力,于是步兵在作战时可以不必完全集中在一起,而把一小部分步兵从主力中分派出来,充任前卫,侧卫和后卫,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七年战争后,法国将军包尔色特即建议将整个陆军作如此划分,“师”的名字由此而来。“DIVISION”本意即为“分”。包尔色特认为,把兵力作为独立的师,其中包括所有不同的武器。每个师沿自己的路线运动,彼此互相支援,但每个师又都能持续地行动。这不仅能获得远较巨大的运动速度,更可以获得新的调度弹性。他的理论在拿破仑时代发扬光大。
但师本身存在缺陷。如果一个军团拥有七八个师的兵力,而又采取不同的行军路线,彼此间隔颇远,那么总司令的调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况且这会造成兵力分散的不利局面,假如敌军集中兵力击溃一个师,那么我方整条阵线就崩溃了。司令部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那么指挥官除了下令全线撤退别无他法。而若要集中兵力方便调度,在旧有的组织下又不得不大幅削减兵力,这样一来我方军团兵力就又处于劣势了。
拿破仑改革了这一缺陷。1800年他创建了一个新的单位——“军”,每军下辖二三个师,以一位中将级别军官任军长。利用军为单位,他顺利克服了司令部直接指挥师的弊端。既集中了力量,又统一了指挥,并重新获得了多样化的调度选择,同时保留了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
“营方阵”是由另一位法国将军吉贝尔发明的。简言之,这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配合,不管敌人的位置在哪里,其前进采取何种方向;我军即可用一部分兵力采取攻势来围困它,另一部分兵力来迂回其侧后;而第三部分兵力则作为预备队。这种作战体系在当时堪称完美:可以运动歼敌,攻守兼备。完全符合“常山之蛇”的特点:击首则尾至,击尾则首至,击中则首尾齐至。

2 轻步兵

直到腓特烈大帝时代,欧洲军队在战场上还都是采用密集的横队,在军官的监督下战斗。但在许多环境下,如山地,丛林,村落等。这种战术就很难适应。而自由运动,自由作战的“散兵”则可以大显身手。在大革命前夕,欧洲各国都已配置轻步兵,但仅作为辅助兵力使用。
革命带来了新变化。革命军人数量大增且缺乏训练,不能适应传统而严格的线式队形;法国人自视为自由人,以军官监督为耻辱,以各自为战为荣;火力的增强使密集队形所遭受的威胁倍增。1758年克里费得之战,普军首发排枪就击倒了75%的敌军;1745年丰特努瓦战役,英军首发排枪也击倒了690名法国士兵。这些原因,迫使欧洲正规军不得不采取“非正规”战术。

3 野战炮兵

七年战争后,法国炮兵在格里博瓦将军的指导下于18世纪60年代基本达到了标准化,机动化,精密化的要求。18世纪末,杜 泰尔兄弟,也就是拿破仑的恩师,就炮兵战术提出了很多新观念:集中炮火在敌军战线上造成裂口并加以扩大,强调火力与运动互相依赖,斜射优于直射等战术观念。拿破仑更将炮兵战术提高到了新境界,升格炮兵为基本兵种,使步兵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不同的战斗中都能获得炮兵的密切支援,使法军打击力倍增。

4 攻击纵队

攻击纵队源于吉贝尔的思想,强调攻击冲力(OFFENSIVE SHOCK)而非守势火力(DEFENSIVE FIRE)。法军采取的正常攻击队形为密集纵队而以一群散兵为掩护和前导。他们高速前进,直扑敌军并企图用白刃决胜负。这种攻击队形不能充分发挥火力,而且有时损失相当严重。但其优点则为军官容易掌握部队,并让训练不足的新兵可以保持信心和团结。

二,“官道”

拿破仑的用人制度是大体上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他自己出身破落户,对贵族没有好感,但却能笼络达武这位贵族出身的将军为肱股之臣;他又自命不凡,不大看的起平民,但却可以提拔出身微贱的内伊,马塞纳,奥热罗为元帅;“在战争中精神与物质是三比一。”(拿破仑)他可以用特殊的奖励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威灵顿也说拿破仑军中甚至是一个二等兵也有封侯拜将的机会。但其作为专制统治者,在用人制度上免不了任人唯亲。他提拔他那些没用但却野心勃勃的兄弟姐妹做国王,做将军;任用听话但才智低微的人当指挥官,在晚年尤其如此。

三,“主用”

法国大革命以其严刑峻法的风格创造了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国家可以任意调度可控制一切资源。人民的权利和消费被压低到最低水平。一切工业生产全由国家支配,以适应战争需要。这套制度为帝国所沿用,为拿破仑战争提供了国内基础。此外,科学家也被迫对冶金,炸药,弹道及其他与战争相关的问题从事研究工作,为战争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补给方面,法军由于人数太多,过去的补给纵列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量,所以创造了“因粮于敌”的方法,就地征发战略物资,以战养战(LA GUERRE NOURRIT LA GUERRE).“知道如何从占领区抽取各种补给,即为战争艺术的精华。”(拿破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2: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接着谈双方的编制和武器装备:
一,步兵
1 基本队形

当时火器的种种局限使得当时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队形来提高滑膛枪的射击效果。法国革命初期,由于缺乏训练、纪律涣散的志愿兵为数众多,防御时尚能形成传统的三列横队,进攻时则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队形作战,指挥官们只好增加散兵线的规模,有时甚至整营的士兵都成了“散兵”。

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1807年的普军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威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2  “营”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手头缺乏其他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3 方阵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根据一名英军的回忆,在滑铁卢,两个布伦瑞克方阵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溃,根本没有坚持到法军骑兵的冲击。最后,如果在骑兵冲锋的强大心里压力下,方阵的一部分动摇了甚或崩溃了,余下的步兵必然会彻底暴露给敌方的骑兵。有经验的骑兵往往会把握甚至创造这样的机会。瓦格拉姆会战期间,法军第20猎骑兵团放弃了应该攻击的那一营奥军,转而对临近一个刚刚开过火的奥军方阵冲锋。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的奥军步兵被突然的变化惊呆了,顷刻之间整个方阵阵脚大乱。

前面介绍的只是营级的基本战术队形。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 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

4  步兵的装备

当时的步兵大多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滑膛枪,各国滑膛枪的原理构造都没有太大差别。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 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1802年,英国军火部门又推出了新款步枪,但是只有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准确性不佳,英国滑膛枪系仍然大受部队的欢迎,被士兵们称作“褐贝丝”(Brown Bess)。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 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命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

其他参战国的滑膛枪包括:普鲁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主要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各国滑膛枪弹丸和枪管之间的缝隙(游隙)大概处于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围内。游隙保证了射击的顺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考虑到战场环境,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91.4m)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当时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射击完全是在浪费弹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

当时的步兵射速大概为每分钟2到3发,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横队或者纵队,集中火力,才能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队形可以及时应付骑兵的冲击。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维多利亚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幸运的是,当时威灵顿的补给状况很好,消耗的弹药很快得到了补充。

缺乏训练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数军队里,滑膛枪射击训练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线由于兵力相对分散,提高射击精度就相当重要。尽管如此,革命期间较为强调散兵线战术的法军仍然很少进行针对训练,轻步兵们只能到实战中去提高自己。据法军士兵的回忆,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以后才有射击训练。1800年,贝尔第埃签发命令:法军新兵必须接受装填、操枪、瞄准、射击等训练,要保证上战场前实弹射击过几次(a few rounds)(富勒)。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弹药和时间来保证充足的训练。英军在这方面作得较好,但也只有30发实弹+50次无弹丸射击。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无论滑膛枪还是来复枪,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干燥后,由熟练工人粉碎、整形。英国出产质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给欧洲大陆上的盟友们。法国的香槟省和皮卡第地区也出产火石。萨克森是欧洲大陆上的另一火石产地。相比之下,普鲁士就缺乏火石资源,在没得到英国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体是什么?)由于火石的重要性,士兵们基本上都有一块备用,每个营部还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战斗前,火石是必检的项目之一。奥斯特利茨会战的前夜,拿破仑亲自提醒近卫军:“换一块新火石,明天会有大用场的。”

另一项必检的项目是弹药。一个硬纸包里装有大概150格令(约为10克)黑火药和一颗铅弹,在兵工厂制成后,以每箱1000包出场,配给部队。连里的军官负责每天早晨检查士兵的弹药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2: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骑兵

1 组成和类型

随着拿破仑时代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骑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马尔伯勒公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军将领)的军队里骑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间。腓特烈大帝的骑兵也占到总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仑的大军团中,高峰时的骑兵只占总兵力的23%。远征俄国后期,由于缺乏补给,骑兵只有可怜的5.2%。在西班牙的历次战役中,威灵顿的英军骑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当时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骑兵卡宾枪手(Carabinier),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下面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类型的骑兵。

重骑兵:
顾名思义重骑兵的骑手和马匹较之于轻骑兵都要高大强壮一些。早期的拿破仑胸甲骑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马匹只限于诺曼第地区的某一强壮品种(具体情况不祥)!重骑兵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用于突破敌方阵线弱点;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有鉴于此,当时各国军队都很少委派重骑兵从事战场冲杀以外的任务。重骑兵包括:胸甲骑兵、火枪骑兵,以及英军的龙骑兵。

胸甲骑兵:明显特征是骑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法军),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胸甲重量约为8公斤。当时欧洲大陆各国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只有英国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骑兵。关于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争议。毫无疑问,胸甲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抛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里震慑作用。缺点是厚重的胸甲对于人员和马匹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供给胸甲骑兵的开销也就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骑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骑,笨重的胸甲骑兵就会变得寸步难行。除了胸甲,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军头盔也是铁质,下部环绕毛皮,顶部配以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

龙骑兵:早期的龙骑兵是一种骑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渐演变为骑兵的一种。拿破仑时代,龙骑兵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没有胸甲骑兵,龙骑兵在英军中便是重骑兵的一种(另两种都是近卫部队:Life Guard 和 近卫龙骑兵)。除了龙骑兵,英军还有“轻龙骑兵”(Light Dragoon),作为轻骑兵的一种。而在俄,奥,普等国,龙骑兵都被认为是轻骑兵。法国就更难说清楚,手头的几本书有的认为法国龙骑兵是重骑兵,有的认为是轻骑兵。但是,比较权威的几个作者认为法军的龙骑兵是单独的一类。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地说,龙骑兵就是法军中的“多用途兵种”。除了轻、重骑兵惯常的追击、侦察、掩护交通线、冲击敌阵等任务以外,拿破仑复古地利用龙骑兵下马作战。这就综合了骑兵的机动力和步兵的火力,颇有点“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为夸张的是,1805年法军竟然编组了若干“徒步龙骑兵”(Foot Dragoon)团,目的是渡海登陆英国后利用英国的马匹!各国龙骑兵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装束也有差别。法、奥、俄等国的大部分龙骑兵都装备头盔,盔顶或为鬃毛或为冠。英国龙骑兵或配备头盔或配熊皮帽,轻龙骑兵为普通筒式军帽。普鲁士和一些小国的龙骑兵则配备普通军帽。

轻骑兵:
对人员马匹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比如,奥军中的匈牙利骠骑兵要求骑手身高1.68米以上,马高1.48米左右。轻骑兵由于没有厚重的护甲,加之骑手较轻,机动力要高于重骑兵。因此,除了战场任务以外,轻骑兵更多地从事侦察、追击、掩护交通线等任务。轻骑兵主要包括: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和哥萨克。

骠骑兵:是当时欧洲各国骑兵共有的一个轻骑兵类型。Hussar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ursarius,意为入侵者或袭击者(Raider),尤指巴尔干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盗。后来被匈牙利的马札尔人(Magyar)借用来称呼轻骑兵。骠骑兵以服饰华丽著称,(缪拉的服饰就是如此)他们喜欢通过让人眼花缭乱的制服颜色、编织方法、花纹、头饰、花边等等方式区别于其他骑兵。明显的标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这种服饰源自马札尔地区的突厥部落。另外由于骠骑兵的服饰紧身,没有口袋,存放贴身物品的储物袋就成了骠骑兵的另一特征。储物袋系于武装带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种装饰图案。华丽的外表加上骑兵原本放荡不羁的游侠作风使得骠骑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风流成性,不拘小节。

猎骑兵:又是法国独有。1779年,法军中第一次有了猎骑兵的建制。拿破仑时期,猎骑兵成为法军轻骑兵的主力。相比骠骑兵,猎骑兵的服饰较为简单,价格便宜,所以也就利于扩编和补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国猎骑兵仍有至少18种军帽在不同的骑兵团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卫猎骑兵的上校军装是拿破仑最为钟爱的服饰之一。

枪骑兵:一度被法军认为是过时的骑兵类型。英国也一直没有枪骑兵的建制。而奥军1792年时保有6个团的枪骑兵,1805年时仍有3个团。普、俄两国在整个拿破仑时代也都一直有枪骑兵存在。上述三个国家称枪骑兵为Uhlan,而非Lancer。关于枪骑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步兵方阵。法军枪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长于任何上刺刀的步枪,因此如果不被子弹击中,枪骑兵能够先攻击到方阵内的步兵。缺点是:枪骑兵不适于树林等复杂地形上的侦察、警戒任务,失去了部分轻骑兵应有的功能。而且,枪骑兵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由于与对方骑兵近战时长矛过于笨拙,枪骑兵须换用马刀,所以除了掌握长矛的使用技巧,枪骑兵还要熟练使用马刀。曾有回忆录记载枪骑兵要进行55种不同的训练项目,22种对付骑兵,18种对付步兵,还有15种基本训练!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国骑兵的组成情况。由于各国骑兵编制一直在变化,在这里只考察某一时间段的大概情况,并不求全。骑兵“中队”(Squadron)是拿破仑时期各国骑兵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步兵的“营”。中队通常下设两个连,每连约有72~120人。法军骑兵团通常由3、4个中队组成,个别龙骑兵或轻骑兵团会有5个甚至8个中队。理论上,法国重骑兵团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龙骑兵和轻骑兵团约为1000~1200人。但是实际上,很少有部队达到这个上限。在滑铁卢,法军骑兵团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两个法军骑兵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旅上面为骑兵师,进而组成骑兵军。除了独立的骑兵军,各步兵军会配有一个师(或旅)的龙骑兵或轻骑兵。英军骑兵团通常由三个中队组成,每团人数在450人左右。三个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有的骑兵旅归属于某个骑兵师,有的作为独立单位,自由配备,临时编组。1813年普军有正规骑兵36个团,其中4个团的近卫骑兵;4个团的胸甲骑兵;8个团的龙骑兵;12个团的骠骑兵;8个团的枪骑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军还有18000人的非正规轻骑兵(Landwehr)。

2 装备和战术

拿破仑时代,冷兵器(直剑、马刀和长矛)是骑兵的主要武器。各国的重骑兵装备的直剑长约1米,或两面开刃或单面开刃。龙骑兵的情况又相对复杂一些,法国龙骑兵有些团装备直剑,有些团装备的虽说也是直剑不过剑身略有弯曲(没有马刀弯曲的程度大)。其他国家的龙骑兵也是有的装备直剑,有的装备马刀。轻骑兵则一概装备弯曲的马刀。无论是直剑还是马刀基本使用动作包括:刺和劈砍两种。枪骑兵使用的长矛前面已经介绍过,法军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普、奥等国的枪骑兵长矛更长一些,约为3.7米左右。

除了冷兵器,当时各国骑兵基本也都配有火器。一个骑兵装备的火器通常包括:一支短款燧发枪,一到两支手枪。短款燧发枪基本是各国步兵燧发枪的改进版,根据骑兵种类的不同,长度和个别细节略有调整。由于种类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骑兵冲锋时候基本处在高速奔跑状态,根本无法正常瞄准开火。即使开火,也只能发射一发而已,没有时间再装填。所以,短款燧发枪对于冲锋的骑兵无疑是一个累赘。有时骑兵嫌火枪碍事,干脆在冲锋前将其丢弃。尽管事后要为丢掉火枪而受到经济处罚,骑兵仍认为这是值得的。手枪在短兵相接时能起到一点作用,但一支手枪也只能打一发而已。(参看:上一部分最后图中的哥萨克)骑兵防御或者下马作战时,火枪还是很必要的武器。这时,骑兵基本上已经等同于步兵了。

骑兵的战术队形相对简单,没有步兵那么多的变化。冲锋时,两列横队的形式基本为当时各国所接受(匈牙利骠骑兵好像是3列横队,不过拿破仑时代后期也改为两列横队)。不过,战场上一个中队的一、两百人有时无法形成足够的冲击力。所以,骑兵通常以团为单位发动冲锋。这时,团里各中队一字排开,形成更大规模的两列横队。有时依照敌方情况,会发动整旅,甚至整师的骑兵冲锋,场面巍为壮观。行军或待机时,需要缩小正面。中队里的每个连都会改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纵队,前后依次排开,形成队形较长的纵队。
骑兵冲锋的全过程是呈加速度进行的。在距敌方200到300码(1码约为0.914米,下同)的距离上,指挥官会命令:“准备冲锋!剑出鞘!小步前进!”(Prepare to charge! Draw saber! At the trot – March!)。距敌150码时,命令“快步前进!”(Gallop!)。50码时,命令“冲锋!”(Charge!)。此时,所有号手吹冲锋号,骑手将自己的马匹驱至最高速度。前排骑手将剑尖向前作刺杀状,后排骑手保持高举状态。加速度冲锋使得骑兵在接敌之前保持了队形的相对完整,给敌方阵线造成瞬间的最大冲力。如此冲锋是针对阵容齐整的敌方步兵或骑兵进行的。当对方阵脚不稳或溃散时,骑兵的速度就更为重要。此时,便可以放开了冲锋。

对于步兵方阵,一次冲锋基本难以奏效。所以,在骑兵充足时,会采用多个波次的方法。一个骑兵旅的两个团前后间隔一定距离,先后发动冲锋。第一波吸引敌方火力,并造成一定的混乱,随即穿过敌方方阵间的空隙改变方向返回。此时,敌方步兵消耗了弹药正在装填,方阵上出现的个别“弱点”也没有恢复,拍马赶到的第二波骑兵往往能够形成突破。不过,这需要两波骑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坚定、训练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冲锋也不太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说,大多数情况下突破步兵方阵都绝非易事。

骑兵对骑兵往往会形成混战的局面。两方骑兵相遇,交错穿入对方队列,放慢速度后与就近的敌方骑兵短兵相接。这时,骑手对马匹的控制;马刀的使用技巧决定了近战的胜负。统计显示,真正面对面的骑兵近战伤亡并是决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溃退时,会被背后的追兵尽情砍杀。所以,骑兵旅或者骑兵师通常会保有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骑兵被迫后撤,用来掩护撤退。

骑兵对炮兵的冲击时,在较平坦开阔的地带会尽量散开队形,减少“葡萄弹”的杀伤。在较崎岖地带,骑兵应尽量发挥机动力强的长处,利用地形,以一部正面吸引,其余侧后包抄。攻入炮兵阵地后,将炮手悉数砍杀,尽量保留炮车的驭手,利用其将缴获火炮运至己方。如果遇敌方优势骑兵反击,则破坏装填用具,掀翻火炮,后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1 20:38 , Processed in 0.02963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