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diaoduoxi

滑铁卢会战评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2: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炮兵

1 炮兵装备和编制

当时的火炮有野战炮和攻城炮之分。攻城炮的口径普遍要大过野战炮很多。野战炮又分为加农炮和榴弹炮。法国和西班牙的加农炮炮系包括:4磅炮(后为6磅炮取代);8磅炮和12磅炮。英、普、俄、奥四国的加农炮则包括:3磅炮;6磅炮和12磅炮。需要说明的是:法国的磅要比英制的磅重约10%,所以法军的12磅炮是当时战场上最重的野战加农炮。拿破仑十分钟情于12磅炮,爱称其为“漂亮姑娘”(法语belles filles;英语译为beautiful daughter,按英语的意思应该是‘漂亮女儿’),这也是法军中12磅炮较多的原因。

据测算,当时不同火炮发射弹丸的炮口初速差别不大,但由于大口径火炮弹丸较重,动能较大,射程自然也就要远些。法国的12磅炮和8磅炮以及反法联盟方面的12磅炮有效射程约为800~900米,最大射程2000米左右。法制的6磅炮及联盟方面的3磅、6磅炮有效射程500~6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可以看出,联盟方面的炮兵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力都要弱一些。为了对抗法国炮兵,英军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引入了9磅炮。这种炮在射程和火力上都近似于法国的8磅炮。

当时的榴弹炮炮身较短,炮口初速低于加农炮。仰角较高,弹道呈明显抛物线。有效射程较加农炮短,约为400~500米。法国和英国的榴弹炮按口径分类,法国装备6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英军装备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其他欧洲国家则按照弹丸重量分类,种类繁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无论是加农炮还是榴弹炮,炮身都安置在一个两轮的炮架上。每门炮另有一个放置弹药箱的前车(limber),也是两轮。运输时,炮架和前车连到一起,组成一个四轮马车,方便拖曳。不同尺寸的火炮要求拖曳骡马的数量也不同。法军的12磅炮,炮身、炮架连同前车重约2吨,依照地形要8~12匹马来拖。英军的9磅炮和法军的8磅炮要6~8匹马。较轻的6磅炮和榴弹炮也要4~6匹马。骑乘炮兵强调速度,所以通常取上面马匹数量中的最大值。

骑兵部分提到,骑兵攻占敌方炮兵阵地后会破坏装填工具。第一个是炮刷(sponge),顶端包裹羊毛,蘸水后用来熄灭炮膛内残留的火星;第二个是干炮刷(mop,猫扑!!),洗干前面步骤留下的水分;第三个涡状的钩子是用来清除炮膛内可能残余的纸片或纤维的(因为当时火炮的装药都是用纸或法兰绒包裹);第四个是装填杆(rammer);第五个是点火棒(portfire),棒的一端是一个纸卷,内含慢燃物质(火药,硝石,硫磺和亚麻油的混合物)。

2 炮兵的编制

拿破仑时代,炮兵的基本单位是炮兵连(Battery)。不过这些炮兵连的使用权都集中到军,乃至最高指挥官手里。战斗中,上级指挥部门基本会给每个师配属一个炮兵连对其进行火力支援。法军虽然以6个炮兵连编组为炮兵团,但是炮团的每个连也都要配属到师一级单位。这种集中管理使用炮兵连的手段为当时的各国军队所接受。当然,拿破仑、威灵顿和查理大公都曾经尝试过将一些轻型火炮直接配给团,甚至团以下单位。但是,由于此种办法自由度太大,很不利于集中炮兵火力,最后还是改回原状。

野战炮兵又分为徒步炮兵和骑炮兵。徒步炮兵没有什么过多可讲的,炮手基本都要徒步行军,高级炮兵军官或年龄较大的低级军官允许骑马。当然,也有炮手骑炮车拖曳马匹的记录。

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创立了最早的骑炮兵,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飞骑炮兵”(flying artillery)。当时的法国军官在看到这支炮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后很受震动,但是法国仍迟迟没有组建骑乘炮兵。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后的1792年,法军中才出现了两个骑炮兵连。可是在那之后,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法军的骑炮兵发展迅速。到1807年,法军已经有6个团(36个连)的骑乘炮兵。1810年又建立了第七荷兰骑乘炮兵团。可以说,法军的骑炮兵,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是当时欧洲最高的。英军中骑炮兵的比率也很高,参加滑铁卢战役的26个炮兵连中有一半是骑炮兵。滑铁卢时的普军17个炮兵连中有6个骑炮兵连。

各国炮兵连的火炮数量配置相差不大,军的徒步炮兵为6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骑炮兵为4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英军,不分骑炮兵还是徒步炮兵,有的为5/1(5门加农炮1门榴弹炮,后同)有的为4/2。普军全部是6/2。奥军12磅炮连为8/2,骑乘炮连为6/2,轻型火炮连为4/2。

各国炮兵连的官兵总数从150人到200人不等。其中每门炮有炮手7名(法军12磅炮有8名),步兵若干,用来协助移动、调整火炮角度,炮兵连遭到攻击时还可进行必要的抵抗。7名炮手中,炮长通常由军士担任,一名点火手,一名装填手,一到两名负责搬运弹药,一名负责蘸湿炮膛,最后一个是ventsman,姑且称之为点火口操作手,如果只有一人运弹药,余下一人在较后的马匹和“前车”的地方待机,听候命令。每两门炮会有一名中尉负责,整个炮兵连由上尉连长负责。

3 弹药类型及火力战术

拿破仑时代的野战火炮主要使用的炮弹包括:实心炮弹(solid round shot)、榴弹(common shell)、霰弹(canister)和榴霰弹(spherical case)。

实心炮弹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弹药,约占各国军队弹药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这种炮弹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固体的铁球而已。相比其他弹药,实心炮弹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工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也不高,易于生产和迅速补充。而且实心的炮弹穿透力很好。

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棱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而队形单薄的步兵横队和骑兵则不宜于使用此类炮弹。据记载,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排步兵的纵队。而且,在较硬地面上的跳弹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不过,实心炮弹的缺点也很明显:低平的弹道使其很难有效地打击位于山坡反斜面处的敌方单位。

榴弹外观也是球形,内部中空,有装药,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对方。内部装药靠插在弹丸开口处的引信引燃。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reed)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的引信供使用。

由于榴弹不是靠弹丸本身的动能,而是靠破片的动能毁伤敌方单位,所以可采取较为弯曲的弹道,由榴弹炮发射。这就很好地弥补了实心炮弹的不足。除了用来对付山坡后面的部队,榴弹对开阔地上的各种队形的敌方部队均有相当的杀伤效果。理想的弹着点是目标队伍的前方,或最好在敌方队列的上空爆裂。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弹体外观呈圆筒状。外壳是一层薄铁皮,底部是一个木质的膛片(sabot),弹体内装有铁质小弹丸(注意:弹体里并没有火药)。霰弹除了按照通常的火炮型号区分弹药外,还根据内装弹丸大小分为重霰弹和轻霰弹。轻霰弹使用的弹丸约1.5盎司左右(1盎司=28.25克),重的则在4盎司左右,各国会有不同,但是差别不大。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膛片推动弹身前进。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无法承受,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

霰弹的原理决定了其更适于用加农炮直射(当然,当时的榴弹炮也有此弹种)。而且,有效射程要近很多。英军规定不可以在350码以上使用霰弹。法军的轻霰弹也基本控制在400以内使用。当然,法军12磅炮所用的重霰弹在600~800米的距离仍能有效杀伤敌方单位。但是,在这个距离上弹幕早已完全散开,开炮的人恐怕都不清楚会命中谁。霰弹的这种“面”杀伤穿透力不强,适于展开的横队,所以机动支援进攻的骑乘炮兵会配备较多霰弹。同样,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两列横队攻击的骑兵(正面的受弹面积更大)也就成了霰弹的另一极佳射击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Grapeshot)!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是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

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当时只有英军使用。上面的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有效射程短。榴霰弹则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但是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可以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榴霰弹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但是在加农炮上的效果要好些。

前面讲炮兵连的构成时,大家应该注意到:所有的炮兵连都是加农炮多于榴弹炮。看过各种炮弹的原理和用途,就会明白:那时候加农炮的使用率要远高于榴弹炮,所以加农炮的数量较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防御时,炮兵被用来轰击敌方攻击纵队或骑兵,杀伤敌方人员,打击敌方意志,弱化攻势。攻击时,炮兵可以动摇敌方阵线,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的战机。无论进攻还是防御,炮兵都很少直接轰击对方炮兵,因为按照当时的火炮精度,一个炮兵连的阵地实在太小了,不足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火炮和人员进入发射阵地大概需要1~2分钟的时间;挂上前车准备转移阵地约需2~3分钟,较重的火炮行动相应较慢。火炮进入阵地之前,部分已经处于装填状态,所以第一轮发射历时很短。之后的射速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弹种转换,人员伤亡等。通常情况下,每分钟2~3发的射速应该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如果不蘸湿,则有可能达到每分钟4发,这样装填手就要冒点儿险。

火箭是英军战场上的另一“秘密武器”。说是“秘密”,其实海军早就已经在使用火箭了。那时火箭的发射原理和现代火箭相仿,靠后部的装药燃烧产生推力,推动弹体前进。火箭的弹头从5磅到32磅不等,但是英国陆军采用的野战型弹头基本是6磅和9磅两种。弹头类型包括前面提到的实心弹和榴弹,此外火箭还可以携带燃烧弹、信号弹和照明弹。其优点是不需要用火炮来发射,射速就会火炮快很多,而且制造工艺并不比炮弹复杂。缺点就是精度太差。1806年,英国陆军首次使用海军型火箭。结果,原本瞄准港口里舰船的火箭全部都打到了码头上。因为这个缺点,惠灵顿曾一度拒绝使用火箭。不过,火箭能够对敌方的新兵和马匹起到一定的恐吓作用,所以滑铁卢之战又有了火箭参战。对于,此战中火箭的效果,威灵顿曾经这样评价:“相对于敌方的炮火来说,我们的火箭对我威胁更大!”(Rockets put me in more danger than all the fire of the enem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 16: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group=3,]大家的观点都很详细,让鄙人受益非浅 :good:  :good: [/gro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 16: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补充下普鲁士和英国的战术简介。
普鲁士军队在1799年之前基本上还是七年战争时期的战术。在1799和1808年作了两次改革。1808年的第2次改革较大,基本是以法国的“1791年操典”和拿破仑时代的威斯特法兰系统为蓝本,结合了普军本身的一些特点而成。部分情况下,学生甚至胜过了老师(拿破仑的法军系统,虽然拿破仑同期也有很多改进),如纵队到横队的变换速度从普军的最弱项变成了最强项。
英国的战术系统自成一套。七年战争后,英国又打了美国独立战争,散兵,轻步兵和两排横队在这次战争中显出了机动灵活的优势。后英国的军界形成了两派,“德意志派”和“美洲派”,前者倾向腓特烈的战术思想,后者倾向美洲的机动战。1792年邓达斯编制了“1792操典”,这是英军的第一部全军通用的陆军操典。邓达斯在美国,西印度群岛打过仗,但仍是个“德意志派“,他的系统依然是以3排横队为基本单位。当然操典中也借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新思想,如变阵已不是普军的惯用的横平竖直的古板机动。
约在1798年,担任陆军总司令的约克公爵开始了一场军队改革。包括了提高军人训练,改善军人福利等多项措施,其创办的军校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桑贺斯特。轻步兵也是提高的重点之一。由莫尔带出的轻步兵旅是一支样板部队。
威灵顿将前辈们的努力进一步发展。他创立了较独特的英军师编制(葡萄牙部队和英国部队混编),广泛采用两排横队,大规模使用散兵(高的时候达30%),灵活应用新武器(来福枪和榴霰弹)。加上后坡等新战术,在半岛战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好象富勒曾讲威灵顿用的还是腓特列的一套战术,我觉得这对他的同胞多少有点太严苛。经邓达斯,约克公爵等改革,威灵顿的进一步改进实践,此横队已非彼横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04: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iaoduoxi 于 2005年10月2日 12:23 发表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在滑铁卢的威灵顿部队中大约有4000支来福枪。其中著名的贝克式占一半左右,此枪大大改进了容易阻塞的问题,主要装备于95团1,2,3营,KGL第1,2轻步兵营,KGL常规部队轻步兵连。还有纳索,汉诺威一些轻型连,不伦瑞克前卫营装备的猎用来福枪。数量不算太多,但作用相当大。不少这类部队参加了乌古蒙和圣拉埃的守卫战,发挥了单兵射击准的特长。
还有个有趣的事,第95来福枪团1809年的团长(英军的团长是个名誉职务)就是邓达斯,1820年的团长是威灵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05: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iaoduoxi 于 2005年10月1日 12:26 发表
[quote]原帖由 朔风 于 2005年9月28日 05:24 发表
两位说的太全面了, 真没有什么可补充的. 只不过, diaoduoxi, 我想纠正几个你无意中犯的语言错误, DOMASTIC FOUNDATION应为DOMESTIC FOUNDATION, COURAGE D’ESPRIC应为COURAGE D'ESPRIT,DEFENSIVE OF FENSIVE里的FENSIVE应为OFFENSIVE吧?
谢谢指正,以上英语或法语译名我直接引自《西洋世界军事史》和钮先钟的一些著作,原文如此。我想钮先钟是大师,不大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可能是出版社校对出了问题。我也没有仔细甄别(我不懂法语),以至遗笑大方,对此十分抱歉。以后可能还会出现错误,请诸位不吝批评指正;另外对DUKE的指正表示感谢。富勒的性格偏激,对事实真相的了解也有限,所以不免在某些评论上失之公允全面(例如在诺曼底会战的评论中对艾森豪威尔的轻蔑)然而本人手头资料有限,不得不引用他的某些评论。能得到高手的补充或质疑,我感到十分满意。PS除了米夫林男爵,格奈森诺和格罗尔曼外,布吕歇尔手下提里曼军中的参谋长也不得不提,他就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也是普军改革的得力干将。

[/quote]
估计是校对出了点问题, 因为错误似乎不少. BATAILLON NARRE应为BATAILLON CARRE, 不过语言错误毕竟不是文章重点. 武器战术的资料真是详细, 都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 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18: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儿拙见:
    拿破仑军队编制过于落后,密集纵队一排排望上冲,给了英军完美的<span style="font-size:21pt;line-height:100%">靶子</span>! :shy:     单兵种冲锋,造成军队攻击难以衔接,削弱了战斗力
加农炮当时存在一定落后性,在湿泞的高地上难以给敌巨大杀伤
只在正面实行强攻,岂不闻“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军队数量相差不大,又被敌人占去地利,还搞强攻硬打,不思侧后迂回包抄其不设防的左翼,自己拖到敌人援军赶来,不能怪格鲁希,实是天时不如地利所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20: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诺曼底公爵 于 2005年10月5日 18:17 发表
哥们儿拙见:
&nbsp; &nbsp; 拿破仑军队编制过于落后,密集纵队一排排望上冲,给了英军完美的<span style="font-size:21pt;line-height:100%">靶子</span>! :shy:&nbsp; &nbsp;  单兵种冲锋,造成军队攻击难以衔接,削弱了战斗力
加农炮当时存在一定落后性,在湿泞的高地上难以给敌巨大杀伤
只在正面实行强攻,岂不闻“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军队数量相差不大,又被敌人占去地利,还搞强攻硬打,不思侧后迂回包抄其不设防的左翼,自己拖到敌人援军赶来,不能怪格鲁希,实是天时不如地利所致啊!
威灵顿的左翼是不好迂回的。帕普洛特附近的奥汉(OHAIN)溪流水势上涨,形成天然障碍(见图)。普军已在附近出现,迂回部队东侧随时会受威胁。帕普洛特附近还有联军萨克森-魏玛王子的一个旅。最东正面部队虽不多,也有维维安,范德勒的2个旅骑兵,左近贝斯特,温克2个旅正面压力不大,也可和骑兵一起对法军的迂回部队半渡而击。在前有溪流阻挡,正面5千步兵,3千骑兵阻拦,左右皆受威胁下,迂回很难成功。
拿破仑军队的编制并不落后,纵队使用很灵活,如混合纵队,横队也是常用。戴尔隆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地形限制选错了阵,并且和担任掩护的两团胸甲骑兵脱了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9 11: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如此,但诺曼底公爵说的也有部分道理,一味强攻硬打也是滑铁卢失败因素之一,法军没占地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兵种配合不了,戴尔隆上来就有两三个师被打废,步兵各自为战。后内伊疯了般的调上所有胸甲骑兵。但皇帝军队编制非但不落后,而且极为“先进”。鼎盛时期法军步兵纵队突击力有目共睹,欧洲其他各国也有横队,应该还是三行那种,就是不敌法军纵队。可是横队到了英军手上,却成了克法军纵队的法宝,只能说英军相应的使用了一套更有针对性的战术,但不能说法军落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9 11: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题资料全面,内容丰富,建议管理员把它设为精品,可以鼓励大家多写出这种充实有意义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8 22: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group=all]      看了各位的真知灼见,深感钦佩,小生这厢有礼了。
      
      鄙人对拿破仑了解甚浅,但似乎冥冥之中,每每看到这个名字,便产生一种无比的崇高神圣感。不可否认,拿破仑只是一个人而非神,但面对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的人物,这光环的光芒就已经将他的一切缺点扼杀在萌芽之中。
      
       其实,我之所以对拿破仑顶礼膜拜恰恰是因为如此——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我们不是在崇拜神,而是在崇拜一个与我们一样的真真正正的“人”,自然我们就没有必要将其神化。拿破仑,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既赢得了无比的赞颂,又获得了强烈的抨击,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他是一个如此极端的人,这正是其难能可贵之处,如若他接近完美或一无是处,那么我们在崇拜什么?上帝抑或魔鬼?
      
       各位都是能言善辩、知识渊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总能辩证地看待拿破仑的一切功过;鄙人仅仅是一各才疏学浅的感情用事者,凭只言片语在这里发表拙见。然而雨果在《九三年》中说到:“理性是一种说法,感情却是另一种说法。一个来自人,另一个来自更高的地方。正因如此,感情缺乏明晰度,却更有力量。”我不是在搞个人崇拜,但拿破仑的世界精神的却不仅仅属于他所处的时代,更属于此后所有的时代。[/gro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3 17:38 , Processed in 0.0249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