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3743|回复: 22

[转贴] 万字旗下的波希米亚战车——追猎者小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9 09: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本文转自二战论坛
作者:马文俊
网址:http://bbs.chinesewwii.net/showthread.php?s=&threadid=22674
-------------
万字旗下的波希米亚战车
——追猎者传奇
定型与命名
38型坦克歼击车(又称 “追猎者”)是二战时期德军最有名的装甲战斗车辆之一,它在二战后期的杰出表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性能优良的48倍口径75毫米火炮和极大的装甲防护倾角。许多西欧的战史专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只有“追猎者”才是德军应付数量庞大的美制M4谢尔曼型坦克和苏制T34型坦克的唯一方法。当然,我们在评价“追猎者”的战斗力的时候,除了车前身大倾角的防护装甲和长身管的火炮之外,还应考虑许多别的因素。近30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原西欧国家的保密文件的解密,终于能够让世人对“追猎者”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而在“追猎者”还未下线之前,一场关于它的归属的争论就已经上演。事实上“追猎者”这款轻型装甲战斗车辆从设计上来讲应该算是一种经典的突击炮(一种在坦克底盘上架置火炮的装甲战斗车辆,比起坦克更易于大量生产,又称自行火炮)。也正是因为如此,主管德军辅助车辆的将领便宣布将这种型号的自行火炮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并将它定名为新型突击炮。然而,二战名将、德军坦克装甲兵总监右德里安大将出于私心决意将“追猎者”作为坦克歼击车来使用,在他的命令中将“追猎者”定名为38型轻型驱逐战车。
到了最后自然还是将勋显著的古德里安将军获胜,军方在开始时便将“追猎者”定名为38型驱逐战车,主炮为75mm Pak39(L/48)型,车辆编号(Sd.Kfz.138/2)。到了1944年的9月11日,军方又重新将“追猎者”定名为38型坦克歼击车,而主炮、编号则照旧。
说起“追猎者”这个称呼的来源,各种报道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最新德国的军方资料显示,“追猎者”这个绰号原先按计划是要授予设计中的E-10坦克(德国设计师们的又一个超前的“奇思异想”,拥有400马力的超强发动机能使坦克歼击车获得高达70公里/小时的时速),而不是准备授予低速,低马力的38型坦克歼击车。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的正式官方纪录能将“追猎者”与38型坦克歼击车联系在一起。“追猎者”第一次提及是在德军军需六局与BMM公司的武器设计会议上,而很显然在当时捷克人并没有意识到“追猎者”是德军官方准备授予竞争对手车辆的称呼,而不是给他们自己的产品的名称,便擅自在车辆下发部队的时候使用了这一名称。1944年7月31日,驻扎华沙附近的第743坦克歼击营在向上级部门的报告中首次提及他们已经装备了28辆“追猎者”,并且还有14辆“追猎者”将在8月3日装备到它的第3连。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该部队8月3日战斗力报告中有重新将它改为38型驱逐战车。而在右德里安将军1944年12月4日个希特勒关于车辆命名的说明文件之中,他也将错就错地将“追猎者”的命名来源说成是来自于士兵们给38型坦克歼击车起的绰号。

设计与发展
起初其实并没有人打算利用38型坦克车的底盘来设计并生产一种突击炮,1943年11月26日柏林遭受了大约1424吨高爆炸药的空袭并造成阿尔卡特公司的3号突击炮生产严重的停滞。由于突击炮在前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队急需新的生产能力来填补这个空缺,结果,OKH(德国最高武装部)进行了在BMM公司生产突击炮可能性的调查。当年12月6日,在他们向希特勒作的报告中认为BMM工厂没有装备24吨级突击炮的改进能力和空间,而希特勒则认为要全面挖掘BMM工厂的生产潜力来装配一种“轻型坦克歼击车”。在最初的设想中这款13吨级车辆将拥有高达55-60km/h的速度并以此来弥补其更加薄弱的装甲(前装甲由原来38t坦克的80mm变成了60mm),但同时也必须在前装甲拥有很大的倾角。而对侧装甲和后装甲的要求则是只要能提供挡住盟军炮弹破片侵袭的防御能力即可。
到1943年的12月17日,在原始型的38t坦克和一种新的用38t底盘的支援车辆的基础上,工厂的设计人员很快就绘出了这款13吨级突击炮的图纸。就连希特勒在看过之后也特地强调指出这是对BMM工厂最充分合理的使用。
而工厂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让他们失望,整个设计工作也以惊人的速度在进行,1944年的2月24日第一辆木制同比例模型便完成了,两天之后便送交给了武器装备局。从这辆木制模型中便能看出“追猎者”(为方便之后文章概用此名)低矮的轮廓。同时德军统帅部还要求为它安装与四号坦克相同的75mm Pak39型坦克炮并且在1944年3月底之前完成3辆“追猎者”(38型坦克歼击车)的生产并交付部队进行测试。
38型坦克歼击车在创纪录的四个月里完成了全部的设计并且投入了批量生产,甚至没机会在批量生产之前进行样品的测试。但其实对于追猎者而言并不一定要按常规进行样品测试,因为所有的机械组成部件已经在38t坦克中得到了测试和证明并且经受了实战的考验,但德国人办事效率之高仍令人赞叹。

生产
1944年的2月28日,希特勒强调把“追猎者”的快速投产和增加其产量作为1944年军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在之前的1月18日还没等“追猎者”的细节草图全部完工军方便已作出决定要生产1000辆这种轻型装甲战斗车辆。为此德军军工部门制定了一个相当令人吃惊的生产时间表,要求每个月都必须比前一个月保持很大比例的增产,最终目标是在1945年的3月达到月产1000辆的能力。
生产工厂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月 10月 11月 12月 (45年)1月 2月 3月
BMM 20 50 100 200 250 300 350 400 400 400 450 500
SKODA 0 0 0 10 50 100 150 200 300 400 450 500
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目标,因为在当时德军控制的工业单位里还没有哪一个工厂单厂一个月中装甲战斗车辆的产量超过300辆,BMM公司所完成的最大月产量的纪录是151辆,而斯科达除了为德军提供一些样品车辆之外还没有任何的正式完全生产一种装甲车辆的经验。
在BMM公司的合同中,德军又将其预定的生产数量增加到了2000辆,序列号从321001到323000,其中还包括了一些38型坦克抢修车。而在授予斯科达公司的2000辆“追猎者”的合同中序列号则从323001到325000。在完成了他们第一批2000辆的生产以后,BMM公司接下来的生产序列号将从325001开始。
按照军方要求,BMM公司如期在44年的3月完成了最初三辆“追猎者”的生产并且在4月初送交了德军武器监管部门。紧接着在4月BMM公司又完成了20辆“追猎者”的生产并且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天向这位对坦克装甲车有着特殊癖好的元首作了演示,凭借着自身简单可靠便于大量生产的特点和极佳的防护外形赢得了希特勒的交口称赞。事实上这批演示的车辆只是BMM公司为了博得元首好感的权宜之计,还有许多装甲零部件都没有安装,在结束演示之后便被马上送回了工厂以便完成全部的生产工序。在之后两个月的日子里,BMM公司也成功地完成了原定的生产目标,在五月和六月分别有50辆和100辆的“追猎者”出厂,但到了7月,由于原定从德国购买的火炮没有如数交付工厂,BMM没能完成7月原定的生产计划,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保持了上个月的产量。尽管BMM工厂宣布这些之前生产的车辆已经完成并且德军武器监管部门也接受了这些车辆,但其实此时的“追猎者”仍有许多小细节上的缺陷,诸如空气过滤和校准系统不够完善等等。
不得已的情况下,德军武器局削减了从44年8月到12月“追猎者”的生产目标以便让生产其的工厂有更多时间来纠正这些细节上的错误并能交付真正可靠的,可供操作的车辆。与此同时,斯科达公司也顺利得按照时间表在7月完成了他们首批10辆的生产,但由于该公司缺乏有经验的生产人员,导致了斯科达在之后的增产过程中时间上显得非常紧张。
总共有4家公司被授予了追猎者的零部件生产合同,包括在Pilsen的斯科达,BMM,在Breslan的林克—霍夫曼和在Komatou的Poldihutte。而10月份斯科达工厂遭受的两次盟军猛烈的空袭则成为了该公司给武器局没能完成10月预定生产目标的理由。在11月份两家公司合力生产了超过400辆的坦克歼击车,这是自“追猎者”开始批量生产以后的最大产量,但到了12月“追猎者”的产量由再次下降,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盟军猛烈的空袭造成的,单是倒霉的斯科达公司的工厂就在这个月里连续遭受了盟军空军三次猛烈的空袭,总计有375吨的高爆炸药落在了该工厂的头上。
整个“追猎者”生产中的最大月产量是在1945年的1月,总计有434辆“追猎者”出厂,但无论是BMM还是斯科达,都始终没能完成武器局定下的月产500辆的这个梦幻般的数字。在1945年1月之后,武器局又向两家工厂下达了2100辆“追猎者”的追加订单,并计划在1945年的6月投产38D型坦克歼击车——一种在生产步骤上更加简化并且是用柴油发动机的新型“追猎者”。
可好景不长,由于盟军对布拉格的大规模空袭使得“追猎者”的产量在2月份又有明显下降,而持续不断的停电和零部件的短缺让3月和4月的产量继续往下滑,BMM公司在3月25日遭受盟军毁灭性的空袭更是让“追猎者”的生产雪上加霜。
德国人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车辆的装配工作也陆续的转移到了一些附近较隐蔽的工厂里,这在当时德军军方的报告里是这样叙述的:“在盟军猛烈的空袭之后,总共有48辆38型坦克歼击车的总装工作从BMM公司工厂转移到了在Milowitz的工厂里。在这些车辆当中只有9辆“追猎者”和2辆“追猎者”抢修车完成了最后的生产并且交付了德军部队,造成这一拙劣的表现应该归咎于零配件的供应不足,而85名熟练的捷克机械操作工人也是直到4月18日才到达那。而在BMM公司自己的工厂里,到了4月24日居然只有10辆追猎者完成了生产。除此之0外,4月份布拉格地区总共生产的62辆追猎者中有15辆来自在Schlan的另一个装配厂。与此同时在Pilsen的斯科达公司到1945年的4月14日当月只出产了24辆追猎者,到了24日这个数字大约是50至60之间。其实造成产量如此低下的主要原因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盟军空袭或是钢材匮乏,而是由于在德国本土生产的的75mm Pak39型火炮未能提供足额的供应。”
在45年4月29日德军的另一份报告中则表明自4月15日以来总共有103辆“追猎者”发配给了部队,而到了这个月的月底还会有20辆交付。由于在5月份德军只向“追猎者”的生产单位提供了15门Pak39型火炮,其中还有一些没有瞄准镜和配套装置。为此德军不得不拆除在装甲兵学校中的8辆“追猎者”上的相关设备来满足在Milowitz工厂的生产。而BMM公司更是准备在“追猎者”上安装75mm stuk40,这主要是出于stuk40型火炮易于获得(它的生产地就是在Pilsen的斯科达工厂),在技术上也可行,并且如此一来在5月的上旬BMM就能出产90辆追猎者。
斯科达公司这边日子也不好过,4月24日 盟军又一次将5000吨炸药“赐予”了它,尽管如此,在5月最初的日子里仍有一定数量的追猎者完成了生产,但由于当时战争已接近尾声,已经无法得到当时准备的出厂数字。应该说在战争最后一年如此困难的局面下BMM和斯科达两家公司仍能生产出超过2800辆的追猎者,这一数字本身便可以算得上是个奇迹了。
“追猎者”生产接受情况:
月份 BMM生产 SKODA生产 武器局接受
1944年
3月 3 0 0
4月 20 0 23
5月 50 0 50
6月 100 0 100
7月 100 10 100
8月 150 20 171
9月 190 30 124
10月 133 57 290
11月 298 89 403
12月 223 104 327
1945年
1月 289 145 434
2月 273 125 398
3月 148 153 301
4月 70 47 ?
5月 2047+ 780+

使用
总体上来说,“追猎者”就装甲战斗车辆而言算得上是一个相当小的目标,它的高度仅为1.845m(连机枪防护装置在内一共2.1m),宽2.526m(连边围裙2.63m),同样它也是一个相对较短的装甲车辆,底盘长仅为4.766m(连炮管长共6.27m),而它的火炮离地面的高度也仅为1.402m。“追猎者”在车型的设计上应该说也是相当成功的,所有的装甲表面都有着极佳的倾角,车前身的上表面覆盖着倾角为60 度的60mm钢板而相应的前下表面的倾角为40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装甲的防护能力。而德国人精良的轧制钢板焊接技术则是为“追猎者”的装甲防护锦上添花。而20mm厚侧后装甲的上下车身的倾角相应为40度和15度。车身上方和尾部的舱门厚度均为8mm的轧制钢板。
“追猎者”的75mm Pak39型主炮被设计师创造性地安装在了车体正面的右侧,向右转动的角度为11度,而向左侧只有可怜的5度,而一般情况下如果按照常规的居中布置的情况下主炮向左右转动角度应均为15度。这种奇特的火炮布局也导致了该车右侧的行走系统要比左侧多承担850公斤的负载,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车体的平衡性。
“追猎者”的第二个主要武器是安装在车顶上的7.92mm的机枪,车体内的乘员可以通过潜望镜和车体右侧手把上的扳机来进行瞄准和开火,所存在的一个明显缺点便是机枪的弹匣并不是链式供应,在打完子弹后必须由乘员亲自打开舱口盖进行更换。
由于车宽相当的狭窄,驾驶员,炮手和装填手的位置排成一列的被安置在车体的左侧,他们唯一逃生之路只有在位于装填手后方的舱门。而在计划中75mm Pak39型火炮是准备安放在车体的中央,相应的装填手和所有大炮的控制和安全开关在最初的设计中都被安置在右侧,但也同样是由于追猎者车体太过狭窄的缘故,在最后定型时75mm Pak39型火炮被安装在了追猎者车体中尽可能右的地方。因此,装填手不得不从车内的另一侧费力地为火炮填充弹药,操控开关。而车长的座位则是在火炮制退器后方一定距离上的一个相对封闭的位置上,这也使得他无法直接与车内其它乘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追猎者的观察设备也是五花八门,除了驾驶员使用的一对潜望镜之外,炮手使用的是SfL.Z.F.la型主炮潜望瞄准镜,而装填手则拥有一个机枪瞄准镜和一台固定在9点钟方向的潜望设备,车长拥有当然是德军标准的SF14Z型剪式折叠望远镜。实际上一旦车顶部的舱门被关上之后,车体右侧的乘员都将成为与世隔绝的“瞎子”。
追猎者的动力系统应该说也相当不错,6缸,7754立方厘米汽油发动机为其提供了超过150马力的动力。共有5个速度不同的前进档和一个倒退档可供驾驶员选择。而追猎者车内的悬挂系统则基本上沿用了38型系列坦克的基本设计配置,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略有不同。更令德方设计师们感到安慰的是,当战斗全重仅为16吨的追猎者配上与地面接配长度3.02m,宽35cm的履带的时候,他给地面造成的压力仅为0.76kg/cm2,这一数字无论是在德军或是盟军的装甲车辆中都算得上是相当低的,也使得追猎者可以毫无顾忌的行驶在欧洲大地上而不用像虎式坦克那样整天盘算着桥梁和道路的承重能力。而满载的320升汽油油箱足以使追猎者在一般的公路上走上180公里或是越野奔驰130公里。当然追猎者自身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由于主炮位置偏右引起的车体失衡和仅为40km/h的最大时速都离德方理想中的设计目标相去甚远,而正是这些看似工程人员在设计上的“漏洞”(我更愿意称它为权宜之计)成就了“追猎者”设计时间4个月这一坦克车辆研发史上的速度传奇,而快速投产和大批量的生产也正是当时德军对付东西两线如潮水般的盟军坦克部队的唯一可能有效的方法,追猎者则正恰恰满足了这两点,再联想到西方战史学家把它比喻为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改进
由于以创纪录的研发周期仓促投产,毫无疑问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追猎者”一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在从批量生产开始的之后每个月里,生产部门一直对其进行着设计改良,几乎每个月出厂的“追猎者”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接着我们来看看这款“早产”的坦克歼击车到底陆续在车表面和车体内做了哪些改进。
首先在1944年4月:
a)通过减小车体正面上部火炮防盾的尺寸来减小整个火炮的重量。
b)去除了原型车后部的尖角状手把以装甲钢板取而代之。
c)为了节省维修的时间,不再在车体外部的制动轮上进行钻孔。
d)为避免阻碍主炮潜望镜瞄准镜的视野,削短了置顶机枪的防盾。
1944年5月至7月
经过部队一个月的训练使用之后,军方于5月25日追猎者的生产单位发去了修改意见以期解决或是减轻使用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1. 对车体的装甲作一定程度的改动以便让车体获得更好的平衡。
2. 研发一种新型的驾驶装置。
3. 改进车辆的操纵性能,并使用很厚重的金属弹簧片来一定程度上抵消由于车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对车辆平衡性的影响。
BMM公司自然不敢懈怠,除了满足军方的改进要求之外,设计师们还针对车内乘员在车辆中弹起火时缺乏及时逃生舱口的问题(只有通过打开车后方的大舱口方可)分别在车辆后方、左下方和右下方设置三个小的逃生舱口。而为了便于在维修火炮、发动机和驾驶装置的时候能够更加容易地让起重机移动相关部件,BMM还在车体顶部和内部焊接了一些相关的设备。
1944年8月
公司给新生产的追猎者使用了更轻的火炮防盾,仅这一项就成功降低了200公斤的车体重量。其次公司还给其改用了直径更大一些的负重轮。而为了削减生产中机械设备工作的时间,从8月份开始所有生产的追猎者都开始使用同一系列的传动齿轮,只是形态大小略有不同,这一改动也结束了追猎者传动装置型号凌乱的局面。而为了帮助驾驶员能迅速撤离车辆工程师们又在相应的位置焊接了两个辅助手把。
1944年9月
这个月所出厂的追猎者比起上个月改动很少,唯一的变化就是为了减少由于悬挂系统过重的负担而造成破损的金属弹簧片的数量,对车辆前后部的相关设备进行了加固。
1944年10月
由于在之前的战事中连续出现敌方弹片或是跳弹击毁驾驶员潜望镜而导致车辆无法继续开动的事件,工程师们因此撤除了原有的驾驶员观察设备并将其安装在车体前部上方新开的两条细缝的后方,还加装了两条金属叶片以便消除风雨和阳光对驾驶员的影响。
为了消除发动机逆火和排气管过热的隐患,圆柱形的老式排气管被新式的装备所代替。而改用更大口径的喷嘴也加快了油箱供油的速度,原先并不可靠的电动供油泵也换成了更加成熟的产品。
1944年11月
接到军方的命令将追猎者部分观察设备作了位置上的改动,成功地为75mm Pak39型主炮增加了5个弹药基数,并且安装了新型持续力更长的水泵机,还为炮管镀上了导热金属以使其在寒冷的冬天仍能继续使用。
1945年
由于军方反映主炮可转动的角度有限,为了能准确的击中目标不得不经常转动整个车辆,而这对传动装置的磨损是相当严重的,为此在12月到1月初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德方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并成功地从1月中旬开始在新投产的追猎者上全面使用新型耐磨损的传动装置。而在之后的日子里,由于战事日益紧张德军已无力冒着降低产量的风险对追猎者作大规模的改进,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修修补补的工作,但简化生产型的追猎者(又称38D型坦克歼击车)的研制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了3月19日,由于燃油短缺,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右德里安将军下令要立即在追猎者上使用柴油引擎的发动机。但由于武器局在2月份的调查表明,使用汽油引擎发动的追猎者和柴油引擎的追猎者只有一部分的车体部件可以共用,改装势必会大大影响追猎者的产量,在当时局面下这样的命令当然也是不可能有下文的。

变形车辆
除了战斗型追猎者之外,指挥型追猎者也是追猎者家族中相当常见的一款。它除了一般的正常战斗能力之外,还带有用于战地通讯的无线电设备,一般作为营部及连部的指挥车辆使用(装备有德军标准配置的Fu8型无线电台)。而功率为30瓦的发报机的传输天线则被放置在了车顶部一块白色瓷质绝缘体上,并涂有金属防护层。Fu8(30瓦特的发报机及中波长的接收器)的工作频率范围在0.83~3MHz,车辆静止状态下通话和电报的工作距离分别在50公里和120公里,而当车辆处在行进中时这两个数字相应地减少到了15公里和50公里。其它一些相关的无线电设备则被分别安装在了车顶左侧和车底。
为了支援阿登反攻作战的需要,德军还在1944年12月改装了20辆喷火坦克,用14mm的41型喷火器替代原先的75mm火炮,持续喷火时间长达87.5秒,但具体次数可以根据每次喷火时间而定,有效射程在50至60米之间,其它的车体部分与“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基本上一模一样。
另一款投入这次冬季突出部之战的比较特殊的车辆是采用了追猎者的底盘,加高了车体安装150mm炮和火炮防盾的追猎者自行步兵炮,主要装备装甲步兵师的自行火炮连,一共前后生产和改装30辆,悉数投入这次战役。
而为了修理和拖回损坏的“追猎者”和其它新型坦克歼击车而研制的“追猎者”装甲抢救车也是“追猎者”系列车辆生产中的另一重头戏,前后一共生产了100辆,改装了64辆。根据1944年8月德军军方提出的每生产14辆追猎者就生产1辆抢修车的要求,从9月开始了生产。期间德军还直接利用“追猎者”来改装,顶部敞开的抢救车除了用于支援一线作战部队之外,还被用作实验改装其它车型底盘,此外在它的战斗室里还装有起重机,纹盘等设备,与原形追猎者有极大的差异。


火力
“追猎者”之所以能够如此受到希特勒的器重,以至于被其比喻为整个44年德军军工部门的首要生产任务,除了因为它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之外,拥有足够强大的火力也是能够博得元首垂青的重要因素。在二战的年代里,坦克装甲车辆主炮的有效火力除了指所发射的炮弹对敌方装甲车辆的穿透毁坏能力之外,还包括火炮的射界,快速捕捉目标的能力和命中率。
一般情况下,火炮对装甲的穿透能力用炮弹倾彻与垂直成30度角的钢板的深度来衡量,通常以毫米为计算单位。而追猎者所使用的75mm Pak39火炮在试验中发射的各类炮弹在有效射程范围内不同距离上对装甲的穿透能力如下表所示:
Pzgr.39 Pzgr.40 Gr.38HL
炮弹重量 6.8kg 4.1kg 5.0kg
初速 750米/秒 930米/秒 450米/秒
范围
100米 106mm 143mm 100mm
500米 96mm 120mm 100mm
1000米 85mm 97mm 100mm
1500米 74mm 77mm 100mm
2000米 64mm 100mm
在所有的总共41发备弹中,以Pzgr39型被帽穿甲弹的数量最多,一般在35%到50%之间,主要用来对付敌方坦克。而杀伤软目标的任务则交给了Sprgr39型曳光榴弹。如果幸运的话还能遇到一些穿甲能力极强的Pzgr40型碳化钨芯穿甲弹,用来对付东线装甲极为厚实的苏联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而由于当时钨在德国是属于非常稀有的金属,所以即便是能得到配给的数量也不过是寥寥数发而已,被追猎者的坦克手们当作对付苏联钢铁猛兽的压箱法宝,轻易不会使用。而Pzgr40的另一个显著缺点就是命中率要比Pzgr39低很多,这主要是由于炮弹重量较轻的缘故。追猎者所拥有的第四种标准配置的弹药是Gr38HL型空心装药高爆弹。尽管比起Pzgr39,Gr38HL无论是在穿甲能力,命中精度还是破坏力上都要稍逊一筹,但空心装药既可反装甲,也可以打击软目标的优点也使得Gr38HL颇受德军装甲兵的喜爱。
在1000米范围内75mm Pak39型火炮的首发命中率是相当高的。在下面的图表中所给出的命中率估计值是指击中2米高,2.5米宽的装甲车辆的前身的概率,用百分比表示。在取定距离的情况下,第一个正常的数值表示为训练时的射击精度,而括号内的那个值则表示在实战中冷静沉着的坦克兵所能取得的成绩:
炮弹种类 Pzgr.39 Pzgr.40 Gr.38HL
范围 % % %
100米 100(100) 100(100) 100(100)
500米 100(99) 100(98) 100(100)
1000米 99(71) 95(58) 82(45)
1500米 77(33) 66(24) 42(15)
2000米 48(15) 21(6) 20(6)
2500米 30(8)
3000米 17(4)
而事实上这些命中率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真实作战情况下75mm Pak39型火炮的精度,由于对敌我车辆距离估算上的错误以及许多其他因素,真实的首发命中率要比这些数据所显示的低许多。当然,大多只要炮手能够瞄准目标中心稍上方并果断开火,一般能取得与括号内数据相仿的实战命中率。
机动性
“追猎者”拥有与盟军坦克相仿的甚至更好的爬涉障碍物或是穿越不同地形的能力,它相关的表现特征可以通过下列数据获得:
最大车速 40km/h
公路行驶车速 20-30km/h
越野车速 15km/h
最大公路行驶距离 180km
最大越野行驶距离 130km
越壕宽 1.3m
涉水深度 0.9m
过垂直高 0.65m
最大爬坡度 25度
路面单位压力 0.76kg/cm2











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能让那些操纵“追猎者”的装甲兵们感到引以为豪的除了火力强大的主炮之外,还有相当坚固并且拥有极大倾角的车前装甲。当然,在二战时几乎没有一款装甲车辆称得上是完美无缺的,追猎者也是如此,它的侧面和后部车体的装甲仅能用来抵御炮弹破片的倾彻和机关枪火力的袭击,在盟军主炮目前将不堪一击。在德军国防部门1944年10月5日提交的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盟军主要坦克车辆击穿追猎者车体各部分装甲的能力或是相反情况下的相关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所列出的击穿距离是指在战斗车辆以30度的角度侧对着来袭炮弹的情况下得到的:
一、“追猎者”vs“克伦威尔”或是“丘吉尔”
“追猎者”击穿“克伦威尔”距离 “克伦威尔”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000米 ————
防盾 1600米 0米
驾驶员前装甲 1800米 0米
前下表面 1400米 0米
侧部
炮塔 1800米 ————
车体上部 3000米 3000米
车体下部 18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2100米 ————
车体 3500米+ 3500米+

“追猎者”击穿“丘吉尔”距离 “丘吉尔”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700米 ————
防盾 1400米 0米
驾驶员前装甲 1300米 0米
前下表面 1100米 0米
侧部
炮塔 1700米 ————
车体上部 3000米 2600米
车体下部 30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2600米 ————
车体 3500米+ 3400米

二、“追猎者”vs“谢尔曼”A4
“追猎者”击穿“谢尔曼”A4距离 “谢尔曼”A4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000米 ————
防盾 100米 100米
驾驶员前装甲 0米 0米
前下表面 1300米 800米
侧部
炮塔 3000米 ————
车体上部 3500米+ 3500米+
车体下部 35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3000米 ————
车体 3500米+ 3500米+

三、“追猎者”vs T-34/85或“斯大林”JS-2型
“追猎者”击穿T-34/85距离 T-34/85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700米 ————
防盾 100米 100米
驾驶员前装甲 0米 0米
前下表面 0米 400米
侧部
炮塔 1300米 ————
车体上部 1400米 3500米+
车体下部 32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1800米 ————
车体 1000米 3500米+

“追猎者”击穿JS-2距离 JS-2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00米 ————
防盾 0米 500米
驾驶员前装甲 0米 0米
前下表面 100米 1200米
侧部
炮塔 300米 ————
车体上部 200米 3500米+
车体下部 5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0米 ————
车体 100米 3500米


战斗中的装甲兵
能在二战残酷的坦克搏杀战中获胜,依仗的不仅是自身装甲车辆的优异性能,每一位装甲兵所应该表现出的冷静沉着和熟练操作也至关重要。而“追猎者”的每位乘员在战斗状态下各自所应尽的职责也在德国国防部于1944年11月下发的一份名为“火力控制”的训练文件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虽然现存的此份文件已经是相当的稀少,但笔者还是极为幸运地从一本外文书籍中得到了一份由当年“追猎者”的坦克兵训练教官保存下来的相关文件,尽管资料已相当凌乱,但仍清楚地解释在消灭敌方坦克时具体每个战斗位置的任务,具体细节顺序如下:
车长:  在白天为识别敌方目标要彻底仔细的观察整个战场,而当夜幕降临之后仔细倾听周围的动静是非常重要的,只能在极短时间内(一般3—5秒)用很弱的搜索光线来观察目标区域,然后就必需转移或是关闭照明装置,否则时间稍长就很容易被敌方部队发现。一旦发现敌方目标车长就要马上命令驾驶员将“追猎者”驶入事先已选定的战斗位置。
炮手: 一旦进入战车,炮手第一个任务就是解去主炮的保险装置并向车长报告其所能观察到的目标,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没有得到车长命令的情况下直接开火击毁目标。(比如,近距离内的反坦克炮等)。还要不断的检查火炮的触发装置、瞄准镜的清晰与否和它的牢固程度。
装填手: 看似轻松却也是一个时刻神经紧绷着的岗位。要随时清除炮弹上一切的异物,以便能在最快的速度里完成上弹入膛的工作,除此之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车长观察警惕车辆的侧方和后部可能出现的敌人也是装填手的重要任务。
驾驶员: 时刻观察战场形势,搜索敌方目标并估算出与敌方车辆的距离,考虑可能的行进路线及下一个开火点的位置。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选择一个较佳的作战位置,既能使得车体尤其是侧面能得到较好的遮蔽,又可以使炮手获得一个较佳的视野并能随时直接开火。
车长:  用地形特征和时钟位置表达系统向炮手说明目标位置并下达开火命令,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使用到半小时来更清楚的描述敌方位置。
炮手:  趁着追猎者行进谏停滞的间歇解下火炮保险并调整瞄准镜的视野。
装填手: 打开炮管,准备装弹。
驾驶员: 对车辆位置作向左或向右偏转的调整,使追猎者能正对目标车辆,并在适当时候停下车辆以便车长和炮手观察、瞄准。
车长:   要非常清楚的向乘员下达选择弹种的命令,一般以英文的首字符来代表所选弹种,P代表Pzgr39,N代表Pzgr40,S代表Sprgr39,H代表Gr38HL。
装填手: 按命令将车长所选炮弹从弹仓总取出,以最快的速度除出炮弹上可能存在的异物,用双手托住炮弹并将炮弹头部对准炮管然后送弹入膛,再立即关闭炮管舱盖并将相关的安全开关调节到最佳开火状态,在完成这些操作之后要马上向车长报告:“装弹完毕”。
车长: 宣布以百米为单位设定的距离范围。
炮手: 用右手调节设定瞄准镜,用左手升高或降低炮管角度,然后透过瞄准镜观察敌情。
车长: 向炮手下达所选定的目标(如反坦克炮或敌方坦克)及其位置,比如“T-34,5点钟方向”
炮手: 上下或是左右调节主炮至指定的方向,使目标进入主炮瞄准镜的视野范围之内,并向车长报告锁定目标。
车长: 如果敌方目标正在行进之中,要及时向炮手传达其运动方向及参考的提前量。
炮手: 按照车长的指示及自己对目标的观察,设定提前量。
车长: 在完成一系列观察和瞄准步骤之后由车长下令开火。
炮手: 只有在全部完成设定及瞄准目标并接到车长开火命令之后方可开火。
车长: 仔细观察目标命中情况并向乘员传达所见到的情况,如果有必要应及时用车载无线电告知友邻的视线不受前发炮弹造成的烟雾和爆炸影响的“追猎者”向该目标进行补射以确保目标摧毁。
炮手: 同样也要观察目标区域,一旦发现情况与车长所述不符就应马上向车长报告。
车长: 如果发现首发未能射中,第一反应就需向炮手传达目标纠正的方位与距离。
炮手: 转移瞄准镜至指定区域并重新设定目标距离,一旦接到车长命令便再次开火,如情况紧急亦可不等命令直接开火。
车长: 一旦击中目标,还应以最快速度进行补射以确保目标摧毁。而为了节省弹药,车长还要在开炮前宣布每个目标所用的弹药量。在完成对一个目标的射击之后就要立即向炮手下达转换目标的命令。当眼前已经没有合适的目标的时候,就要命令驾驶员换一个开火位置进一步推进或是撤离战场。
炮手: 在完成战斗任务之后,应迅速将主炮保险连上。
装填手: 如果可能的话帮助观察周围的情况。
对于一队操作熟练的五人车组而言,从完成对一个有威胁的目标的侦察到第一次开火应该不超过15秒钟,然而,在当时的实战中,很少有车组能够拥有这样的效率。在大多数情况下,从新的追猎者到训练基地的部队手中到该单位被送至前线之间的实车训练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星期,可以说,在二战的后期德军装甲部队的训练水平是不到位的,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各部队,尤其是新兵较多的作战单位在战场上的表现。当然,在当时东西两线战事日益吃紧的情况下,相信德军会出此下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编制与战斗情况
早在1944年4月,德军便计划在前线某个步兵师装备一个拥有14辆追猎者反坦克连作为试用部队。然而,由于在诸多细节问题上没能处理好,导致第一批四月便完成生产的20辆追猎者直到5月28至30日才运抵位于Breslau的军械仓库,比预期的日子晚了4-5个星期。其中的十四辆坦克立即被分头送至了各地的装甲车辆测试基地(2辆送到Hillersleben,2辆送到Bergen,1辆送到Wunsdorf,5辆到Kunnersdorf,3辆到Berka,1辆到Putlos)来分头进行开火测试,机动测试,冷气运作以及编写训练和手工维修的手册,而其余的6辆再加上1辆在6月20-25日出厂的追猎者一起被送往位于Eresatzheer 的装甲兵训练营地供正在进行整编的部队进行训练。
在开始生产的三个月之后,追猎者的第一支整编制战斗部队——第731坦克歼击营于1944年7月4日至13日总算完成训编,在此期间共接收了45辆追猎者,由于前线吃紧,这支部队被马上派到了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上去抵抗苏联潮水般的坦克群。而第743坦克歼击营也在7月19日至28日之间接受到45辆追猎者之后也被立刻用火车运送到东线的中央集团军群。由此不难看出当时整个战线上德军统帅部可以调用的部队确实是捉襟见肘。这两支部队的三个连中,每个连都拥有14辆追猎者,这与第1149突击炮连是一致的。另有三辆被分到了营指挥部。每个连连部有1辆,每个营指挥部有两辆38型坦克歼击车上装有Fu 8无线电装置,以便于调动和指挥帐下的作战部队。另外,第731坦克歼击营还配备了4辆追猎者修理车来维修被损坏的歼击车。
除了上述两个最先成立的坦克歼击营之外,此后还有三个坦克歼击营以追猎者作为其制式装备,并完成了全部训编任务开赴战场,他们是:第741营(1944年9月),第561营(1945年2月)和第744营(1945年3月)。为了充分利用好每支部队,德军在坦克歼击营的调度上也是相当灵活的,第741营在成立之后就被拆开使用,其中一个连被派到东部战线,其余两个连在1944年9月22日调至西线的安亨地区,并在挫败美军的市场花园行动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德军制造追猎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编制到独立的坦克歼击营,而是为了能够大量的提供给每个步兵师,使每个师都拥有自己犀利的反坦克武器,而追猎者灵活机动的特点还能弥补各型反坦克炮机动性欠佳的弱点。坦克歼击车的配备使得步兵师不但可以有效抵抗敌军装甲部队的突破,更能大大提高步兵的攻击能力。对于当时坦克生产能力处下风的德国而言这点确实难能可贵。因此大多数生产的追猎者以坦克歼击连为单位被编入步兵师,,装甲掷弹兵师和国民掷弹兵师里。从1944年8月到1945年1月,每个坦克歼击连都装备了14辆追猎者,而从1945年2月开始,为了使更多的部队拥有机动的反坦克力量,每个连装备的追猎者数量下降到了10辆。
在希特勒的最后一次豪赌——阿登攻势的开始的时候,德军在西线共部署了18个装备追猎者的坦克歼击连和以及一个集团军直属的第741独立坦克歼击营,总数为295辆追猎者。到了1944年12月30日,西线主力B集团军群所属的16个追猎者坦克歼击连所拥有的190辆追猎者中有131辆可以投入战斗,而在阿登之战中负责侧翼掩护的G集团军群所属的2个追猎者坦克歼击连以及集团军直属的第741坦克歼击营所有的67辆追猎者中有38辆还可以可投入战斗,很难让人相信这都是在西线盟军压倒性的装甲优势面前德军装甲部队的情况,但事实的确如此。
由于为了弥补三号突击炮及其他装甲车辆在生产上的停滞造成前线部队供应补给供应不足,德军还给以下单位直接发配了追猎者型坦克歼击车:
第16党卫掷弹坦克师(代替四号坦克歼击车)
统帅堂装甲师和统帅堂装甲掷弹师(代替70倍75mm口径四号坦克坦克歼击车)
第236突击炮旅(代替三号突击炮)
为了笼络德国盟友并作为支付获得的各种金属原材料的费用,德国还将部分装甲战斗车辆(其中就包括很大一批追猎者)卖给或送给了盟军。按计划在44年7月和八月分别向罗马尼亚交付了15辆追猎者。然而,由于当时追猎者的产量实在有限,制造出来的数量还不够德国人自己用的,可怜的罗马尼亚人最终连一辆追猎者都没收到。也可能是由于对盟友的信任程度不同,希特勒对匈牙利人却是出奇的慷慨大方,早在44年的9月双方便计划运送追猎者到匈牙利,此后虽然在时间上有点延迟,但是最终还是有75辆通过铁路交到了匈牙利人的手里(25辆于1944年12月7日起运12月9日到达,25辆1944年12月10日起运12月12日到达,还有25辆1945年1月12日起运第二天到达),这些歼击车都被编制到了匈牙利独立突击炮营,并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直属部队一直在东线作战。
在1945年1月24日德军指挥部门做出了一个新的尝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单位——第104坦克歼击旅,这支新成立的部队包括:
旅指挥部
第1坦克歼击营,
第2坦克歼击营
第3坦克歼击营
第4坦克歼击营
第5坦克歼击营
第6坦克歼击营
第111装甲教导突击炮大队
第115自行装甲车辆营
慕欣堡自行装甲车辆营
每个坦克歼击营由两个坦克歼击连组成,每个连拥有14辆38型坦克歼击车,并且每个自行装甲车辆连都装备了16辆半履带装甲车辆(1辆Sd.Kfz.251/3,5辆Sd.Kfz.250/1,5辆Sd.Kfz.250/3和5辆Sd.Kfz.251/21)。
而第1坦克歼击营与其它营不同,它拥有3个而不是2个坦克歼击连,两个连装备了四号突击车,一个连装备了追猎者和营属自行装甲车辆连。德军为了建立这支部队可谓大费周章,专门从一些步兵师(第21,129,203,542,547和551)的坦克歼击连以及相关装甲兵学校中抽调大量人员和装备,此外还包括刚建成的第510坦克歼击营第2,第3连。
才刚建立不久,第104坦克歼击旅便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部队被派到东线的维斯瓦集团军群。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次作为反坦克部队第104坦克歼击旅并不是作为步兵的支援部队,也不扮演战线上消防队的角色,而是奉命利用它的自行装甲车辆部队来寻找苏军装甲部队,接着再使用它的坦克歼击部队将其消灭。也许有人会说作为一支多种兵合成的部队,第104坦克歼击旅扮演的坦克杀手的角色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但现在这样的编制又可以改变以往坦克歼击车在战场上作用的单一和被动的局面——单个的反坦克部队常常为了填补东部战线上的漏洞而不得不搜索便几乎半个前线。
到了1945年3月中旬,在东部前线上51个坦克歼击连共拥有的529辆38型追猎者中有359辆可以投入战斗,而在西线的26个坦克歼击连共236辆追猎者中有137辆可以使用,除此之外在意大利的4个装备追猎者的坦克歼击连的56辆此型号的坦克歼击车中还有49辆可以使用。而在1945年4月10日,战斗结束前德军最后一次的综合战力报告中,东线的661辆追猎者中489辆可以开动,西线101辆中有79辆、意大利的76辆中64辆可以使用,当然这还不包括一些正在后方补充、新建的部队以及正在别的方向上执勤的坦克歼击连,可以说当时情况下德军的这份联合报告并不十分完全准确,但这已经能够充分反映出追猎者令人惊讶的高使用率,更向世人证明了其机械性能的优异和适应战场能力之强。
尽管追猎者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但评价一款装甲车辆最终还是要看它在战场上的表现究竟如何?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和英国战斗部队并没有从命名上系统地区分突击炮,驱逐坦克和坦克歼击车,而仅仅简单的把它们统称为自行火炮,因此,现在从美国和英国战后相关报告中已经无法找到当他们的坦克遇到追猎者后所发生的一切。但这个问题却可以在少数幸存的德军原始报告中找到答案。当然这些是目前为止仅存的第一手观察资料,是当时驾驶追猎者的乘员在战后作的简短记录,这些极具价值的信息包含了德军部队在前线使用追猎者的过程中在战术上取得的胜利以及遇到各种问题。
第一支装备追猎者的部队——731坦克歼击营在1944年10月给德军统帅部提及的相关战斗经验报告如下:
“追猎者通过了实战的考验,他的乘员们都为它而感到自豪,步兵也对它充满了信心。特别受表扬的还有MG34型机枪的可靠性能。追猎者强有力的75毫米主炮,低低的车身以及拥有者极大的倾角的装甲使它不但能够胜任与敌军坦克进行搏斗的角色,还可以为攻击或是防御中的步兵提供支援。”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我部在东线第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中变取得了确认摧毁57辆苏军坦克,击退了防线上渗透过来的敌军一个坦克旅,其中有一个连在短短一天之内便干净利落得干掉了近20辆苏联坦克,还在800米距离上成功击毁了两辆Js 2。在此期间,我营没有一辆‘追猎者’被敌军炮火击穿。而为了能赶到集团军司令部指定的作战位置,在连续激战之后又在一天之内在没有一辆‘追猎者’发生机械故障的情况下推进了160公里。”
除了对战斗和机械性能的充分肯定之外,该部的报告中还特地强调车辆伪装的重要性:“在前往集合地点的行军途中,我们将所有的装甲车辆都伪装成类似于灌木丛的颜色,
以便能充分利用周围的地形作掩护。也正是这“神奇”般的外衣使得我们的战车能在不引起敌方注意的前提下内迅速移动并取得有利的位置进行观察、开火。”
在这个报告中最让人关注的还是有关追猎者的战斗经验和教训,德军有关部门之后也正是以这个营得出的实战结论来作为编练别的部队时的教条:
“在与敌军坦克交火中,车身低矮的特点使得‘38型坦克歼击车’能够在火炮有效距离范内用直射火力伏击敌人坦克,在结束第一次开火之后还可趁敌还在慌乱之中迅速转移作战位置并再次开火。”
“令人放心的车前装甲完全可以抵抗苏军7.62cm口径的坦克炮的攻击,绝对不会被其击穿。到目前为止,所有我营的战损都是由于车体侧面或是后面被击穿而引起的,因此,用牢固前部装甲暴露来承受敌人的坦克炮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敌军坦克或是有大量步兵伴随的自行火炮进行反攻,‘追猎者’至少要以一个排的兵力为单位隐蔽抵近战线,但是要避免正好进入敌炮兵火力准备覆盖的突击方向上,村庄、交通要口以及其他一些敌军常常选择的目标也要时刻警惕。而一旦等敌军形成突破以后,就因该从侧翼给渗透过来的敌军以迎头痛击,这才是击退敌军最快捷的方法,并且还常常能给敌军造成惨重的损失。”
当然,在使用追猎者的过程中,德军部队也发现了它许多天生的缺点,这也许只能通过战术上的优势和乘员之间默契的配合来弥补:
“应该说追猎者在设计上并不用来在靠近沼泽的地带执行任务的,因为它一离开路况较好的通道或是地形就会像陷入泥潭的老虎一样无法自拔。而如果一直在公路上行动则可以称得上是愚蠢,由于其75毫米口径的Pak39型坦克炮的旋转角度极为有限,就无法对敌坦克的侧翼进行攻击,更危险的是,由于追猎者的侧面装甲相当薄弱,在这样情况下就很容易被敌军反坦克炮击穿。”
“‘由于追猎者的行进速度相当慢,因此不能将其编入摩托化或是侦察部队。即使出于无奈将其扮演这类角色,也只会因马达超速运转而导致机械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不仅在野战上,在华沙镇压波兰起义者的战中,731营得追猎者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可能要归功于其操纵的灵活性和拥有的遥控MG34型置顶机枪。虽然其装弹机需要打开舱盖才能重新在机枪补充弹药,但此时聪明的追猎者乘员们会用无线电通知另一辆伴随的友军车辆提供火力掩护。
作为追猎者的样板部队,第731坦克歼击营44年7月底开始投入东线并一直在那战斗到战争结束。尽管初上战场时带去了满编45辆崭新的追猎者,但血腥得战斗也使得731营付出了惨痛得代价,仅仅一个月之后便被除籍了12辆,还有3辆要送回后方大修,到了10月1日,又战损了8辆,而在全部剩下的25两之中也只有18辆可以勉强开动,但在11月,统帅部给第731营送来了10辆新造好的追猎者,12月底又补充进了20辆,之后就没有补充。所以时至12月1日,尽管激战不断,但731营所拥有的追猎者数量不降反升,总共26辆之中有11辆可以使用,再加上44年底的大补血,次年2月1日731营的追猎者数量骤升至41辆,可用27辆,在3月1日731营的最后一次占地报告中,该营全部的力量——28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中可以出勤的数字为13辆,或许从战斗力的角度而言称其为连可能更为恰当,但这样的装备情况在当时的德军部队中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从1944年12月1日到1945年1月21日爆发的德军库尔兰第3次防御作战则充分考验了这支样板部队及追猎者的实际战斗能力,731营的将士们也将用自己的表现来证明他们没有辱没德国装甲兵和追猎者的名声。
在长达3小时的猛烈火炮覆盖之后,苏军的进攻开始了。处在防线前沿的201 师指挥部已经被苏军加农炮炸了个稀巴兰,而当时第731营所在的第69军军指挥部也没好到哪去,敌人上空盘旋的飞机和炸弹使得军部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再突破了德军第一线的防御之后,苏军部队从整条战线上渗透了过来,可由于德军一线部队的顽强抵抗使得其无法形成一个很大的突破口,但苏军的将领们似乎已经没有了这么好的耐心继续等待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在步兵部队达成有限的渗透后,终于第一次将坦克部队投入到战场上。
尽管由于苏军的炮火使得反坦克炮遭受巨大损失,但德军迅速利用突击炮、坦克歼击车以及自行火炮组成了一道新的反坦克墙。在战斗刚刚打响之时,731营的主体是作为军的预备队,其中的一个连被派去作为第一线201步兵师的预备队。在确定了敌军在第69军防区内的主要突破方向之后,作为军内主要反击力量的第731反坦克歼击营被迅速派往那里尽可能的延缓敌军的进展,等待进一步的袁军到达。可惜的是在战斗的第一天,由于地形和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连只有7辆追猎者可以投入战斗(只占装备总数的60%)。
第二天,来自第3连的4辆追猎者得到命令去夺回一个叫巴尔基(balki)的村庄,此村恰位于一个制高点上,所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苏军主攻方向也在那里,而该高地的丢失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德军在库尔兰的整个防线的稳定,所以尽管明知此处有敌重兵驻守,反击也势在必行。在周围地形的掩护下,第3连的部队悄悄地前进到了距离配合作战的步兵部队所占领的阵地50米远地方。敌军构筑的主要防御工事位于巴尔基的东北,而在该村的南部还探明了至少有两个机枪掩体。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分兵进攻不是上策,只能在先捏紧拳头拿下村东北的敌主阵地之后转过头来干掉村南的机枪掩体。连长命令抽调4个步兵伴随追猎者以提供近身防御,而剩余的15个步兵,先匍匐前进到一个掩护体后面隐蔽起来,在看到由指挥车发出的白色信号弹之后,就开始攻击敌军阵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作为真正主攻的4辆追猎者则从侧翼发起进攻。苏军没能识破德军的障眼法,过早暴露的火力点被来自追猎者的高爆炮弹一一拔除,在受到火炮的攻击的惊吓之后,大量的红军从掩体中撤了出来,而此时配合作战的德军步兵也乘机控制了这些阵地,并在之后肉搏战中消灭了躲在掩体中顽抗的苏军士兵,接着又顺势干掉了村南的两个火力点,尽管这次反击投入的兵力很有限,但极为成功的坦步配合使得这个对整个库尔兰战局有着很大影响的制高点又重新回到了德军的手中。但苏联人岂肯就此罢休,没多久苏军的火炮就覆盖了这个村子,而紧接着就是苏军步兵发起的第一轮反击,可能是由事先准备不够充分的缘故,缺乏坦克掩护的步兵当然不是追猎者的对手,这次的反攻很快就被瓦解,更让人高兴的是,下午三点左右,3辆来自第2连的追猎者和一些步兵也赶到了巴尔基村前来支援,双方此刻都在摩拳擦掌。大约两个小时之后,意料之中的敌军第二次反击开始了,这次苏军共投入了整整一个营的兵力,而村子四周敌军坦克开动的隆隆声也震耳欲聋,悬殊的兵力差距使得苏军成功地攻入了由德军步兵防守的阵地,还摧毁了一门被德国人缴获使用的苏制反坦克炮,而少数的苏军步兵还渗透到了德军在村内的司令部,战斗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展开。正当苏军洋洋得意的认为巴尔基村唾手可得之时,突然从一间村舍中杀出的一辆追猎者则给了苏军领头的T-34/85坦克的侧装甲猛地一炮,将其炸翻。而此时在村子里隐蔽的另两辆追猎者也用其主炮和机枪扫射村内苏军进攻部队的侧翼,显然大意的俄国人又一次的吃了追猎者的一记蒙棍,没能搞清德军兵力的苏联指挥官还以为有德军大量装甲部队在周围,惊恐之余急急忙忙的下达了所有部队从村中撤出的命令,将已经到嘴里的肉又吐了出来。
而此时在村外,一场坦克歼击车与坦克对垒的好戏也正在上演,事先便被布置在村外的4辆第3连的追猎者在大约1200米的距离上与强大JS2重型坦克对射。苏军坦克兵仗着自己的“坐骑”皮后肉粗,肆无忌惮地朝着第3连的指挥车(四辆追猎者中的一辆)连续开火10 ,但德军的追猎者早已在斜坡上占据了一个有利的位置,再加上此刻已近黄昏,所有的这10发直射炮弹都落在了比目标近大约100米的距离上。德国人也明白想要从正面击穿IS-2是不现实的,但光挨打不还手也不行,一等天色变暗连指挥官就立即派出一辆追猎者顺着一条沿着隐藏的路线绕到了苏军坦克的右翼,从侧面攻击IS-2重型坦克,斯大林坦克的“皮”确实也厚得可以,在连续开火六次之后才穿透了一辆IS-2型坦克的侧面装甲并将起彻底摧毁,应该说其中可能也包括了由于天黑而射失的炮弹,而IS-2的笨重和苏军士兵的应急能力不够也是成就追猎者这次经典的以弱胜强战例另一主要原因,在之后整整一天里,装备和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苏军却始终奈何不得有追猎者驻守的巴尔基村,而德军部队也正是凭借着这种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法在库尔兰这个狭小的半岛上正正困守了半年直到战争结束。当然巴尔基村之战的个中经验教训也是值得驾驶追猎者的德国装甲兵们吸取的,如果可能的话,追猎者在单独行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与敌方重型坦克正面交火。要至少以两辆追猎者为一个作战单元行动,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在一辆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另一辆歼击车就能替其观察敌情,为其作掩护,还可以通过无线电将战场信息传送给己方战友,并迅速后插上击毁敌军坦克。从这次战斗中发现的追猎者另一个比较致命的缺点是其发动机发出的噪声比较大,以至于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所以配备追猎者的部队一般不在集结地点预热发动机,否则会很容易泄露自己的方位并且引来敌军火炮的轰击。
总的来看,追猎者在库尔兰再一次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很成功地完成了统帅部赋予它的使命,一个快速移动的坦克毁灭者,一个步兵攻击和反击的有效支援武器。在巴尔基村的交战中第731坦克歼击营总共取得了以下战绩:摧毁了一辆IS-2重型坦克,一辆T34,一门7.62厘米口径反坦克炮,8挺机枪以及3门迫击炮,打死60个苏军士兵并俘虏了4挺机枪和2个苏军士兵。
当然,在残酷的战场上所有的战事不可能总像在东线库尔兰巴尔基村的战斗那样顺利,吃败仗也是在所难免,追猎者初上在西线战场时的表现可并不能让人满意。
11月13日早晨,第1708坦克歼击连通过铁路被送到了第708国民掷弹兵师的战线上,这个连是由88毫米牵引反坦克炮连转变而来的,现拥有追猎者歼击车以及一个有着60名士兵的掷弹兵排。
连指挥官在整个连队达到目的地之后,立刻向第708师师长报告并且旋即在当天下午五点接到了第一个战斗指令。虽然连长向上级强烈建议进行必要的侦察,但前线的局势要求部队立即发动,迫使追猎者在完全不了解当地地形也没有对敌情进行充份侦查的情况下与掷弹兵一起发动了快攻。在这次进攻中,第1708连归于一个已经遭到极大削弱的步兵营指挥,但当地复杂得地势拖了反击部队近一天的后腿,反而到了第二天中午一点半,美军突击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反击部队遭遇了,并旋即向第1708连发起猛攻,但德军的追猎者也不是盖的,迅速散开队形分头迎击,美军毕竟只是小股部队,没多久就被追猎者打退了,但一下午的激战也使得连队指挥官提出在11月14日-15日的夜里退兵几公里,以便补充一些弹药和燃料,并且稍事休整,但这个要求被上级立刻拒绝了,反而奉命于 15日早上七点向附近一个被美军占领的村庄反动并将其夺回,并一个突击炮营从左翼抱抄配合进攻。但由于配合作战的突击炮部队没有及时就位,攻击又被推迟了。
不等德军准备就绪,大约在九点半赶到支援的美军坦克部队在发现德军部队的主战线被烟雾笼罩能见度大大降低之后,便抢先发起进攻。当烟雾散去后,美军坦克已开到追猎者左翼前方40到50米处,尽管抢先开火的还是德国人,但随即就有两辆追猎者被一旁隐蔽的美军坦克干掉,车内所有乘员当场毙命。与此同时,有六个谢尔曼坦克和大量美军步兵从左翼发起了进攻。没过多久,美军又有8辆谢尔曼前来助阵。此后德军的一辆追猎者居然被美军步兵的手榴弹干掉了,显然是战前大意没及时关好车顶的舱门。而一辆作为排指挥车的追猎者在行进间停车时被突然飞来的坦克炮弹炸毁。美军步兵和反坦克炮也乘机从右翼又发起了攻击。
一见大事不妙,步兵营的指挥官命令他部队迅速从战场撤出退到附近一个小森林中。由于另一辆追猎者被困,第1708坦克歼击连无法立刻脱离战场。留作后卫的步兵部队在美军的猛攻之下损失惨重,一个连几乎全部报销。而当那辆追猎者被解困、第1708坦克歼击连也退到那片小森林以后,但是德军步兵营早已不在那里,溜之大吉了。追猎者此时只有他们自己掷弹兵排的余部还在一块并肩作战 。由于右翼有一个德军自己布置的雷区,显然那里不是突围的方向。而在小树林的后方有一条小河,没装潜渡设备的追猎者自然也无法渡过。连指挥官只得下令去抢占树林左侧的小村庄。刚出小森林不久,早就在外面守株待兔的美军坦克立刻将打头阵的两辆追猎者打瘫在地。而居中的三辆追猎者没好到哪去,都受到了攻击并且全部着火,其中就连连部指挥官乘坐的那辆追猎者行走装置也被击中无法动弹,而最后杀出树林的两辆追猎者也受到了来自侧翼的攻击,可顽强的坦克歼击手们还是冒着猛烈的火炮用精准的射击连着干掉了三辆美军的谢尔曼。正当这支追猎者部队行将全军覆没,一支及时赶到的德军坦克部队杀退了美军的坦克,真可谓大难不死。
整个战斗中原本齐装满原的第1708坦克歼击连有2名军官、10名士兵死亡,7个追猎者乘员受伤。而直属的掷弹兵排则失去2名军官及30名士兵,几乎是一半的兵力。全部投入战斗的14辆追猎者中有9辆是永久性被除籍了,余下的5辆都需要长时间的修理(三辆传送带,两辆行走装置,)。
尽管在这次战斗中追猎者输得一败涂地,但客观的说初次驾驶追猎者的装甲兵们显然没能很好的利用追猎者的优势,而错误地将其投入到与美军谢尔曼式坦克的肉搏战之中,射界有限的坦克歼击车自然不是有炮塔的美军坦克对手,加上友军部队作战不力,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但善于吸取教训的德国人也在这次战斗之后增加所有新编追猎者部队的训练时间,并严禁前线的坦克歼击车部队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尽量避免与敌坦克近身作战,除此之外还强调了车辆与步兵配合作战的重要性。

永远的追猎者
平心而论追猎者没有猎虎战车的显赫威名,性能也不如猎豹全面突出,设计上的非议也不在少数,但正所谓瑕不掩玉,追猎者不但生产简单,而且可靠性高,2战中敌我双方都对其赋予了很高的评价,其战斗性能在战后也得到了众多欧洲国家的认可,捷克斯洛伐克就将其更名为SF-1继续生产了249辆,而瑞典的追猎者则服役到了六十年代,并且以其为蓝本设计了其第一代S系列坦克,而永远的中立国瑞士也对追猎者情有独钟,在1947年前后共以G13的编号购买了158辆(火炮改为75毫米STUK40型),作为其反坦克力量的核心,直到70年代才退伍。
可以说,追猎者在百年战车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功绩,虽然西方将其喻为希特勒最后的希望可能言过其实,但却道出了只有性能与产量的结合才是装甲车辆生产的真谛,而追猎者正恰恰是二战德国唯一符合这个信条战斗车辆,只可惜德国人醒悟的太晚,追猎者也来得太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0: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好的战车,怎么德国不大量采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8: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德国不大量采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8: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车很一般的,捷克斯科达的,改成坦克歼击车也是轻型的,炮75MM,甲比较薄,机动不良,射界也不好。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6-9-19 18: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9: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6-9-19 18:45 发表
这车很一般的,捷克斯科达的,改成坦克歼击车也是轻型的,炮75MM,甲比较薄,机动不良,射界也不好。


40度的倾斜装甲是良好的避弹外形,最主要是外形低矮,结构紧凑,通常在500m距离上打伏击,75mm炮还是很有效的。另外这个机动性不良不知道阁下是哪里得出的结论呢。让坦克歼击车去拥有坦克的防护能力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歼击车本身就是补充反坦克能力的,是权益之计,作为战争后期防御战略的产物,追猎者自然是很有效的武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9: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车速 40km/h
公路行驶车速 20-30km/h
越野车速 15km/h
最大公路行驶距离 180km
最大越野行驶距离 130km
越壕宽 1.3m
涉水深度 0.9m
过垂直高 0.65m
最大爬坡度 25度


以上数据表明追猎者和重型坦克机动能力相仿(甚至不如虎2),和其超小车身相比,显然是机动力很差的。

[ 本帖最后由 KleinKlauss 于 2006-9-19 19: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9: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usterlitz 于 2006-9-19 19:03 发表


40度的倾斜装甲是良好的避弹外形,最主要是外形低矮,结构紧凑,通常在500m距离上打伏击,


避弹外形不代表全能的防护,在500M打伏击?????这不是自杀吗?虎和豹也只有敢在2000米之外打伏击。 结构紧凑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其容易挨炮弹不解体还是具有神秘的能力呢?38T的底盘就是轻型坦克的,如果是歼击车,更不易做到面面俱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追猎者”vs“克伦威尔”或是“丘吉尔”
“追猎者”击穿“克伦威尔”距离 “克伦威尔”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000米 ————
防盾 1600米 0米
驾驶员前装甲 1800米 0米
前下表面 1400米 0米
侧部
炮塔 1800米 ————
车体上部 3000米 3000米
车体下部 18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2100米 ————
车体 3500米+ 3500米+

“追猎者”击穿“丘吉尔”距离 “丘吉尔”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700米 ————
防盾 1400米 0米
驾驶员前装甲 1300米 0米
前下表面 1100米 0米
侧部
炮塔 1700米 ————
车体上部 3000米 2600米
车体下部 30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2600米 ————
车体 3500米+ 3400米

二、“追猎者”vs“谢尔曼”A4
“追猎者”击穿“谢尔曼”A4距离 “谢尔曼”A4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000米 ————
防盾 100米 100米
驾驶员前装甲 0米 0米
前下表面 1300米 800米
侧部
炮塔 3000米 ————
车体上部 3500米+ 3500米+
车体下部 35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3000米 ————
车体 3500米+ 3500米+

三、“追猎者”vs T-34/85或“斯大林”JS-2型
“追猎者”击穿T-34/85距离 T-34/85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700米 ————
防盾 100米 100米
驾驶员前装甲 0米 0米
前下表面 0米 400米
侧部
炮塔 1300米 ————
车体上部 1400米 3500米+
车体下部 32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1800米 ————
车体 1000米 3500米+

“追猎者”击穿JS-2距离 JS-2击穿“追猎者”距离
前部
炮塔 100米 ————
防盾 0米 500米
驾驶员前装甲 0米 0米
前下表面 100米 1200米
侧部
炮塔 300米 ————
车体上部 200米 3500米+
车体下部 500米 3500米+
后部
炮塔 0米 ————
车体 100米 3500米
-----------

这个表很模糊,使用什么弹种呢?要知道德国本来就没什么钨矿,后期更没有什么钨芯弹。如果使用普通穿甲弹,100米距离击穿斯大林2,除了自杀,没有任何解释。----虎I和黑猎豹对付斯大林2都不敢在3000米内,何况贫弱的追猎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9: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6-9-19 19:09 发表
最大车速 40km/h
公路行驶车速 20-30km/h
越野车速 15km/h
最大公路行驶距离 180km
最大越野行驶距离 130km
越壕宽 1.3m
涉水深度 0.9m
过垂直高 0.65m
最大爬坡度 25度


以上数据表明追猎者和重型坦 ...


38t重量是9.4吨,公路时速42km,II号坦克9.5吨,公路时速40km。追猎者是16吨,公路时速有40km,这是非常不容易的,75mm Pak39的重量摆在那里,造成车体重量不均,车体右侧的负重轮磨损的非常厉害。我认为在使用38t地盘这种前提之下,追猎者可算是最好的设计了。尤其相比其他的歼击车,追猎者的行动装置可算是最稳定的。K兄似乎对它的要求太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19: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追猎者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性能相对价格而言较好,属于有T34思维的产品,造6辆虎i的成本可以造36辆追猎者--组成一个歼击团,这也是一种叠加效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0:14 , Processed in 0.0471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