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8938|回复: 63

南北战争中双方的表现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9 12: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kytyzob的要求探讨一下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作为最后一场目视距离之内的战争,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闪光点。大家畅所欲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11: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快啊.可惜昨天刚看到消息,电脑崩溃,延误到今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11: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底斯堡战役

詹姆斯•M•麦克弗森 [美国] 《火的考验:美国内战及重建》]1981
南部对钱瑟勒斯维尔大捷的欢欣鼓舞的气氛,掩盖了邦联日益加剧的问题。封锁在加强,通货膨胀在恶化;格兰特从四面八方紧紧围住维克斯堡;班克斯在逼近哈得孙港;罗斯克兰斯似乎已做好准备,要把布雷格赶出田纳西中部;联邦军正准备对查尔斯顿实行水陆联合进攻;波托马克军团在拉帕哈诺克河北岸处于临战状态。南军在各条战线上都为数量上居优势的敌军所包围。
邦联内阁和高级将领在5月举行了几次会议,以制定一个对付这种形势的战略。朗斯特里特提议,由他率领两个师西进,增援布雷格,向罗斯克兰斯发动攻势。此举如获成功,将不但解放田纳西州,还将迫使格兰特放松对维克斯堡的包围。但是,罗伯特•李反对这个计划。他说,铁路太糟糕,无法把大军西运;即将到来的夏天无论如何也会迫使维克斯堡那些水土不服的北军撤退;最重要的战场是弗吉尼亚,北弗吉尼亚军团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予加强,以便再次向北部发动进攻。这样将解除里士满受到的威胁,使部队能够从富饶的宾夕法尼亚农村得到补给;用迫使那里的联邦军增援东部以减轻西部邦联军受到的压力;通过显示南部战无不胜的力量来加强北部的民主党主和派;能够重新提出欧洲承认邦联的问题;并有可能占领华盛顿或其他北部城市。罗伯特•李以其崇高威信而力排众议。政府批准了他的进攻计划。
罗伯特•李对弗吉尼亚战场存有狭隘的偏见,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作为一个为保卫他所在的州而参战的弗吉尼亚人,他缺乏从南部作为整体的全局观点出发的广大战略眼光。邦联军看来虽然在弗吉尼亚取得胜利,但却在西线输掉这场战争。罗伯特•李认为,攻入宾夕法尼亚州将迫使格兰特和罗斯克兰斯放松对西线的控制。其实,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从另一方面看,若不是因为罗伯特•李在弗吉尼亚州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战术性胜利,南部可能会更早地输掉这场战争。如果邦联军打赢了下一场葛底斯堡战斗,就不会听到任何人议论罗伯特•李的战略眼光有何不足之处了。
朗斯特里特指挥的几个师返回李的军团以及来自其他地方的增援,使李的实力大增,达到75,000人。他们在6月初开始行动。为了弄清叛军在搞些什么名堂,联邦军的骑兵试图渗入斯图亚特的骑兵掩护部队。他们于6月9日渡过拉帕汉诺克河,在库尔佩珀附近的布兰迪车站突然发动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一次骑兵战斗。尽管北军骑兵最后被赶过河去,但他们打得很不错。里士满报纸就斯图亚特及其“趾高气扬的骑兵”在布兰迪车站遭到突然袭击一事,纷纷加以指责。这种批评激怒了南部优秀的骑兵。斯图亚特急于再搞一次戏剧性的骑兵行动,这一行动对行将到来的战役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而,最初一切都很顺利。邦联的先头部队(原为杰克逊统辖的那个军,现由理查德•尤厄尔指挥)不是俘获就是驱散了驻扎在温切斯特和谢南多厄河谷内几处地方的联邦军,并于6月中旬越过波托马克河。胡克向林肯建议:由于邦联军正在北进,他应该南下攻占里士满。林肯否决了这一建议,并向胡克提出了战略方面的正确忠告:“我认为,你的真正目标是李部,而不是里士满。”尽管胡克行动快速地把部队集结在邦联军和华盛顿之间,但他还是诉说:叛军人数比他多;政府没有支援他;如果他得不到政府的信任,他永远也不会获胜。这听起来像是麦克莱伦的腔调,使人痛心。林肯开始疑虑胡克不敢再同罗伯特•李作战。总统以前曾考虑过把胡克从指挥岗位上调开的问题。当这位将军在哈帕斯费里驻军问题上同哈勒克发生争吵而递送辞呈时,林肯批准了他的辞职,并于6月28日任命乔治•戈登•米德继任司令官。这使米德颇感意外。
邦联军的进击对北部人思想产生的影响,同与罗伯特•李的愿望恰恰相反。它非但没有激励反战情绪,反而在多数北方人中激起了愤怒的感情,从而镇住了同情南部的“铜头蛇”,使他们噤若寒蝉。入侵的南军抢走了可以找到的一切牲畜、马匹、四轮车、食品和鞋子(付给或答应付给邦联的货币),并在所占领的城镇征收贡物。他们还俘获了一大批宾夕法尼亚黑人,把他们解送南部为奴。所有这些同样激起北部人的愤怒和痛恨,而这种情感是南部人在保卫其领土时曾经有过的。
米德接过指挥权那天,罗伯特•李的三个军有两个驻在钱伯斯堡;尤厄尔的那个军有一部分驻在约克城,其余的部队则位于哈里斯堡附近。斯图亚特的骑兵已经开走,纵深直入去袭击联邦军殿后部队。过去对麦克莱伦发动的类似袭击曾使斯图亚特名声大噪,而这次行动却只会给他带来这样的指责:罗伯特•李在最需要眼睛时,夺去了他的“眼睛”。罗伯特•李希望跨过萨斯奎汉纳河,扒掉位于哈里斯堡和兰开斯特之间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可是,斯图亚特不在身边,这使他对联邦军的位置一无所知。当一位侦察员报告说,联邦军已渡过波托马克河并挥师北去时,罗伯特•李才慌忙派出传令兵,召集分散的各师。罗伯特•李打算在葛底斯堡以西8英里处的卡什镇集结兵力。米德早已部署好部队,把守通往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各道关口。双方都无意在葛底斯堡交战。但是,在7月1日清晨,前往葛底斯堡抢鞋子的一个邦联步兵旅在途中与城西的两个联邦骑兵旅交火。有10多条四通八达的道路在葛底斯堡汇合。北军的骑兵指挥官约翰•布福德早已认识到该镇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布福德命令骑兵下马,以击退冲过来的叛军;同时,双方的传令兵急忙去召援军前来增援。于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一仗打响了。
邦联军距葛底斯堡较近,故能较快地集结起来。他们在7月1日调来25,000人投入与联邦军19,000人的战斗。在这一天的很长时间里,在人数上居劣势的北军在最后撤离前,拼死打退了南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上午10时左右,英勇顽强的联邦第一军赶来解救布福德的骑兵,遏制住葛底斯堡以西的邦联阿&#8226•希尔那个军的数次猛攻。联邦第一军军长约翰•F•雷诺兹被狙击手击毙。中午过后,联邦第11军赶到,在镇北占据一块阵地,与南下的尤厄尔部遭遇。不走运的联邦“德裔师”两翼薄弱,再次被原由杰克逊指挥的那个军击溃,使得葛底斯堡以西的联邦阵地在打完这场战争中最为艰苦的一仗后也垮了。北军无秩序地从城里撤出来,占领了公墓岭的一块阵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墓大门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在此使用枪炮者,一经发现,将依法严惩不贷。”
罗伯特•李于下午三点左右到达葛底斯堡。由于斯图亚特不在身边,也不知联邦其他部队在何处,所以他仍不愿主动挑起一场大战。但是,部队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命令尤厄尔“如果可行”就酌情决定攻占公墓岭。杰克逊统帅该军时,这样的一纸命令就会导致一次全力以赴的进攻。可是,尤厄尔则举棋不定。他知道,联邦军已在山上掘壕据守,部署了不少大炮,最后决定不发动攻击。随着夜幕的降临,人们已开始讨论葛底斯堡的许多“如果”中的一个“如果”:尤厄尔如果在7月1日进攻公墓岭,他是否会将其攻占?他如果成功了,这次战斗乃至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否会相同?
是夜和次晨,双方现有部队大都进入了阵地。联邦军阵地活像个鱼钩,带钩的一端从卡尔普山弯向公墓岭,钩柄向南沿着公墓岭那低矮而狭长的山脊伸至小朗德托普山 [ “小圆顶” ] 和朗德托普山之间的钩眼。由于卡尔普山和朗德托普山分插成为两翼,而且由于此防线呈凸状,使援军能迅速地从一处调至另一处,所以联邦军阵地极易防守。呈凹形的邦联军防线的长度几乎是联邦军防线的两倍,而且两端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
7月2日晨,朗斯特里特研究了联邦军阵地之后,他断定联邦军阵地十分巩固而不宜进攻。他建议罗伯特•李督师从侧翼向南迂回,在联邦军与华盛顿之间选择易于防守的阵地,并迫使米德前来进攻。但是,罗伯特•李的斗志正旺,相信自己的军队战无不胜。如果没有足够的骑兵,朗斯特里特所鼓吹的那种侧翼运动是危险的。而且罗伯特•李认为,由于给养有限和交通线容易遭到攻击,要么硬着头皮打一仗,要么就得撤退。因此,他没有接受朗斯特里特的建议,而决心进攻联邦军的两翼。尤厄尔仍认为右翼太强,罗伯特•李因而命令朗斯特里特在联邦军左翼发起第一次进攻,而与此同时,尤厄尔将在朗斯特里特的大炮轰鸣声中向公墓岭和卡尔普山发动第二次进攻,以防米德增援左翼。
由于朗斯特里特并不相信罗伯特•李的作战计划,所以对这次进攻的指挥缺乏积极性;还由于直接通向攻击地点的近路处于联邦军的一个信号站监视之下,朗斯特里特的部队就不得不反向行军,走另一条道路,结果直到接近傍晚时才发动进攻。防守联邦军左翼的是第三军军长丹尼尔•西克尔斯,此人是位前坦慕尼协会的政治家,因曾谋杀妻子的情夫而臭名昭著。西克尔斯违背命令行事,把他那个军从公墓岭山脊南端的低地推进到沿埃米茨堡路的较高的地方,给联邦军防线增加了一个突出部。西克尔斯的推进使小朗德托普山处于无人防守的状态。联邦军的古弗纳•K•沃伦将军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刻认识到,让邦联军占据这个山头,就会使叛军炮兵纵射整个联邦阵线。沃伦立即把第五军的两个旅派往小朗德托普山,他们只比冲上来的邦联军早到几分钟。在乱石遍地的山坡上,双方展开一场拼死的拉锯战。北方军坚守住了小朗德托普山。但是,联邦军还是在西克尔斯的阵地突出部西北角的桃园、麦地和魔窟——此地位于从小朗德托普山流下的一条沼泽般的小河对面,似砾石组成的一个迷宫——几处地方恶战后撤退;这几个地方也因而闻名于世。邦联军各部的攻势虽很凌厉,但配合不好,各旅零星地各自为战,所以联邦军官来得及向受威胁的地点调遣部队。联邦军在公墓岭的主要防线防守稳固。到黄昏时,叛军已经精疲力竭,放弃了对右翼的进攻。
朗斯特里特在左翼开始进攻时,尤厄尔的大炮早就开火了。可是,尤厄尔并未派步兵攻打卡尔普山和公墓岭,而是同联邦炮兵打了一场毫无结果的长达三小时之久的炮战。当他的步兵最后向前推进时,有两个旅渗入了公墓岭(由倒霉的第11军据守)东侧的联邦军阵地,另一个旅则占领了卡尔普山南坡的若干联邦堑壕——被派去增援联邦军左翼的部队已先行从这里撤离。但是,在尤厄尔的防区,也是由于进攻的各旅之间缺乏配合,遂使邦联军坐失良机,无法利用已经成功的突破;傍晚时分,进攻初见成效,但得不到支援;而联邦军的援军把叛军赶下公墓岭,并在叛军到达卡尔普山的制高点之前就遏制住它的进攻。
阿&#8226•希尔的那个军在第一天遭到伤亡,朗斯特里特的那个军(乔治•皮克特的师除外,该师直到天黑时才赶到)在次日被打得七零八落。朗斯特里特再次恳求罗伯特•李迂回到联邦军左翼。罗伯特•李不予理睬。他知道,在两天的战斗中,联邦方面的三个军(第一军,第三军和第十一军)同样被打得焦头烂额。这次,罗伯特•李极为失误,未能洞悉其对手的心理状态。他认为,这些伤亡已使联邦军士气低落。他还认为,攻击联邦军两翼会迫使米德削弱其中部。罗伯特•李不顾朗斯特里特的反对,决定集结三个师的兵力,由皮克特的生力军开路,攻击联邦军的中部。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北军士气旺盛;米德巴不得敌军进攻他的中部。而且,被选中的攻击地点是由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所辖的第二军的两个师防守的,它们都是波托马克军团的精锐部队。
然而,在皮克特于第三天向葛底斯堡发起攻击之前,卡尔普山的枪声就在这天拂晓打响了。这是联邦军发动的进攻,以求夺回失守的堑壕。在长达六小时的鏖战中,他们不但攻占了堑壕,还把大部分叛军通通赶下山。中午时分,一阵可怕的沉寂笼罩着这片土地。在步兵发动进攻以前,朗斯特里特调集了143门大炮轰击联邦军的中部。斯图亚特的骑兵在前一天夜间刚刚抵达,此时就大摇大摆地向战场的东面开去,以便皮克特发起正面攻击时,从背后攻击联邦军中部。可是,斯图亚特的骑兵在联邦骑兵的截击下受挫,因而从未到达距联邦军后方两英里半以内的地方。这场为时三个小时的交战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一位年仅二十三岁的联邦将军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指挥一个旅发动了几次猛烈攻击。
1时许,两发信号弹的声响打破了葛底斯堡的沉寂。突然,邦联军射出的炮弹铺天盖地而来。联邦军的炮兵开始回击,接着,就开始了这场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炮战。起初,邦联军的炮击还准确,并造成伤亡。但是,随着大炮的后座力使炮架的架尾下沉,炮弹开始高飞起来,落到联邦步兵的后面。这些步兵蜷缩在一堵石墙和一些胸墙后面。浓烟滚滚,南军炮兵观察哨无法说出其炮火的效果如何。一个多小时过后,联邦军的许多大炮停止了射击。这是为了对付预期的邦联军进攻而保存弹药,同时为了欺骗敌人,使之认为联邦军的炮兵已丧失了战斗力。
邦联的炮手中计了,他们以为,其炮火已击毁北方佬的大炮;近3时许,邦联炮兵停止了炮击;身穿灰军装的邦联步兵开了上来。当13,000名叛军以阅兵的分列式队形接近联邦军战线时,北军的大炮突然开始猛射,把邦联军的队伍切成数段。随后,北军步兵向正在疏散的南军纵列队伍打出阵阵排枪。虽有少量叛军冲过石墙,但不是被立刻射倒,就是被俘。皮克特自己的那个师,三个旅长有两个阵亡,一个负重伤。他的十三个上校,个个非伤即亡,无一幸免。在其余的几个旅中,军官的伤亡数字,几乎也有这么多。在这场战争的最著名的一次冲锋中,进攻部队只有一半回到自己的战线一边。李将军骑着战马来到他们中间,试图用以下的话作为安慰:“这都是我的过错。”“你们务必帮助我。“凡是没负伤的,都要重整旗鼓。”
罗伯特•李和朗斯特里特热狂运筹,修补其防线,以迎接意料中的联邦军反攻。然而,并未发生任何反攻,负伤的汉考克要求米德发动攻势,但是,小心谨慎的米德,只当了六天指挥官,其中就有三天为部队的生死存亡而战斗,现在却没有心情去利用机会。他担心部队因伤亡惨重和精疲力竭而丧失了战斗力,不能发起攻击。不错,联邦军损失惨重,有3,155人阵亡,14,529人负伤,5,365人失踪——伤亡总数为23,049人,占部队86,000名作战人员的四分之一强。战场上尸陈狼藉,其惨状为这场战争所仅见:数千匹死亡或奄奄待毙的战马与死亡或奄奄待毙的战士交错枕藉。但是,米德尚有一支20,000人的预备队,这些人在为时三天的战斗中,没有参加什么军事行动。一位比米德更敢作敢为的将军很可能让这支生力军充当反击先锋。邦联军比联邦军的伤亡更为惨重。他们的炮弹几乎耗尽,在52名将官中,有17人非死即伤,而其他人员伤亡介于25,000人到28,000人之间——为参战的75,000名作战人员的三分之一强。
米德的谨小慎微在战斗结束后,依然如故。罗伯特•李的军队7月4日在战壕里整整待了一天;接着,在满怀希望地开始北进的整整一个月后,这支部队垂头丧气地冒着暴风雨撤往弗吉尼亚。林肯从一开始就认为,邦联军的进攻不但不会构成威胁,在更大程度上倒是个机会——是个在远离后方基地的地方削弱并有可能消灭叛军的机会。在总统的敦促下,陆军总司令哈勒克一再给米德发电,指示他“向前推进,在李渡过波托马克河以前向其发动进攻。”联邦军骑兵对罗伯特•李率师撤退加以骚扰,击毁了他们在波托马克河上架的浮桥。由于近日多雨,该河的水位太高,无法涉水而过,遂使罗伯特•李陷入困境。掉队和开小差已使李部的作战人员减至42,000人,而米德则得到增援,其兵力恢复到85,000人。然而,米德本人却精疲力竭,对哈勒克不断地发来的催促电报显得心烦意乱。他慢吞吞地尾随着罗伯特•李,对是否进攻邦联军设于威廉斯波特的筑垒防线犹豫不决。此时,邦联军的工兵则在拼命地飞架一座新桥。在7月13-14日夜间,叛军从新架起的桥上逃之夭夭,仅损失了几百名殿后部队。

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6月25日至29日斯图尔特骑兵的行动路线)

葛底斯堡战役(7月1日下午作战态势)

葛底斯堡战役(1862年7月1日至2日作战态势)

地图怎么贴不上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11: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小看法

本人比较懒,对战史奉行拿来主义,懒得打字和扫描整理,转用了别人的成果,不好意思.我就做做事后诸葛,发表一点个人看法,与诸位同袍探讨.
1.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政治啊政治,皇帝为了政治目的,不得不主动进攻,李为了能有体面的和谈和独立的希望,挥军北上.
2.刚开战,威灵顿阵亡一将,无独有偶,米德的命运同样不幸.
3.戴尔隆在两个战场之间搞武装游行,斯图亚特和格鲁希干脆是泥牛入海,关键时刻关键力量的缺失,影响是深远的.
4.部下的权力过大,或者说给予的自主权过大,控制不严,导致胜负易手.内伊竟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强行把皇帝调走用于迂回普军的戴尔隆调回,李意识到小圆丘的重要性,让尤厄尔进攻的命令居然让其视实际情况而定.
5.战地指挥官把握形势能力不强,内伊没有在第一时间进攻四臂村,延误到第二天,尤厄尔同样没有在第一时间进攻小圆丘,也延误到第二天,后果都是导致次日顿兵坚城的局面,痛失好局.
6.有考证说内伊在滑铁卢得了战场狂躁症,尤厄尔在葛底斯堡得了战场忧郁症,无语."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战争有它自身的法则,胜利的战役胜利的方法各式各样,失败的战役总有其失败的必然原因.个人认为在正统的林林总总的战争原理之外,是否可以总结出一些反战争原理,按战争原理一丝不苟的战斗的未必能获胜,但出现反战争原理的状况的,一般而言必定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14: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要达成李的目标,杨靖宇围沈阳可以作为参考.杨以一两千人调动了近2万日军,到处游行,拖得日军疲惫不堪,而以4000人突然兵临沈阳,唬得小日本疲于奔命,最后痛快打伏击,打援.李的目的是威胁华盛顿,稍解战局困厄,而米德始终处于他和华盛顿之间的内线位置,以李的想法是决战,胜了再和林肯讨价还价,而且他很自信一定会胜.所谓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战略上先失一分.如果不是放任斯图亚特自由行动,更不是把6个骑兵旅拆开使用,以6个骑兵旅加独立乘骑炮团(斯图亚特独立骑兵师的编制),配合红将军AP希尔(当年可是大名鼎鼎的轻快师长)一部,先袭扰华盛顿,而后挥军南下,在有利地形以逸待劳,打回援的北军伏击,按李在钱瑟勒斯维尔能以本部分割包围2倍于己的敌军于两处河滩的本事,相信前有伏击,后有李步兵主力紧逼,急于回援的波托马克军团几乎肯定会崩溃,这样,李的战略目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18: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用了人家的东西,后来才去看的军规.我愿意不要那篇文章的积分.本人的原则是在好的论坛绝对不灌水,能一次发完的东西,绝对不会为了积分拆成两篇来发.那篇文章是我以前在网上当下来后用WORD重新处理了一下,自减3分吧.哎,好不容易成为了军官(准尉--笑),又要下去了.不过在俄军中,准尉就是大士,还是士兵,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20: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kytyzob</i> 于 2007-1-10 11:47 发表<br />
这场为时三个小时的交战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一位年仅二十三岁的联邦将军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指挥一个旅发动了几次猛烈攻击。
<br />
插一句,这老兄后来可是太有名了。北军的任命也满有意思。中尉直接升到代旅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21: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星和ky兄把精华区的讨论全部转移到这个帖子里边吧,那边有点偏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4: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10 20:06 发表
<br />
插一句,这老兄后来可是太有名了。北军的任命也满有意思。中尉直接升到代旅长。

屠杀印第安人的将军啊......
回头会转我看见的葛底斯堡战役形势来。
白星和ky兄把精华区的讨论全部转移到这个帖子里边吧,那边有点偏题了。

直接删除好了,重新讨论就可以了。转过来反而没头没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09: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iron duke 的帖子

呵呵,皇帝早年的经历何其相似啊.我不太清楚北军当时的军衔制度,印象中间美军的军衔有永久军衔和战时军衔(临时军衔或职务和荣誉军衔),可能中尉是永久军衔,按时间,资历等条件缓慢晋升的,当了代旅长,临时军衔就至少是上校或准将了吧.不担任该职务后,该军衔自动失去.可以参看麦克阿瑟不当参联主席后,去菲律宾时军衔由五星上将变成了少将,另参看巴顿将军回忆录,一战后巴顿也有类似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8-15 05:58 , Processed in 0.0299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