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dengshahe

[其他] 推荐一部讲述拿破仑及那个时代的大作《拿破仑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1 22: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在西班牙战场的马塞纳"和"原在西班牙战场的马塞纳"可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22: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军开始攻击不到一小时,库图佐夫发动了大规模的正面反攻,击溃了达武和欧仁以及法军阵线,并且令达武与拉普将军受伤


晕,达武与欧仁的阵线哪里被击溃过,只是被暂时被击退而已,欧仁军是保持进攻势头直到战役结束的。还有达武受伤,怎么不提他带1个团(第57)一气攻下三箭堡的事?他刚攻下没多久便遭遇俄军反击,他自己只带1个团坚守受伤。

感觉全篇描述战役与战斗都很不客观,作者为了将征俄戏剧化,就尽可能的把法军表现抹黑,把责任全部推到拿破仑皇帝一人身上而已。

关于迂回那个评论先等等,等我几天后查好资料再回复这一点,其实迂回受制于地理因素,兵力因素以及敌人的部署。常见观点说滑铁卢应该用迂回,实际上可行性很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5-21 21:38 发表
抱歉,上面应该是13,14师。好像编辑功能不能用了。


我帮老兄编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2 0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马逊给此书只评了三个星,多位评者提到了其反拿破仑倾向性。
http://www.amazon.com/Napoleon-B ... Schom/dp/00609295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2 04: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5-22 02:57 发表
亚马逊给此书只评了三个星,多位评者提到了其反拿破仑倾向性。
http://www.amazon.com/Napoleon-Bonaparte-Life-Alan-Schom/dp/0060929588


我也觉得此书不怎么值得一读,记得以前老兄还引出过该书中一段可笑的记载,大概是讲什么“能征惯战的热罗姆不被重用”一类的

亚马逊上的书评大多人只给1星或2星,有个给5星的家伙的评论倒让我笑了一阵,引用在此:
Napoleon was a butcher, the Hitler of his age. Three million dead from the armies or europe, millions more forced into his armies and taken from their homes, only to return mangled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 created a police state, with a vast internal spy network, with no real freedom, his enemies siezed and executed. He stole and extorted from everyone, particularly his own people. He destroyed the entire economy of europe and particularly France. He reintroduced slavery to France's colonies. He turned a potential democracy into a dictatorship and used his power for his own glory and enrichment without a thought to the death and destruction he left in his wake. He routinely executed prisoners of war, and despite repeated pleadings from his docotrs, he never established even the most basic care for the wounded, allowing them to die in the ditches and fields where they fell - nothing to him anymore. He lied incessently and constantly overstated his victories and his role in them. He was a coward and deserted his armies at least three times (Egypt, Russia, Waterloo) and in the end he lost far more than he won.

Any psychologist would take at look at this lying, murdering, remorseless monster and quickly brand him a psycopath. Indeed the instances of those around him calling him mad or insane number in the hundreds.

And for what? Every campaign was for his own personal glory and nothing else. Napoleon never fought against an aggressor, nor for any noble cause. It was simply the need of a severly sick mind to prove himself. For this millions died.

Those who glorify this evil man should be ashamed of themselves. Even the French were sick of him at the end, although today many, believing the lies of French 'glory' now are willing to dismiss all the death and destruction. Oh but what about his accomplishments? The Bank of France - he simply copied the Bank of England and then proceeded to use the BOF for his own purposes of financing his aggressive wars, banckrupting the BOF, the French goverment, and France generally several times. The Napoleonic code - developed but not implemented before Napoleon even arrived, and then used when it suited his purposes, but generally ignored by him. And his military genius? Well he night have won a few victories, but he lost the war, twice.

Schom has done an admirable job in presenting the truth about this monster. Those who continue to glorify this mass murderer are morally pathetic.


这段评论几乎浓缩了所有倒拿派的观点,是一个十分值得批判的素材。

另外找到了SERIES对此书的评论:http://www.napoleon-series.org/reviews/biographies/c_schom.html,给此书的评价极为不好,说此书“历史错误无数”。而且根据SERIES的书评,肖姆不仅把皇帝塑造成希特勒,故意不用“拿破仑”,还把他手下的元帅如苏尔特,贝尔蒂埃全都骂了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2 05: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手在肖姆的作品里挑些错。

拿破仑同时朝东朝西两个方向渗透,由于法国和美国在1802年10月签订的路易斯安那条约,加之勒克莱尔将军的军队在圣多明各遭到惨败,他才不得已而放弃了入侵美洲的计划。


勒克莱尔是被派去平叛的,不是被派去侵略美洲的。

原来一心打算进攻英国的拿破仑,忽视了在欧洲大陆作战所必需的后勤准备,从一开始就付出了代价:军队缺乏大的四轮马车,不得不临时征用3,500辆马车和14,000匹拉车的马匹,还是由贝尔蒂埃负责对军中尚缺乏的武器装备进行了紧急补充。冬衣姗姗来迟,由于使用得过分频繁而陈旧不堪的老式枪械也急需更换成新式装备。军中食物常常缺乏,导致开始几个星期沿途出现大量的掉队者和逃亡者。寒冷、饥饿和缺乏军饷仍然是展开这场战役的障碍。


这完全是未提供任何资料为证的一家之言,大军团从海岸到中欧的运动行程中受到沿途居民的欢迎,衣食无缺,“几个星期沿途出现大量掉队者和逃亡者”更是胡说八道。

这场战役和埃及远征以及拿破仑此后所进行的所有战役一样,都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拿破仑从荷兰、德意志、瑞士和意大利撤走法国的军队,这场战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这个更好笑了。。。作者干吗不说拿破仑皇帝如果在1805年就退位让给波旁,那任何战争都可以避免了,哈哈

。同时,查理大公军10月29日在卡尔蒂罗几乎击败马塞纳之后,继续向奥地利和驻有强大奥地利军的威尼斯前进,沿途他弟弟约翰大公的军队和他会合。两位大公的军队对拿破仑的右翼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如果俄军同时袭击其左翼的话。拿破仑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卡尔蒂埃罗是场平手,打了数天未分胜负,双方伤亡数一样,用“几乎击败”是不对的。

然而,说到底,拿破仑本来就对缪拉不满,深层的原因无疑是缪拉曾经和约瑟芬睡过觉;加上他在这次战役中屡屡违背拿破仑的意图、放跑库图佐夫,贻误了战机,拿破仑对他自然更加不满。


这完全是一派胡言。缪拉和约瑟芬的事情发生在意大利远征期间,这件事只出现在一些传记式小说中,没有任何历史证据。

虽然后来有人多认为,拿破仑的用意是“愚弄”俄军,给他们造成法军要撤退逃跑的假象,但是,事实是拿破仑很可能在一段时间里的确是处于举棋不定的矛盾之中,仅仅只有拉纳、苏尔特和缪拉的部队,加上贝西埃尔的帝国卫队,他不认为自己能够打败由沙皇亲自率领的、无论在人数还是装备上都比法军强大的俄奥联军。因此,他急令贝纳多特的10,500人和达武的16,300人火速从维也纳赶来会合


这个“很有可能”仍然是违反逻辑故意达到诋毁目的的一家之言,从战役计划,进程以及结果来看,都是事先布的局。一个遇到强大敌人就“举棋不定心理矛盾”的人能够打赢十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如果遇到强敌就犹豫的话,那看来第一次远征意大利的胜利也是“侥幸”的。

查理大公则愚蠢地错过了从后面包抄法军,使法军陷于奥军和从东面赶来的沙皇军队的包围之中的机会。拿破仑的运气总是好的,他逃过了全军覆没的可能。接着,贝纳多特军赶来了,法军人数增加到67,500,仍然处于劣势。


卡尔大公是被马塞纳攻势所阻,不得不采取防守位置。而且即使击败了马塞纳,也不可能那么快把10万人运动到法军背后的。肖姆原创的计划根本不可能达到,却批评卡尔大公“愚蠢”,何来客观性可言?

拿破仑仍然声称这是他布下的陷阱。他加强左翼兵力并将其暴露在敌人面前是为了诱使敌人主力进攻左翼,同时将苏尔特的中央和右翼暴露是为了诱使侧翼运动的俄军上钩。但是,为了完成这样的运动,联军要将他们的59,000人从普拉岑高地运动到苏尔特两翼形成包围,同时,他们其余的兵力要对付拉纳军。拿破仑的计划是突破空虚的中央占领普拉岑高地,和苏尔特、达武军一起对利赫特尔斯登军形成反包围。这在多大程度上是事后的推理,我们不得而知。拿破仑的真正危险在于:如果联军没有进攻法军右翼,而是突破苏尔特薄弱的中路,则法军将被分割为二并被联军各个击破。


看来所有胜仗之所以发生都是“我们事后的推理,实际情况不得而知”,作者对战役的看法令人无话可说。
此外,作者对奥斯特里茨的部队布置情况显然是一知半解。法军战线中路是苏尔特的第4军团主力,根本不“薄弱”。同时,皇帝暴露的是法军右翼,引诱敌人攻右翼,而不是“加强左翼兵力并将其暴露在敌人面前”。。。左翼由拉纳第5军与缪拉的骑兵组成,属于牵制联军右翼部队的举动,根本不是“诱使敌人主力进攻左翼”。

至于苏尔特元帅本人,在一天的战斗中都没有见到他的人影,由于“眼疾”(他总能为自己的懦弱寻找借口)而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了起来。


苏尔特在皇帝身边接到命令,然后带兵进攻敌人中路,一直在前线,何来“一天的战斗都没见到他的人影?”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法军得到命令:不留战俘,无论投降与否,都不留下任何还能站立的敌人;直到战斗结束时,拿破仑才动了恻隐之心。可是达武却喊道:“不要让一个敌人跑掉!”


那战后1万2千名俘虏如何解释?

身着冬装、脚登厚军靴的俄军淹死达2,000人之多,同时掉进湖里的还有38门大炮和至少130匹战马——拿破仑很少表现得如此邪恶。


掉到湖里死亡的似乎也就6百多人,2千多人应该是军报的宣传数字。

奥斯特里茨战役实际上为拿破仑王朝敲响了第一声丧钟,他已经将整个欧洲树为自己的敌人,从此欧洲将无宁日,直到拿破仑一世退位。奥斯特里茨战役将被证明是拿破仑一生事业中最大的失误。


奥斯特里茨都成了“一生事业最大的失误”,看来对于作者来讲只有敌人一开战就自动放弃让位才是明智之举。



仅奥斯特里茨几章就出现如此多的错误,而且拿破仑专题网站对这部书评价也不好,翻译也有些问题(如乌尔姆那段3个师翻译成3个军团或是把KGL翻成是“普鲁士军团”),说成是“最权威”实在不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2 14: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5-22 04:24 发表


我也觉得此书不怎么值得一读,记得以前老兄还引出过该书中一段可笑的记载,大概是讲什么“能征惯战的热罗姆不被重用”一类的

亚马逊上的书评大多人只给1星或2星,有个给5星的家伙的评论倒让我笑了一阵 ...

哈,太有意思了。其实那位反拿的评者不少观点已经叫Kevin Kiley老大那篇文用事实驳倒了,比如BOF。
对于肖姆的书,Kevin Kiley也引了不少错误,不少是战史方面的,比如弗里昂(原书还把名字拼错了),米歇尔在滑铁卢骑兵冲锋时受致命伤,德塞在马伦哥带的莫尼尔师(实际是包德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16: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朔风 的帖子

楼上是个坚定拥拿派,认为此书作者属反拿派,对拿破仑评价过差极不可信。但为什么近两百年来两派对拿破仑激烈争论一直就没停寸步不让。什么原因?因为两派都拿不出压倒性的理由和确凿的证据来驳倒对方,否则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异议?任何事物存都会有原因有理由。它没消失就说明现在肯定有站得住的地方,否则早消亡了,就好比月球上没神仙这个没人争,例子不举了。上面贴了一篇反拿派的话认为可笑,拥拿派的话一定可信?不管怎么说拿破仑最终失败肯定有违背自然法则的地方,否则不会败。要了解历史就应该多广听广看,身正不怕影斜,因与拥拿派评的相反就以此断定此书不可读?草率如果就是要
论客观,那么拥拿派JEAN TULARD和路德维希写的传记也有很多自己的想象推理。他的历史真实性并不高,却被拥拿者不停挂在嘴边,客观?就应该推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2 17: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姆“倒拿”如果多用事实,哪怕负面事实多倒也罢了。
但无奈的是他凭想象或不实的东西相当多。比如百日,肖姆讲“现在,拿破仑的总兵力为284,000人,但其中的105,000人将用于镇压法国国内的起义;因此,实际上他手头只有区区179,000人来对抗盟军数十万人的大军...” 17万9是大约是北方军团,除旺代以外的观测军团,要塞炮兵总数。肖姆想当然认为剩下的都是镇压起义的了。实际上拿破仑当时编的是3营制团,一个营(第3营)留在兵站作“种子”,这才是那10万5的大头,另外还有8千多病号。结果肖姆一股脑都算镇压起义了。
要说马歇尔-康奈尔也比较倒拿,但那本书就基本讲事实。关于事件解释可争论,但事实是关键,这是肖姆较欠缺的。小到达武的生年(他给来了个1772),大到Kiley指出的诸项,与事实不符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18: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iron duke 的帖子

肖姆的那些不知哪来数字的确让人头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4-19 17:27 , Processed in 0.03055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