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KleinKlauss

越南想发中国雪灾财:煤炭提价4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1 12: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我比较不喜欢此人,所以一直没怎么去了解他,没想到他竟然在中科院物理所干过。。。

杨振宁嘛,成就是比较了不起的,但其人本身家底好,在国外没怎么吃苦,国外也对其倍加重视,使其产生一种优越感,对早期中国可能不屑一顾,相比来看,他的同学,朋友,老乡邓稼先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与爱国者,引个文章: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一个人的高低上下其实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决定了,这跟他的理想与追求有关。有的人,什么也没得到,但他依然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有的人,荣誉、财富、女人,什么都得到了,但......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一: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二: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镜头三: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四:已是美国公民的杨振宁在中美建交前夕造访中国(做为中美亲善大使名致实归)。

镜头四:杨振宁因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在联合国总部痛哭(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效果)。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2: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8-1-31 12:26 发表
古巴还可以,伊拉克也还凑合。有几个帮助过的,什么韩国,阿尔巴尼亚,印尼,越南,尤为可恶。


不是韩国是朝鲜吧。
那个流氓国家我一向是敬而远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13: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韩国。

1980年光州起义后,韩国军政府上台,为了缓和自己的非法性,汉城需要在各方面获得政治支援。和中国建交也就提上日程。钱其琛的回忆录里对当年中韩建交中国所担负的压力--主要来自俄国和朝鲜--描述甚清。可以说中韩建交是为了韩国朝鲜半岛的均势而考虑,自建交后,韩国在中国投资以及韩人出入中国极其优惠(现在也是),中韩贸易一直类似中国大陆和台湾那种政治搭配贸易,历年韩国利差,以大陆为提款机。

因此对韩国近年来混淆是非,丑化中国的行为我十分厌恶,因为这是个和越南一样的无赖之国。海外在80年代盛行的去中国化运动,两个最卖力的就是越南和韩国。前者在教育上后者在文化经济上,如改首都名字,辱华提案,等等。

我国当年为和韩国建交一度得罪了朝鲜,在朝鲜看来,和中国的关系与苏联的关系在金日成统治后期已经做到同等重要,而我国突然承认韩国,就如同今日某大国突然和台湾建交承认两个中国一样,因为朝鲜认为它是半岛合法的唯一国家(成立时间和宪法规定),之后无论是2000年奥运还是98年大水灾,朝鲜都表现极其尴尬愤怒,且内部认定我国在搞”修正“主义,直接造成东北亚形势的紧迫(核弹也是那时开始加紧脚步的),因此,这政治代价实在是相当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3: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8-1-31 12:39 发表


那人纯粹没事找事,在场外无端挑衅,破坏参赛者情绪,居心不良,更何况还是个“同胞”。要是我的话我也这么做 (话说02年韩国买通裁判黑哨,当时真应该一个大脚焖裁判脸上,反正横竖都是输,也不怕点球输多少 ...


那个教练再不好,当众对他摔拍子总是不对的。
就像齐丹世界杯的谢幕战一样,头脑冲动的后果往往是“输球又输人”。
那个自称“爱国”的李教练明摆着就是来挑衅的,你头脑一热,正好陷入对方的陷阱。
人家可以不要脸,但我们不能乘着他人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当年为和韩国建交一度得罪了朝鲜,在朝鲜看来,和中国的关系与苏联的关系在金日成统治后期已经做到同等重要,而我国突然承认韩国,就如同今日某大国突然和台湾建交承认两个中国一样,因为朝鲜认为它是半岛合法的唯一国家(成立时间和宪法规定),之后无论是04年奥运还是98年大水灾,朝鲜都表现极其尴尬,且内部认定我国在搞”修正“主义,因此,这政治代价实在是相当大。


这个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为之吧,看过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评估报告,中韩贸易是一种互利关系。朝鲜对我国能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就不好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3: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的帖子

也许各人有各人的活法,理念不一。
有人重国家民族之大义,有人重一己之私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3: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8-1-31 13:09 发表


那个教练再不好,当众对他摔拍子总是不对的。
就像齐丹世界杯的谢幕战一样,头脑冲动的后果往往是“输球又输人”。
那个自称“爱国”的李教练明摆着就是来挑衅的,你头脑一热,正好陷入对方的陷阱。
人家可以 ...


当时情况是马特拉齐辱骂齐达内的母亲与妹妹,一个人当中辱骂你家人,如果你声都不吭,那还算什么。。。齐达内“撞击”说明他是个有血性的男儿,另外他也不是当着裁判面撞的,而是看准裁判发现不了才动手的,可惜被录下来了。裁判与边裁等助理商议之后才将其罚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ntxhy 于 2008-1-31 13:12 发表
有人重国家民族之大义,有人重一己之私义。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13: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8-1-31 13:07 发表
是韩国。

1980年光州起义后,韩国军政府上台,为了缓和自己的非法性,汉城需要在各方面获得政治支援。和中国建交也就提上日程。钱其琛的回忆录里对当年中韩建交中国所担负的压力--主要来自俄国和朝鲜--描述甚清。 ...


说穿了,南北朝鲜都不是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13: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8-1-31 13:11 发表


这个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为之吧,看过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评估报告,中韩贸易是一种互利关系。朝鲜对我国能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就不好说了。。。


非也。比如北汽引进韩国现代的时候,就是政治力量。中韩的贸易,具备这样的例子太多。朝鲜对我国的好处,经济好处现在看没有,但是国防好处,想必我不必多说了吧。呵呵,个人认为朝鲜的政治过渡和政治改革如果成功,对半岛和平才是最重要的,若灭国,逞一个韩国在我国东北,势必要比越南更混,到时候真敢往北京扔导弹的就是这个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9-6 12:18 , Processed in 0.1789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