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1246|回复: 23

[讨论] 约翰.斯图亚特爵士战报编撰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4 02: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古至今,战报编撰是门学问,编撰得好不仅能拿到加奶咖啡的奖励,见勃兰特版战报编撰教程

http://bbs.napolun.com/thread-40176-1-1.html

还能授勋封爵。比如著名的约翰.斯图亚特爵士,在描述梅达(Maida)会战的信中充分发扬了其浪漫军人之本色,打响了日后围绕此战的各种争议话题的第一枪...废话不多说,上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03: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约翰.斯图亚特爵士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英法两军队形整齐,距离100码,互射了几轮。接着,双方就像事先商量好那样停止射击,队列换成用于近战的紧凑阵型,在死一般的寂静中缓慢走向对方,直到刺刀开始交锋。忽然法军被英军这种“大无畏”气场所震慑,像兔子一样拔腿开溜,如鸟兽散,然而已经太晚了,红衫军无情的刀刃像长了眼睛一般指哪打哪,可怜的法军被屠杀殆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4 09: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这种战报不会误导本方军官吗?对敌军的士气、战术会产生极大的误判的啊,当纪实文学看看算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4 12:2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敲碗等下文
上电脑看了下截图,似乎是Muir的Tac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Battle in the Age of Napoleon, p. 8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kytyzob 发表于 2017-7-4 09:20
话说这种战报不会误导本方军官吗?对敌军的士气、战术会产生极大的误判的啊,当纪实文学看看算了吧!

这好像是出自一封信,估计是跟哪个亲朋好友吹牛用的,不公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3: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装甲掷弹熊 发表于 2017-7-4 12:23
敲碗等下文
上电脑看了下截图,似乎是Muir的Tac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Battle in the Age of Napoleo ...

果然逃不过熊大的眼睛,这正是出自Rory Muir那本。

晚些时候再把后面那几段贴上来,对比各方描述,此战堪称“罗生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8: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斯图亚特爵士这番话写得很玄幻,但仍有一些人并不买账,以参加过梅达会战的老兵们为主。

比如,曾跟随第78团参加会战的约瑟夫.安德森在其《一个半岛老兵的拾遗录》中就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太可信。他虽然拼错了斯图亚特爵士的名字,但作为会战亲历者,描述了其双眼所见的现象,没有理由不相信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9: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约瑟夫.安德森中校当年只是个小兵,可能看不到整条战线的情况,那么指挥第49团反击的詹姆斯.坎普特爵士(斯图亚特那段描述就是在讲49团)不仅从头至尾目睹了一切,而且恰好是这次冲锋的指挥官。根据参加过1812年加拿大战争的老兵詹姆斯.菲茨吉本的转述,坎普特爵士本人否认了斯图亚特的版本。根据坎普特的说法,双方并未刺刀交锋,法军在前进过程中迟疑不决,看到英军端着刺刀冲过来,反应不够快,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9: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法军为什么会迟疑不决,被英军打个正着呢?跟随皇家炮兵参战的戴纳利少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描述。

根据这份宝贵的记录,我们对拿破仑时代的步兵战斗有了一二了解。

1.法军喜欢采取攻势行动,但并不意味着排成纵队冲锋,而是“顶着枪炮火力坚定地前进”,边前进边开枪(自由射击)。然而因为训练生疏及当时的步枪准度差,这种前进射击无法准确命中目标。

2.距离拉近至100码,英军指战员命令士兵抛弃没用的物品轻装上阵,准备冲锋。由此可见,在100码这个正常的步枪对射距离,刺刀冲锋仍具备成功的可能性。由于火器实际交战射距并没有远远超出刺刀冲锋的距离,所以拼刺在拿破仑时代是非常有效的战斗方式,绝非白白送死。

3.英军指战员下令冲锋后,每个战士的步枪里都留有一发子弹。英军轻步兵在距离法军只有几米的距离打了一轮排枪,法军瞬间崩溃,而刺刀突击就变成了一种追击的手段。无独有偶,这与抗战期间一些八路老兵回忆拼刺时的记叙很相似,都是极近距离打一轮排枪然后拼刺。

假设描述属实,那么一次有效的刺刀突击完全可以挫败立足不稳的火力进攻,关键在于四大要素:冲锋的时机,相隔距离,敌军的队形是否展开,火力是否有持续性和压迫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5 20: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朔风 发表于 2017-7-5 09:26
那么法军为什么会迟疑不决,被英军打个正着呢?跟随皇家炮兵参战的戴纳利少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描述。 ...

Maida之战的这份记载很有意思,与奥斯特利茨中路的序战也颇有可比之处,下文是我正在写的《帝国旭日奥斯特利茨》部分节选

一刻钟过后,苏尔特开始娴熟地调动部队。第四军的士兵在布洛涅军营中接受了堪称模范的训练,绝大多数军官则是从共和国时代起便久历戎行的老兵,越过莱茵河以来的连续胜利更是让全军官兵充满了热情。苏尔特本人也亲自来到各团面前鼓舞士气,号召他们像霹雳般终结战争。当他碰上担当先锋的第10轻步兵团时,熟稔该团苏黎世之战率先渡河战绩的元帅随即喊道:“请记住,你们曾在瑞士痛揍俄国佬。”该团官兵立刻答道:“今天没人会忘!”
随着军乐队奏起出发旋律,共和国时代的老兵们不由自主地唱起当年的战歌《迪歇纳老爹的苏醒》(Le réveil du Père Duchesne),激昂的歌声令越来越多的战士加入合唱:
起来,以惊雷之名!
起来,英勇的战士!
…………
让我们一起把自由软帽放上宝座
将皇冠都铸成酒杯,为我们的健康干杯
如果封建特权的火炮必然轰鸣
那这便向世界宣告,人人就此平等

如果不是法国皇帝也在场的话,这首战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

虽然奥军的状况令恰尔托雷斯基也倍觉悲观,但俄军的精神风貌和军官积极性则要好得多,米哈伊洛夫斯基-丹尼列夫斯基记载:
(米洛拉多维奇)用他一贯的欢快向士兵发表热烈的演说,当阿普歇伦团的士兵们在亚历山大皇帝面前通过时,米洛拉多维奇提醒士兵回忆起(1799年的)意大利战事。他说,“你们早就不是头一回夺取村庄啦。”

显然,米洛拉多维奇的信心不仅源自他曾跟随苏沃洛夫横扫法军,也基于法军将处于守势,俄军会一直顺利推进到科贝尔尼茨村的设想。因此,第四纵队在推进时并没有派出足够的前哨部队侦察云遮雾绕的哥德巴赫溪谷,更没有料到法军会从侧面出现。俄军怀着高度自信向前推进,对他们右侧的高地上可能会发生什么毫无预计。


…………

第四纵队前卫部队在上午8时30分左右路过普拉岑村东侧,俄军的托尔少校带着一名哥萨克护卫骑马行走在前卫部队的最前方,突然看到了一支庞大的纵队正从西面向普拉岑高地快速推进。他起初将这些人认作联军第三纵队,但在接近后却听到了子弹的呼啸声,托尔立刻驰回前卫部队,通知了沃德尼亚斯基与莫纳赫京,他们也当即向米洛拉多维奇报告了敌情,随着法军纵队的迫近,联军前卫针锋相对地展开了回应。
约翰·约瑟夫·沃德尼亚斯基·冯·维尔登费尔德男爵(Johann Joseph Freiherr Wodniansky von Wildenfeld)
1753年生于布拉格,15岁时以军官学员身份加入努根特(第56)步兵团,1771年以少尉军衔转入特劳特曼斯多夫胸甲骑兵团(第21骑兵团),参与巴伐利亚继承战争,因功升为中尉,1779年以二级上尉军衔转入符腾堡龙骑兵团(1769-1798年名为第38骑兵团,1798-1802年名为第8轻龙骑兵团,1802-1860年名为第3龙骑兵团)。奥土战争中升为少校,1790年获骑士级玛丽亚·特蕾西亚勋章,此后随部参与法国革命战争,1796年升为中校,1800-1805年为符腾堡龙骑兵团上校团长。1805年升为少将,1813年升为中将,1819年2月9日卒于布达。
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莫纳赫京(Фёдор Фёдорович Монахтин)
1775年出生于贵族家庭,1782年列名近卫军,后毕业于军官武备学校。1795年以中尉身份加入阿斯特拉罕掷弹兵团。1803年任莫斯科火枪兵团中校团长,1805年3月29日转任诺夫哥罗德火枪兵团中校团长,率部参与1805年俄法战争,在申格拉本发挥出色。1806年升为上校,参与俄土战争,1808年复任莫斯科火枪兵团团长,1812年9月5-7日博罗季诺会战时任第六军参谋长,在守卫大多面堡的战斗中负伤三处,得知莫斯科沦陷后怒气发作,扯裂绷带流血过多而亡。1812年11月12日追授少将。莫纳赫京的事迹赋予莱蒙托夫灵感,使其在诗歌《博罗季诺》中写下“沙皇的仆人,士兵的父亲——我们团长天生的好汉一条”。

意识到普拉岑村与普拉岑高地的重要性,莫纳赫京便命令相对缺乏经验的诺夫哥罗德火枪兵团梅津采夫营(2营)留守普拉岑溪以北的村庄,莫纳赫京营(3营)和2个奥军龙骑兵中队控制普拉岑溪以南教堂所在的土岗,阿普歇伦火枪兵团掷弹兵营(1营)则携带两门火炮留在村庄东北侧。
联军刚刚抵达土岗,法军第10轻步兵团便已来到面前,所幸莫纳赫京平日便以着重训练部队在各种地形上快速变换队形闻名,此时,练习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横队间的较量随之到来。配合俄军作战的奥军约翰大公龙骑兵团在其团史中记载:
有条小溪流经村庄、注入科贝尔尼茨池塘,纵队前卫急忙穿过村庄过了桥。我团的(两个)中队和一个营一道通过,占据了村庄对面的土岗,另一个营则留在普拉岑(村)。其后不久,第三支敌军纵队向前推进,俄军步兵为了应对敌军展开成横队,又有一个营 前来增援教堂所在的土岗。然而,法军在此期间已经登上了土岗,只遭遇轻微抵抗便将该营击退……两个中队无法在土岗上作战,因此只能撤到普拉岑村后方。

贝尔蒂埃的战报则从法军视角简述此事:
第10轻步兵团左臂夹持步枪,朝着第一条敌军战线推进,他们在距敌一百五十步处便遭受射击,冒着极为猛烈的火力一直进到距敌十二步处才开火,而后攻入已然混乱、凹陷、崩溃的敌军战线,占据其阵地。

奥军克彭(Kerpen)步兵团第6营营长马勒恩(Mahlern)少校在日记中写道:
雾气十分浓重,几乎看不到五十步以外的东西。可以听到激烈的交火声,但无法分辨出是我军的哪一部分在与敌军交战。我们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俄军纵队正在我们前方到处行军,其后不久,与俄军十分相似的法国散兵同样开始推进。由于浓雾,俄军认为那是己方猎兵或其他部队正在退却,因而根本没有开火,只是以最好的秩序站立。只有当敌军的密集阵距离他们不到二十步远时,俄军才发觉了错误,以殊死的战斗和格外的英勇发起猛烈攻击。肉搏成了普遍状况。

俄军莫斯科火枪兵团的布托夫斯基准尉则提及老上级莫纳赫京的一则轶事:
突然间,从土岗外涌出了一支部队,距离已经非常近了,那似乎就是敌军。莫纳赫京下令:“展开成横队,卸背包!”可就在士兵们弯腰卸包的时候,法军打出了一轮精准的齐射,只有两三个人能从队列中站起来(还击)。莫纳赫京在火力打击下维系战线的一切努力都落了空。

尽管上述记载存在若干事实分歧,基本脉络却可大体印证,两军均以纵队进军,而后在近距离上展开成横队。俄军因浓雾、卸背包等原因未能打乱法军推进节奏,反而在法军的近距离射击后陷入混乱,虽然奋力展开白刃搏杀,最终也只能以撤离土岗、退回普拉岑村告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伍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2-4 01:54 , Processed in 0.0246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