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适合拥有大海军
力求在本文中,把我近年来对中国海军及海权的地位问题,做个简要的论述。
2中国古代史中最佳状态的中国海权(明朝) (1)明朝初叶 作为史学界的一个共识,中国明朝初叶的海权,是中国历史上海权最鼎盛的时期。 明朝初叶的中国国力,说来也很不容易。中国自从宋金以来,遭受边疆地带的蒙古人入侵和遭受波及整个汉地的毁灭性破坏以后,经历了近百年的、黑暗的蒙古统治。到了元末明初,中国国力及人力资源都已经相对于中国旧王朝繁荣期遥不可及了。华北汉族人口锐减、城市沦为废墟、人丁兴旺的省份蜕变成千里无人烟的乱坟岗……中国在明朝初叶,实为一个废墟上艰难地重建中华故国的历史大背景。 但是经过元末汉族义军和明朝正规军对蒙古人的驱逐战争,尤其明朝军队从华北平原发起的10余次对蒙古草原的大规模远征(扫荡),确立了中国在明朝初叶北方国防暂时的安宁。这是古代中国汉族王朝难能可贵的军事成果,竟然能以大体上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通过直接的冷兵器军事手段驱逐掉曾经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的蒙古民族,并攻陷其旧都,歼灭其军队主力,斩获其大部分皇族及人口。 这种类似于明朝初叶的、极为成功的陆上军事胜利时期,也就是陆地边疆安宁时期,在中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都不多见。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强大海权,也就极具代表性,她代表了中国陆上无敌手的罕见前提下,中国所能具备的海权地位。中国在这一时期投产了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战舰,海军舰船的吨位和数量都达到了同时期世界超级霸主的地位。 (2)明朝中期和晚期 正如上文所说,古代中国汉族王朝的陆地边疆安宁期并不长久,是具有明显周期性的。但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汉族居主导地位的中国王朝和政府,也就具备了中华(中国)政权的最佳代表性。遂本文以中国明朝的海权兴衰为文章观点的历史参照物加以佐证。 明朝在北方的边疆,很快就由于蒙古草原游牧民族人丁的恢复,对明朝中央政府的敌意,而遭受了新的毁坏。所以,明朝在中期以降,不存在陆地边疆的安宁。战争规模和惨烈程度也是同时代西欧国家不可比拟的。 明朝中期和晚期的一些大规模陆上战役举例: 明朝vs蒙古瓦剌部的土木堡战役,双方参战兵力50万人,俘虏被胜利方(蛮族)杀干净 明朝vs蒙古瓦剌部的北京城保卫战,双方投入兵力为20万人以上 明朝vs日本的朝鲜战役,双方参战兵力也达到了40-50万人 明朝+爱国的叶赫女真vs建州叛乱分子的边疆战役,动则双方也要投入近20万人进行厮杀,城破屠城屡见不鲜,可谓失败方即意味着剃发易服甚至亡族灭种 也正是因为中国明朝在中期和晚期,陆地边疆重现陷入危机和长期化、高强度的战乱,海权才走向了衰弱,导致了相对于明朝初叶的巨大退步。 晚期的明朝海权,只能保证沿海的安宁而已。仍然可以在同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海上冲突中缕缕获胜,并实现成功的跨海登岛作战。造船水平体现在吨位上或许仍与西方不相上下,但海军舰船的火力配置和舰队规模,恐怕是不能大范围超越同时期欧洲海军大国的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明朝海权,也就只局限在维护近海和大型海岛的主权,想在远海同其他(欧洲)海军大国争霸海权,已经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这就说明了一点: 一个拥有广泛陆地边疆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是随着陆权而定的。陆地上的边疆遭受沦陷,则此国不可能把人口移居到海上。所以,陆权在这种国家是高于海权的。 同理,以我的这个结论,还可以说明1792年-1815年英法的争霸,法国海权始终无法挑战英国的原因。 另外,说明16-17世纪的欧洲海权发展及争霸,也是取决于其所在国的地理条件,及其陆上边疆的相对安宁与否。 比如,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国家,陆地深入大西洋,北方陆上边境拥有比利牛斯山脉做屏障。可谓近乎于岛国地理条件的半岛国家。于是发展出了领先其他欧洲国家的海权。但最终,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传统欧洲海权大国,仍然在竞争上输给了天然的海岛国家英国。这又从所在国地理条件的层面上证明了我的上述观点。当然,造成欧洲内部海权力量消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本文暂时不涉入过多的政治因素。
1中国近代史以来的海权地位
(1)清的国防重点仍然是陆上
清的统治者满洲族,是中国明朝的边疆蛮族。和蒙古族一样,都是中国明朝陆地边疆的主要作战对象。满洲族在清却成为了中国这片土地的主人,进而通过和蒙古族的联姻,从表面上似乎稳定了清的北方陆地边疆安宁,实则不然!
历史是在不断演化着的,在更早的历史教训中:
契丹人入主了华北和辽东,但是事情没完,女真人又出现了。
女真人入主了半个中国,蒙古人又出现了(最为残暴)。
蒙古人被驱逐了,建州/满洲人又出现了。
可见,随着历史的演化,中国北方的陆上敌人和敌国是层出不穷的。和平与稳定不是中国自己能够一厢情愿的。对我国的财富、国土资源、气候、美女等垂涎三尺的敌人,是不会因为中国哪怕是养虎为患的民族优待政策,而放弃最终入侵中国的。和平共处和民族融合,是建立在两个族群你情我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满洲族自认为其最大功劳的入主+联姻,只是阶段性地、表面性地带来了中国北方的陆上安宁。而在满洲族联合蒙古族占据中国的17世纪末叶,俄罗斯人开始对清的北方陆地边疆构成了新的威胁。19世纪和20世纪,日本人也对清国和中国的陆地边疆构成了新的威胁。20世纪,美国人也开始对中国的陆地边疆构成了新的威胁(指朝鲜战争前夕)。更何况,满洲族的民族本位仍然局限在满洲之一族甚至建州之一部,其对蒙古族的联合也只是表面上的策略。清对蒙古族的血腥镇压、屠杀、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导致了近现代漠北蒙古族对清国和中国感情上的疏远。
所以说满洲族的入主,并没有一劳永逸地结束中国北方的国防问题。相反,清政府对北方陆上国防问题处理得可以说也是极为失败。我们即使把中国狭义地(或说错误地)解释成汉族人的中国,那古代汉族王朝所屡屡管辖过的外兴安岭、西伯利亚、库页岛等领土,也都是在清时期沦陷于俄国的。把我们广义的中国多民族领土计算在内,在清一朝,沦陷于俄国的中国北方领土更是不可估量。这都是清在陆上国防问题的失败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清的国防重点仍然没有脱离保卫陆地边疆。但是尽管如此,到了清末期,其陆上国防处理仍然是非常失败。皇城被敌国突入,皇家园林被焚毁,土地被割让,省份被殖民地化。几乎连京师和直隶省都已经沦陷。造成20世纪以后的各届中华政权,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的废除条约,“进军”“生产建设”等口号,来重新开疆拓土,也就是建立边疆省份。亦可见:领土是无法代代继承的,前朝也完全谈不上对后继政权提供过什么遗产和嫁妆。
[ 本帖最后由 戴老板 于 2009-5-18 18: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