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3871|回复: 49

[原创] 中国不适合拥有大海军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5-18 14: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不适合拥有大海军

力求在本文中,把我近年来对中国海军及海权的地位问题,做个简要的论述。

  2中国古代史中最佳状态的中国海权(明朝)
  (1)明朝初叶
  作为史学界的一个共识,中国明朝初叶的海权,是中国历史上海权最鼎盛的时期。
  明朝初叶的中国国力,说来也很不容易。中国自从宋金以来,遭受边疆地带的蒙古人入侵和遭受波及整个汉地的毁灭性破坏以后,经历了近百年的、黑暗的蒙古统治。到了元末明初,中国国力及人力资源都已经相对于中国旧王朝繁荣期遥不可及了。华北汉族人口锐减、城市沦为废墟、人丁兴旺的省份蜕变成千里无人烟的乱坟岗……中国在明朝初叶,实为一个废墟上艰难地重建中华故国的历史大背景。
  但是经过元末汉族义军和明朝正规军对蒙古人的驱逐战争,尤其明朝军队从华北平原发起的10余次对蒙古草原的大规模远征(扫荡),确立了中国在明朝初叶北方国防暂时的安宁。这是古代中国汉族王朝难能可贵的军事成果,竟然能以大体上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通过直接的冷兵器军事手段驱逐掉曾经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的蒙古民族,并攻陷其旧都,歼灭其军队主力,斩获其大部分皇族及人口。
  这种类似于明朝初叶的、极为成功的陆上军事胜利时期,也就是陆地边疆安宁时期,在中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都不多见。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强大海权,也就极具代表性,她代表了中国陆上无敌手的罕见前提下,中国所能具备的海权地位。中国在这一时期投产了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战舰,海军舰船的吨位和数量都达到了同时期世界超级霸主的地位。
  (2)明朝中期和晚期
  正如上文所说,古代中国汉族王朝的陆地边疆安宁期并不长久,是具有明显周期性的。但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汉族居主导地位的中国王朝和政府,也就具备了中华(中国)政权的最佳代表性。遂本文以中国明朝的海权兴衰为文章观点的历史参照物加以佐证。
  明朝在北方的边疆,很快就由于蒙古草原游牧民族人丁的恢复,对明朝中央政府的敌意,而遭受了新的毁坏。所以,明朝在中期以降,不存在陆地边疆的安宁。战争规模和惨烈程度也是同时代西欧国家不可比拟的。
  明朝中期和晚期的一些大规模陆上战役举例:
  明朝vs蒙古瓦剌部的土木堡战役,双方参战兵力50万人,俘虏被胜利方(蛮族)杀干净
  明朝vs蒙古瓦剌部的北京城保卫战,双方投入兵力为20万人以上
  明朝vs日本的朝鲜战役,双方参战兵力也达到了40-50万人
  明朝+爱国的叶赫女真vs建州叛乱分子的边疆战役,动则双方也要投入近20万人进行厮杀,城破屠城屡见不鲜,可谓失败方即意味着剃发易服甚至亡族灭种
  也正是因为中国明朝在中期和晚期,陆地边疆重现陷入危机和长期化、高强度的战乱,海权才走向了衰弱,导致了相对于明朝初叶的巨大退步。
  晚期的明朝海权,只能保证沿海的安宁而已。仍然可以在同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海上冲突中缕缕获胜,并实现成功的跨海登岛作战。造船水平体现在吨位上或许仍与西方不相上下,但海军舰船的火力配置和舰队规模,恐怕是不能大范围超越同时期欧洲海军大国的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明朝海权,也就只局限在维护近海和大型海岛的主权,想在远海同其他(欧洲)海军大国争霸海权,已经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这就说明了一点:
  一个拥有广泛陆地边疆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是随着陆权而定的。陆地上的边疆遭受沦陷,则此国不可能把人口移居到海上。所以,陆权在这种国家是高于海权的。
  同理,以我的这个结论,还可以说明1792年-1815年英法的争霸,法国海权始终无法挑战英国的原因。
  另外,说明16-17世纪的欧洲海权发展及争霸,也是取决于其所在国的地理条件,及其陆上边疆的相对安宁与否。
  比如,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国家,陆地深入大西洋,北方陆上边境拥有比利牛斯山脉做屏障。可谓近乎于岛国地理条件的半岛国家。于是发展出了领先其他欧洲国家的海权。但最终,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传统欧洲海权大国,仍然在竞争上输给了天然的海岛国家英国。这又从所在国地理条件的层面上证明了我的上述观点。当然,造成欧洲内部海权力量消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本文暂时不涉入过多的政治因素。

  1中国近代史以来的海权地位
  (1)清的国防重点仍然是陆上

清的统治者满洲族,是中国明朝的边疆蛮族。和蒙古族一样,都是中国明朝陆地边疆的主要作战对象。满洲族在清却成为了中国这片土地的主人,进而通过和蒙古族的联姻,从表面上似乎稳定了清的北方陆地边疆安宁,实则不然!
  历史是在不断演化着的,在更早的历史教训中:
  契丹人入主了华北和辽东,但是事情没完,女真人又出现了。
  女真人入主了半个中国,蒙古人又出现了(最为残暴)。
  蒙古人被驱逐了,建州/满洲人又出现了。
  可见,随着历史的演化,中国北方的陆上敌人和敌国是层出不穷的。和平与稳定不是中国自己能够一厢情愿的。对我国的财富、国土资源、气候、美女等垂涎三尺的敌人,是不会因为中国哪怕是养虎为患的民族优待政策,而放弃最终入侵中国的。和平共处和民族融合,是建立在两个族群你情我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满洲族自认为其最大功劳的入主+联姻,只是阶段性地、表面性地带来了中国北方的陆上安宁。而在满洲族联合蒙古族占据中国的17世纪末叶,俄罗斯人开始对清的北方陆地边疆构成了新的威胁。19世纪和20世纪,日本人也对清国和中国的陆地边疆构成了新的威胁。20世纪,美国人也开始对中国的陆地边疆构成了新的威胁(指朝鲜战争前夕)。更何况,满洲族的民族本位仍然局限在满洲之一族甚至建州之一部,其对蒙古族的联合也只是表面上的策略。清对蒙古族的血腥镇压、屠杀、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导致了近现代漠北蒙古族对清国和中国感情上的疏远。
  所以说满洲族的入主,并没有一劳永逸地结束中国北方的国防问题。相反,清政府对北方陆上国防问题处理得可以说也是极为失败。我们即使把中国狭义地(或说错误地)解释成汉族人的中国,那古代汉族王朝所屡屡管辖过的外兴安岭、西伯利亚、库页岛等领土,也都是在清时期沦陷于俄国的。把我们广义的中国多民族领土计算在内,在清一朝,沦陷于俄国的中国北方领土更是不可估量。这都是清在陆上国防问题的失败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清的国防重点仍然没有脱离保卫陆地边疆。但是尽管如此,到了清末期,其陆上国防处理仍然是非常失败。皇城被敌国突入,皇家园林被焚毁,土地被割让,省份被殖民地化。几乎连京师和直隶省都已经沦陷。造成20世纪以后的各届中华政权,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的废除条约,“进军”“生产建设”等口号,来重新开疆拓土,也就是建立边疆省份。亦可见:领土是无法代代继承的,前朝也完全谈不上对后继政权提供过什么遗产和嫁妆。


[ 本帖最后由 戴老板 于 2009-5-18 18:2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14: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2)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的入侵虽主要来自海上,却有历史局限性
某国由于国力有限和陆地国防的拖累,在遭受海上威胁的时候,未必就意味着她必然会亡国。相反,她只要有一支善战的陆军,仍然有极大的胜算。
  这类例子很多:
  A,1931年-1945年的中国几乎没有海军,但拥有以轻武器为主的现代化陆军和人力优势。所以凭借盟军的空运和陆上物资援助,中华民国坚持了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而没有亡国。最终,随着国际上盟军的反攻,日军也只有从中国领土撤退掉了。而且在全面抗战以前的中国东北沦陷,到全面抗战时期日军进攻轴线之一的南北陆路进攻轴线,都可见全面抗战的胜利,仍然是中国陆地国防的胜利。
  B,1950年代的中美朝鲜战争,中国在从陆路接受一部分苏联外援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和世界超级大国美国进行3年之久的陆战,而没有因为美国掌握着海权而战败,更别说亡国。
  C,1949年-1964年的中国,中国海军力量和敌国美国相比,依然薄弱到等同于没有。但美国并没有任何勇气登陆中国,更没有发生美国攻占中国城市和省份,进而逼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的情况出现。或者说,在20世纪中华政权光复以后,类似于清国在1840年-1900年间所遭遇的军事失败和外交妥协(割地赔款),完全没有在中国再次出现过。
  D,在1943年-1945年的欧洲,德国的陆军如果全部投放到西欧,那其对西方盟国仍然是具备绝对优势的。所以虽然英美掌握了绝对的制海权,但仍然没有从西方单方面灭亡德国的能力。事实上也如此,德国更多的是被一个没有海权但拥有陆权的苏俄所灭亡掉的。倘若苏俄政权根本不存在(或投降了),那纳粹德国在欧洲即使不存在千年,也能坚持百年。任凭英美在欧洲海岸的任意地点登陆,德国强大的陆军都可以在陆上歼灭他们的登陆部队。
  上面举的4个例子也说明:
  清国作为一个并不受制于海上运输线的大陆型国家,之所以在遭受海上威胁后,迅速面临亡国和被迫割地赔款,完全不是由于清国受制于强势海权,而是由于其陆权本身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堪一击的。清国的陆军根本就不具备和欧洲国家的登陆部队进行陆上会战的能力。文化、科技和军事艺术落后于西方200年的清国,其陆军和其海权一样脆弱,这一点是明朝晚期军事能力与清晚期军事能力的根本不同。明朝具备一支可以在陆上与敌人周旋200年的陆军,也具备针对西方殖民主义者进行跨海登岛作战的实力。中国明朝在海权呈现出不济的时候,可以通过优势的陆权来把陆军投放到海岛进行作战这一模式,弥补自身某方面的海军劣势。进而取得了明朝末期反西方殖民者侵略战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无独有偶,后世的、世界国力排名上远不及中国明朝时期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其历史上以类似中国明朝的方式,通过现代化的陆军和坚定的中华本位的民族主义,以血肉之躯和作战意志,屡屡战胜了来自陆上和海上的入侵者。在清亡以后,重新确立了中华天朝之大国地位,也挽救了清末中国主体民族身分上沦为等同于黑奴的民族危机。
  综上所述,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的入侵多半来自于海上,是有着极大历史局限性的。并不适用于清以前的中国王朝,也不适用于清以后的两届中华政权。
  于是我便得出第二点结论:
  一个不过分受制于海上运输线的国家,在拥有一支善战的陆军的前提下,是可以充分保卫其陆地领土不受侵犯的。也具备在任意海岸线歼灭海权强国登陆部队的基础。
  至少,上述对中国明朝及以后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分析,证明这一理论是曾经适用于中国和纳粹德国的。

  3现代中国海军的定位
  (1)作为原则,本世纪初的中国海权地位应由陆权而定
我国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20余年陆上国防态势相对的安宁期。但也正如中国明朝初叶及清中叶的历史雷同,中国陆上国防的安宁态势经常都是很短暂的。更由于现代的世界格局和国立排名,造成中国陆地边境线过长,毗邻的陆上邻国和军事集团过于强势。所以在本世纪初,中国陷入大规模陆上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随着美军进驻中亚,中美直接发生陆上战争的作战方向也由上世纪中叶的一个变为两个:即中国东北方向(朝鲜)和新疆方向。凭借美军强大的制空权、制天权和地面重装甲突击力量,战事开始后数周内攻占中国首都看起来决不会有多困难。况且,中国在外蒙古、俄占领土、越南、西藏等处,都可能或说很有必要发动陆上战争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国力允许,当然要收复失地)。
  可见中国在21世纪初的陆上国防态势和中国明朝末叶相比,似乎很雷同。即国家虽然拥有一支大规模的、并不落伍的、善战的陆军,但又面临多个作战方向的多个强大的假想敌。其中有两处作战方向直接面临着和头号超级军事大国,北方边境又不得不去面对沙文主义的俄国,甚至还需要考虑到统一后、民族主义空前高涨、进而具备对华充满挑战的朝鲜国。
  这些都使得21世纪初叶的中国,不可能具备明朝初叶中国所具备的巨无霸一般的大海军。正是因为上述所分析的陆上国防态势所拖累。21世纪初叶的中国陆军,和中国明朝末叶的陆军拥有类似的、繁重的作战(备战)任务。国家有限的资源,也应该或说必然采取中国明朝的战略,首先补足陆军的巨大需求,其次才是海军。因为和明朝末叶一样,中国在陆地国防遭受失败,即会直接造成国土沦陷,民族沦亡,不可能像商朝遗民放弃故土、制作木排东渡太平洋那样,把全中国的人口都撤离到新大陆。(假如商人东渡美洲的确属实的话)。

[ 本帖最后由 戴老板 于 2009-5-20 15: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4: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说一句。

1,元末的义军状态,吴晗的观点应该是最正确的,除了方国珍(海盗军)之外,大部分都是拜火教--明教--组织。  明的国号也与此有关。

2,要说海权,必须提及一点前景,就是宋军在崖山的海军以及襄阳战役中宋军水军为什么表现迥异的问题。除了指挥水平,还有一个雏形的海权理论隐隐作用。不知作者有无思量。

3,操江提督郑和与成祖朱棣的海洋实践活动,到底是否如很多小气的历史学家说是为了找建文帝?还有就是之后刘大夏为什么要把海图烧掉,这些希望在作者的后文中得到一份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9: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想象大明海军的辉煌,万历三大征更是令后人匪夷所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15: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高亮。

文章已经出现了一个矛盾。

1840年前后的海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显然不能用宋朝明朝水师的概念来衡量了。三海水师,北洋,南洋,福建,这些海军的设立与此有关。

作者要探讨近代海军和所谓海权陆权的矛盾,应该以同治年间的塞防海防大讨论开始,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都非常精辟。

至于中世纪民族政权的搏杀,文章第一部分已经回顾了其意义,那么,作为陆地争霸的主要原因,民族搏杀已经完成了中世纪的历史意义,也就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千年争霸。当海上民族,如英国,荷兰,德国汉萨等出现后,显然,融合已经不可避免了。

因此,作者后续的文章中应该能够看到新的东西。期待。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16: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9-5-20 15:55 发表
先高亮。

文章已经出现了一个矛盾。

1840年前后的海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显然不能用宋朝明朝水师的概念来衡量了。三海水师,北洋,南洋,福建,这些海军的设立与此有关。

作者要探讨近代海军和所谓海权陆权 ...


  其实开始我是不想涉及清,但是为了论述清国并非灭亡于丢失海权,所以才引出了清国亡于陆军和海军同时不堪一击的这个结论。
  通常,发展中国大海军的支持观点,喜欢拿1840说事。进而引出一个谬论‘中国在1840以后遭受的入侵多半来自海上’。这是完全的错误结论。所以本文加以剖析后,进而否定这一观点。
  我对清国国防长期失利的结论是:清国的海军是不堪一击的,清国的陆军相对欧洲军队也是不堪一击的。清国不具备在陆上与欧洲军队会战并取胜的实力,历史上也的确如此。这是由于清的文化、科技和军事艺术比欧洲落后了近200年所导致的。但其实也不止这一个原因,就先只说表面的了。

[ 本帖最后由 戴老板 于 2009-5-20 16: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16: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所处的整个局势是三千年未有的变局,可以说是为了历代按照所谓演变规律所来的王朝所还的总帐。陆地威胁恰恰是在俄国哥萨克西征开始直到1860年达到瓜分高潮所来,而这些威胁基本都是随着海上优势的丧失而产生连锁反应。

中国在民国时代因为没有正经的海军在整个1920-1940年代被日本搞的乱七八糟。海上运输,海上交通,这个是近代海权的基本要素,因此其实海权也是陆权的一种,只不过需要的技术使得人类这种陆地动物自作动情感到有所敬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16: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明朝灭亡,来自于政治腐朽黑暗和民怨沸腾。恰恰清朝入关的偶然性说明了这一点。

李自成的威胁不是陆权的威胁,而是整个治国集团的素质决定了治国的水平。


至于在技术上的优势,清朝在乾隆时期确实走了弯路,所谓的装备限制条例制约了兵器技术和军事变革的步伐。但是这些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科技一直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比如在15世纪,中国的步兵战术和装备水平就已经落后于西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16: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9-5-20 16:25 发表
明朝灭亡,来自于政治腐朽黑暗和民怨沸腾。恰恰清朝入关的偶然性说明了这一点。

李自成的威胁不是陆权的威胁,而是整个治国集团的素质决定了治国的水平。


至于在技术上的优势,清朝在乾隆时期确实走了弯路, ...


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政治因素,先摆开的话,本文只能先单从军事(国防)问题本身论述。
另外,明朝中央政府如您所说,亡于内政问题。但表现形式上,仍然是败于内战中陆战的失利。
如果是把八旗灭南明也放进来,南明之灭亡,军事上讲,就更是陆战的失利了。

[ 本帖最后由 戴老板 于 2009-5-20 16: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16: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的帖子

明清在历史界被界定为一个时代的王朝。这没有什么悬念,你不能用一个中世纪王朝和一个近代特征的海权相结合产生论点。

至于本朝建国初期,朝鲜战争确实赢了,但是台湾问题和东海问题作为丧失海权的结果至今还在流毒。1989年前后因为开放和封锁带来了中国在信息革命时代又一次丧失参与国际协作的机遇。如今中国普遍的工业水平落后于先进国家10-20年,技术落后1-2个产业链环,这不是清朝的什么认知,更不是明朝的遗产,而是整个的结构有了问题,至今剑走偏锋,不知所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4-12 19:41 , Processed in 0.0244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