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5128|回复: 62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勇武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 2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很想写点东西来总结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勇武精神。所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经官方和史料曲解的那部分东西.中国传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三部分别为儒、释、道。当然其中释即佛教乃是从印度传入,渐中国化而代替之以先秦的墨家文化。综观中国文化中的勇武精神,皆不宣扬暴力,不滥用暴力.这与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尚武民族是很大的不同.与汉民族对比,蒙古人是最有代表性的勇武民族,那么勇武就是以杀人为乐、为淫人妻女为乐来体现吗?汉文化中真的缺乏勇武和尚武精神吗?那就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勇武精神吧.
   首先看看儒家思想,孔子是不谈论暴力的,在<论语>中也提到“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孔子却一再阐述了何谓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这里可以看到孔圣对“强”此观念与蒙古成吉思汗的观念是大不同的,除了“衽金革,死而不厌”这种外在之强,还要有“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这种内在之强。孔子的观点中也重视勇:“仁者必有勇”,“知耻近乎勇”,“自返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值得留意的是孔子把勇武精神当作一种衍生物,是由内心信念所自然衍生的精神,并不是一种本体精神,是一种次一级的精神,这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上的孔子不单单只是个理论家,其实还是个勇武的武士,据《吕氏春秋》的描述:其能力能举城门,却不愿以力闻。其实仔细揣摩也不奇怪,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个鲁国的武士,当年在战争中,曾经力举城门,使被困在城里的士兵安全撤出....(别的不说,单就六十五岁还能生下孔子就让我们佩服了)《左传"襄公十年》孔父也对此壮举颇为得意,所以从小便让孔子锻炼膂力和意志,遗传和培养也造就了孔子的勇武之风,然为何后人一提到儒生时,脑海中总浮现出一副温文尔雅的面孔,皆为文弱书生呢?这也和官方的曲解大有关系,刻意去隐藏了儒家思想中尚武的一面.说到日本,绝对也算是个很尚武的民族.其勇武精神就是所谓“武士道”精神,记得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曾经明确提到,将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思想渊源归结于儒学:其中“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他的著作曾经长期成为禁书,尽管如此,这位贤人的言论却永远寓于武士的心中。”舍生取义被楠木正成以"七生报国"来取代,成为了武士道的精髓!
    再看道家思想,很多学者也曾把中国人孱弱的原因归结到老子身上,认为道家无为的理论导致了人性的懦弱.那么老子那五千言道德经真的是国人勇武精神丧怠的根源吗?认真阅读<道德经>我们不难发现,老子精神不仅勇武且坚韧.是武的最高境界!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雄守雌,乃是内刚外柔,就象孔子一样,内在很有勇力,会举城门,但不肯以力闻,不表现出来。为什么要不表现出来?因为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宣扬武力,来参考老子这段话:“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这里请大家注意,不宣扬武力,是不滥用这种武力,而不是没有这种武力,并非弃武.请看下面这句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前面老子说兵者是不祥之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既然用了,就是要战胜敌人,而不是要吃败仗,凭什么来战胜敌人?还是要凭借这个“力”,就是“胜人者有力”。表面上,老子一再说“柔”谈“弱”,其实其真谛是既不柔也不弱,老子所说的柔,是表面的柔,说的弱,也是表面的弱,并非内在的柔弱,且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有另一句,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现在可以看得很明白了,老子的精神,不仅是一种大勇,同时也是一种大智。说了老子,也很应该说到庄子。《庄子》一书中,有一篇文章《说剑篇》,这一篇大概是庄子早期的文章,写得很是锋锐。在这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另一种形象:剑客。庄子自称“周善为剑”,并且在赵文王面前自吹能“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应是夸张了,然而我想庄子应该有剑术上是有独到之处的,因为他有很精辟的见解:“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个很有意思,这点表明了先秦的所有大思想家们,其实都不象后世所谓的读书人的形象,一介书生,孱弱无力,他们个个是心有猛虎,勇武过人,即是思想家,也是武士。
   说到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武士精神,墨家这一学派在尚武精神上表现得是最为明显的。墨子学派的任武精神是得到公认的,比如说《新语》记:“墨子之门多勇士。”又如《淮南子》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本人是个思想家,也是个武士,也是个军事家,他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在《墨子》一书中保留了十一篇,墨子的军事思想对后来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墨子学派作为学术上之一大流派,在汉代初期便销声匿迹,然而正如梁启超所说:“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墨子的哪些思想深入国民之心呢?梁启超指出两点:其一是墨子的牺牲主义,如《墨经》所说:“任,士损己而益有为也。”也就是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中华民族乃是最富有牺牲精神之民族,古而有之侠客精神要从文化根源论,墨子思想则是最重要之一个来源;其二是墨子“非攻尊守”的军事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开边黩武的观念是十分反对的,而对守土捍难则是最为尊崇,我国国情下的武装力量体制和主导思想与墨子的思想就是非常的相似,这点也可以看出墨家学派对中国精神,特别是民间精神影响之巨大。另外墨子对中国民间的侠义思想影响极大,由于墨学主要代表民间下层人民的思想,因而这种精神传播,更多的时候,其影响是潜移默化,因而在文献上比较难考,然而大家仔细思量中国侠义思想中所重的“义”,比较孟子所谓的“义”与墨子所谓的“义”,当知墨子所谓的“义”是比较接近民间侠义思想的。晚清以任侠闻名的思想家谭嗣同,就是一例,在少年时便“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勇于牺牲,正是墨子的隔世门生。
    墨子早年习儒,而孔子早年问教于老子,这种学术上的渊源关系,使得在某些重要见解上,儒、道、墨三家有共通之处,这个现象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说,儒道墨三家都非常推崇勇武的精神,但都不宣扬武力: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不肯以力闻;老子对武力是“不得已而用之”;墨子则有“非攻”的思想。再如三家都认为勇武精神是由内心信念所衍生的次一级精神:孔子说“仁者必有勇”;老子说“慈故能勇”;墨子说“勇,志之所以敢也”。勇并非不受到限制,它受限于人的信念,就是孔子的“仁”,老子的“慈”,墨子的“志”,如果只是对暴力的尊崇,其实已经完全违背了真正意义上的勇!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武士应该心中无刀,手中亦无刀.潜在犹如一把待出鞘之利刃,敛锋芒避锐气,却时时以侠义为本,随时勇于舍生取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1: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有参与论坛的文史类讨论和写作了 打一针鸡血 找个好话题,欢迎一起讨论中国先秦百家文化,或剖析日本的武士道.说道舍生取义和日本武士道的联系,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黑泽明的<七武士>,统计一下.

[ 本帖最后由 sswaffen 于 2008-1-21 21: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2: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竹枪秀和在雨水泥泞里的作战至今记忆犹新。

又,至于传统的勇武精神,前秦时代的那些到了西汉末几乎就不剩什么了,大动乱年代磨灭了很多处事原则。即便是先秦诸子之间,除了兵家外,儒家伐墨,老庄反儒,也各有不同。在庄子看来,个人勇武的剑客和斗鸡没什么区别,儒家也更讲究礼,其次才是兵。我以为,乱流还是很多的~

其实就是一直在一个圈子里打转:以兵为本,民该如何?

先秦农战,男人都是兵勇加农夫,必须用法家才可驾驭此种体制。可后来的事情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08: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自宋以来,国家彻底转入文官至上时代,同级别的文官比武官具有更大的权力,许多武事也由文官掌控,是所谓文人治武。
这种有利于统治者把控军权的政策经过近千年的延续,使得军人(武人)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年轻子弟只有十年寒窗,考出功名才能飞黄腾达的思潮占据了主流。
至最后,发展至“文官爱财,武官惜命”的地步,勇武精神还能存之多少?!

[ 本帖最后由 ViveI'empereur 于 2008-1-22 10: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09: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武士>中的农民和武士阶层截然分开,所以“武士”作为职业军人也就更加纯粹(那个菊千代除外),这可能是日本尚武精神得以留存的阶级原因。

中国的尚武精神,全民性的尚武精神至楚汉相争已告结束——国民军让位奴隶和囚徒的军队,奴隶和囚徒的军队又输给了军阀部队。

自西汉以来,当兵的逐渐变成“恶少年”,罪犯和蛮族的代名词。以至于把流放称为“充军”,可见军人地位的低下并非完全归因于儒家或者其他什么宗派。大一统的王朝倾向于对外安定和对内镇压,职业军人的地位本就失去了重要性,因此朝廷只需维持一支人数庞大的军队随时应付各地的内乱即能保证统治的稳固,而雇用流氓,招安土匪,充发罪人当兵则成本很低。另一方面,社会的安定促进了文明,由此滋长了享乐情绪和文弱气,统治者出于专制的考虑,主要培养文人作为代理人,进一步弱化了尚武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09: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武士确实是部好片子,只可惜结局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武士们最终是要被人们抛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09: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的帖子

没法不抛弃——武士也就是打打仗在行,农民却要不停干活劳动才能糊口,武士在生产方面能帮忙吗?要是平八活着也许还能放下架子劈劈柴,堪兵卫行吗?

武士要是能搞点发明创造,比如联合收割机什么的,农民也不会抛弃他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1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七武士时,领头的要召纳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士,结果那人傲然道:“在下的愿望还比那高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11: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宋朝是尚武精神彻底弱化的转折点,但是在宋朝以前,全民尚武精神早已衰落。

看全民尚武精神,主要看国民军是不是有战斗力和荣誉感。秦以后国民军还有吗?章邯的军队是囚徒和奴隶,刘邦和项羽的军队是私人武装。

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军队也是恶少年居多,良家子也有,但东汉朝廷的军队更加不行了,东汉晚期似乎只有羌族的军队才有点战斗力,汉兵只能镇压内乱。三国的军队是诸侯的私兵,还有点战斗力,这说明全民尚武精神已经不存在了,只有特定招募的对象才有点战斗力。

唐朝到了中期全民尚武精神也早已不行了,安禄山的军队大多是蛮族,朝廷守卫潼关的是临时招募的市井无赖,基本无战斗力可言。而且各地勤王的军队将领也有很多是蛮族,比如李光弼,仆固怀恩等。

中国人尚武精神的弱化,和国民军的消失,军人荣誉感的消失,军队和匪徒的合流,军队和军阀的合流,文人高于军人是相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12: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希望恢复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不管身体条件是否适合从军,至少也应在军队服役一段时间从事文职工作也好,反正锻炼锻炼。

中国尚武精神的复兴很有必要,至少在目前环境下,战国时代列国竞争的局面又恢复了,没有爱国心,没有尚武精神,如何能够生存?

我虽然不适合当兵,但在军训中表现良好,精神面貌也好。我也十分看不惯一些人连正步都踢不好,站没站相,而且无组织无纪律,不过在军训时大家暂时都很有秩序。虽然这些都是小节,但也可以看出尚武精神的发扬可以扭转目前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散漫的,无秩序的,懦弱的,冷漠自私的混乱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12:38 , Processed in 0.0205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