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羽毛

[讨论] 拿破仑的失败是必然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9 20: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得非要失败,只要不维持两线战争(西班牙与欧洲诛国)很有可能打到皇帝去世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9 20: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忘了说了,英国也是皇帝的大敌,如果长期用《大陆封锁令》和英国耗下去,应该能拖跨英国。但皇帝的野心和自负导致了他自己的不理智以及可怕的思想守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0 0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封锁政策也比较难以拖垮英国,毕竟除开贸易,金融信贷业也被英国人掌握着,但是坚持下去是绝对可以让英国屈服退让,在大陆体系比较稳定的1807---1808年,实际上辉格党就已经比较担心了,开始向托利党不断施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0 19: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的对外战争有时是为了商业利益。至于拿破仑时代,要知道,在这之前,法国已经帮助北美殖民地脱离了英国统治。英国必须依赖与欧洲的通商才能发展,否则迟早也会在殖民地的争夺战中败下阵来。试问他明明可以从德国人手中交易到铁矿,为什么要不远万里从澳大利亚运来呢?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法国虽然持续作战,但如果放弃武力选择和平就会反过来被英国人封锁,这时的法国可以像英国那样依靠殖民地或者金融信贷吗?

拿破仑在西班牙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欠妥,他无礼羞辱波旁王室,残酷镇压市民暴动,还一相情愿地要求西班牙停止出口羊毛到英国。但羊毛是西班牙的主导产业,对于大多数的商人和工人来说,通过出口羊毛从英国购进大量廉价的消费商品是他们唯一的生财之道。完全断绝同英国的经济往来,就意味着彻底破产。拿破仑的入侵显然粗暴地损害了西班牙国内几乎所有阶级赖以安身立命的经济利益,因此这场反对法国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能够威慑一时,给战无不胜的拿破仑以重创,也就毫不奇怪了。西班牙的失利是致命的,他间接促成了法俄战争,可以说这是拿破仑帝国大厦崩塌的第一步。用他自己的话说:“正是这个西班牙脓疮把我给毁了!”

我还是要重申一下,反法同盟的核心是英国,拿破仑率领军队上午出发,下午就能在维也纳喝茶,晚上他就可以在柏林的王宫里过夜,但他甚至不能在英国人面前抢走他们一条鱼。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最终打败英国,没有了英国的支持,真正意义上的威胁就解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0 19: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皇帝近卫军 于 2006-3-19 20:01 发表
不见得非要失败,只要不维持两线战争(西班牙与欧洲诛国)很有可能打到皇帝去世欧!!!

拿破仑在西班牙有20万精锐部队,集中了多名著名元帅,但这是一场错误和没有希望的战争。西班牙的元帅们自视甚高,瞧不起国王约瑟夫和参谋长儒尔当,他们各自为政,对马德里的命令和指挥一概不理,加上之间个人的恩恩怨怨影响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支援。

这场持续六年之久,最终以西班牙的胜利而告终的战争,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是“一场敌人以任何烧杀手段也不能摧毁人民的抵抗精神的战争。”

地形方面补充一点:西班牙不仅地大、而且被山峦分割成许多小块,大大限制了法军各军团之间的互动。要知道,拿破仑的军队善于利用各多军团配合作战取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0 21: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对外战争大多数就是为了商业利益,英国是典型的商业帝国主义。在贸易方面,英国离不开大陆,大陆同样也需要英国,这是取决于英国的经济实力和欧洲长期的贸易模式。皇帝想要用相对薄弱的法国经济为核心打破这一贸易模式,仅靠封锁是很难的,所以大陆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融合才是关键,遗憾的是也许是当时的贸易理论支持不够,皇帝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西班牙出口羊毛这种低级的产品到英国最后还是会转化为英国的羊毛最终产品又反出口到西班牙,在国际收支方面还是西班牙受损。而禁止西班牙出口羊毛问题受损害的主要是生产羊毛的牧场主和其牧农,但是西班牙本土的羊毛最终产品生产者却会得到封锁带来的保护。但是由于西班牙的羊毛产品制造产业规模太小所以无法消化本国过剩的羊毛生产能力。所以个人认为帝国完全可以采取外交手段迫使将禁止西班牙出口的羊毛廉价转出口到帝国或帝国的盟国(比如贝格和威斯特法利亚),因为帝国本土以及部分德意志盟国地区的制造业水平更高,这样既可以缓解西班牙方面的不满,又可以为帝国的羊毛产品制造业带来低廉价格的原料,推动其规模和技术的提高。我想皇帝本人或者其财务顾问戈丹等人也考虑到这一点,可能皇帝是因为怕进口西班牙羊毛而引起法国本土羊毛生产者的不满,其实完全可以采取政府单独购买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关键的正是帝国货币缺乏。

对英国的经济战,皇帝考虑的更多的是封锁,而不是替代。封锁的效果很快可见,而替代是相对长期的过程,也许皇帝在这一点上有点急功近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0 23: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破仑时代的英法竞争中的经济含义:为贸易斗争所掩盖的金融战略
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霸战。在十八世纪的“七年战争”后,英国已经奠定了对法的优势地位,但是,两个欧洲大国的真正决战是拿破仑时代。这场战争有着非同一般的经济价值观的斗争,法国重视实物经济,这一点确可以追溯到法国人魁奈开创的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而英国则坚定地奉行重商主义,重视贸易与金融。拿破仑的战略是封锁英国,使之难以获得足够的实物资源,而迫使其通货膨胀,打击其以金融贸易为根基的重商主义体制,方法就是禁止欧洲大陆的货物输入英国;英国的战略是反封锁法国,禁止海运货物输入法国,迫使法国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欧洲大陆的资源,这便增加了法国在欧洲的政治运行成本。
似乎拿破仑法国与英国的战争成为一场贸易保护战,这仅是一种非常表面的现象。实际上,贸易战在双方并非是非常严格与彻底的,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贸易以及美洲与法国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着。双方的战略中心是英国的海上金融体系与拿破仑的大陆政治体系在资源组织上的竞争。
英国确是陷入了通货膨胀,而法国与欧洲大陆各国,尤其是西班牙的政治关系的激化与恶化也深刻地削弱了拿破仑体制。就结果来看,英国人没有组织起有力的贸易保护体制,并有效地阻止其自身的金融动荡;而法国也没有能够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新的经济体系,法国式的反封建的革命破坏了欧洲固有的政治体系的稳定,加剧了法国拿破仑战争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最终,是欧洲各国抛弃了拿破仑。
完全以经济的视角解读英法的近二百年前的争霸战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确是可以发现两国的竞争中存在着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的经济意识形态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海洋贸易与国际金融获得其在欧洲以致全球经济中的突出地位,甚至可以说,国际贸易与金融活动的现实地位是历史性地渊源于重商主义,并在十九世纪在全球取得的胜利。而重商主义的胜利不再是更早世纪的贸易航道与海权的争夺,实质上其确定了金融活动的国际地位与金融力量在未来大国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荷兰过早而明智地将海上霸权拱手让予英国;西班牙在1588年的古典海战竞争中败于英国后,其贵族体制没有体现出组织广大拉美殖民地经济资源的能力;法国的扩张是非常古典主义的征服形态,这被布罗代尔称为“巨人症”,其放弃海外殖民地甚至可以说是其的一种解脱。唯有英国真正享受到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大国竞争所需的有力的海外资源支持。这难以仅仅用重商主义贸易垄断和市场自由主义等加以解释的,问题的核心是英国的金融长期发展战略。
英国如何组织包括美洲在内的大洲际资源呢?虽然,包括法国、西班牙与荷兰在内的各国都拥有强大海军,并信奉海权的重要性,但是唯有英国采取了不同于西班牙之于拉美,或更早的时期荷兰及后来法国之于印度支那和印度的战略。英国人运用了其金融体系有效地组织了大洲贸易,这就是英国人被过早地被讥讽为食利者的原因,而事实就证明了这种金融贸易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模式增强了英国的国家力量。英国是在美国之前在全球组织起国家力量的唯一海上金融贸易强国,其有效地抑制法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并将战火烧到欧洲大陆,最终打跨了欧洲大陆的强权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09: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iaoduoxi 于 2006-3-20 23:02 发表
拿破仑时代的英法竞争中的经济含义:为贸易斗争所掩盖的金融战略
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霸战。在十八世纪的“七年战争”后,英国已经奠定了对法的优势地位,但是,两个欧洲大国的真正决战是拿破仑时代 ...



diaoduoxi兄分析的很出色

在政治力量介入贸易的条件下,金融有效承接能力就成了双方贸易所得和贸易条件形式的关键点之一。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确实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贸易历史和模式。不过到了拿破仑时代,基本上还是重商主义的天下,在法国也是如此。英国的重商主义已经到了成熟期,而法国的重商主义才开始。正是这种双方都受重商主义的影响,在英法经济战过程中双方都默许了部分英法贸易的存在而不去禁止。法国是农业大国,长期的重农主义思想使得法国在工业商品(因为根据重商主义思想,英法经济战自开始时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出口就被认为应当受到限制)为主导的经济战中无论是在贸易条件和贸易理念上都落后英国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12: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对拿破仑的历史作用作出了独到的见解,现在贴出分享。

四、拿破仑的意义是历史性的,更是世界性的
  
    这里会有同志问:西方同样也经历了自然经济阶段,为什么西方就走了一条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呢?
  
    中国和西方相比,西方经过了一个几百年的大动乱即史书上说的“黑暗时期”,如果要说起来,这也要感谢我们的秦王赢政和汉武帝刘彻先生。在古罗马征战地中海的时候,商鞅变法为秦国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和军力,正是在这样强大的国力军力的支持下,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商鞅变法把井田制推翻,将军功与土地分配挂勾,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军立功的热情。他给小农分了土地,得到土地的农民子弟又参军保卫自己的土地,所以秦国的战斗力特别强。汉朝中期,中国北方匈奴南下。汉武帝集中了全国的力量把他们赶走了。
  
    游牧人在不可能向寒冷的西伯利亚后退的条件下,他们便往西寻找生存空间,这就象多米诺牌一样带动了整个中亚东欧的民族大动迁,由此引发的历史结果是在公元5世纪末罗马帝国被冲垮。此后,欧洲就进入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此时的世界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就在西方被民族迁移冲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们中国却整体上处在一个上升阶段。不仅如此,中国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和农民大起义而不倒,这又得益于西方的百年大混乱。欧洲此间宗教冲突、民族屠杀,各国间的王位争夺战争,他们顾不上我们。所以我们还经得起内部折腾,倒下去还能起来。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成功后,事情就不一样了。到清朝末期,西方人过来了,如狼似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在20世纪初可能就被西方人肢解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资本出现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现象。资本使社会剩余产品有了新的投资场所。整个社会不以权力为中心,而是以资本为中心。一切都在追求资本,什么有利润就生产什么,一切都随利润兴起或衰落。
  
    资本一旦出现,世界就分成了两部分:价值与使用价值、资本与劳动、生产与消费、中心与外围。一方发展的前提是另一方的不发展。这样,本来是统一的东西在这里成了对立的,比如生产力一方必然要压低消费一方来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可使利润最大化。但是本国消费压低到极点了,就会造成社会动乱。马克思1853年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曾表达过这个规律性的现象。他说:“欧洲从十八世纪初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有商业危机和财政危机。1789年的革命是这样,1848年的革命也是这样。”5在19世纪40年代,引起整个欧洲动乱的就是这个原因。资本中心国家要把国内保护好,就得将市场危机转嫁出去。
  
    危机转嫁的早期对象就是欧洲大陆,受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就是法国。法国及整个欧洲大陆是英国转嫁危机的最早的“南方世界”。如果说英国是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的起点的话,那么法国就是多极化的起点。
  
    1786年的时候,法国跟英国做了一个交换,当时签了一个“伊甸条约”6.但到1789年法国就进入国家动乱。当时那里的情况跟我们今天进入WTO 的情况一样。高势能的资本冲击使法国也出现国家风险,整个政权发生动摇。大部分农民失业。当时法国人不理解,曾经非常辉煌的法国怎么就被英国赶上了呢。开始法国人看不起英国人,1066年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还从法国出发下海征服英国并自立为英王。现在英国人怎么就一下子发起来了。法国人捉摸不清,就去研究它。开始法国人简单地认为,人家有钱。法国人想,我拿我的农产品跟你工业产品交换,有了钱以后我再买你的东西,买得多了我不就与你一样“富裕”了嘛。
  
    其实不是这样。关键在于英国产品成本低,原材料产品的附加值高,法国正好相反,所以一交换,法国农业产品不堪重负,农民迅速解体。
  
    法国农民解体后蜂涌进城,这和今天中国的情况大体相似。进城以后,找不到工作,又没钱,就闹革命。这样便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实质是脱离土地的流民革命。拿破仑连同《拿破仑法典》正是从农民和土地问题入手来解决法国社会矛盾的。
  
    到19世纪50年代,在拿破仑三世的时候,法国还为就业问题所困扰。当时组成劳动工厂,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但失业的人数太多,已超出国家承受的极限。找不到工作,人就会有怨言,说政府腐败,要换政权,要搞革命。于是社会就开始动乱。有意思的是,国家不幸诗人幸。
  
    凡是社会动乱的时候,理论思潮就特别发达。这叫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平衡发展规律。
  
    7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正在向近代化转型,此间欧洲出现一大批文学艺术巨匠。俄国农民大苦难时期,出现了托尔斯泰。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出现了至今仍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权宣言》。当时人们都觉得,只要解放了人,整个问题就解决了。社会舆论全部参加这场运动,开始是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到最后就是雅各宾派。雅各宾派反腐败很厉害,是用断头台的方式来“反腐倡廉”的。人们痛恨商人和高利贷者。于是罗伯斯庇尔把大商人丹东杀了。法国当时是喊人权喊得最厉害的时候,而同时也是杀人最多的时候,断头台就是法国大革命时的产物。这是悖论。法国大革命时的人是最热爱自由的,但最残酷的事情就在那时发生。狄更斯《双城记》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况。当时人的所有怨恨一古脑全推到“腐败”
  
    和“奸商”身上,其实这里有情绪化的成份。当时法国的问题是生产和劳动发生结构性矛盾了,是外国资本进来之后,对整个国家经济及其经济基础的冲击的后果。农业产品没有竞争力,这对小农业为主而工业又不发达的国家而言,就是一场就业灾难。没工作,人少了可以,人多了就会闹事。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与法国当时的情况很相似。以史为鉴,可知得失。进入WTO 后,中国的农业受到的冲击将是不可想像的。外国粮食进口,中国农民种的粮食、水果、蔬菜之类,若无国家特别扶持,仅成本一项就没有办法与西方竞争。中国八九亿农民,种地不挣钱,进城又没工作,大量劳动力一旦失去就业机会,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当时只有拿破仑意识到问题的要害。他说:“在世界当前的情况下,任何国家要想采用自由贸易原则,必将一败涂地。”8拿破仑采取的方法是从外围打击英国,推动资本多极化。
  
    这是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南方地位的法国和处于北方地位的英国第一次发生的“南北冲突”。
  
    拿破仑知道对资本中心的冲击应该是从它的外围开始,英国是靠外围国家来供养。拿破仑直接出兵埃及。他知道卡住了埃及就中断了英国和它的殖民地的联系,没有印度就没有英国。
  
    拿破仑被授权组成一个远征军,直接到中东地区,但他在地中海上被英国纳尔逊率领的海军打败了。
  
    海上的失败只有以大陆的胜利来弥补。1806年拿破仑颁布“米兰敕令”,封锁欧洲大陆,不准大陆国家与英国进行贸易交换。同时他推动法国的民族资本在欧洲全力扩张。《拿破仑法典》给整个欧洲的农奴予以土地,使之成为自由农民,为欧洲,特别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力资源。《拿破仑法典》解决了法国破产农民带来的就业问题,这跟中国战国时的商鞅政策一样:小农的战斗力是与土地结合在一起的,谁给农民土地谁就有兵源。农业破产使拿破仑有了丰富的兵源,而拿破仑给破产农民以土地,又得到农民的忠诚。农民参军消耗一部分社会“闲杂人员”,资本家在欧洲扩张,增加了国内就业。这两方面解决了法国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拿破仑的欧洲政策与后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很相似:军队先行,商人紧跟。企业加产品强力扩展市场。拿破仑用暴力强行建立以本民族资本为中心的国际市场。虽然拿破仑失败了,但是法国生产力没有垮下去。拿破仑战争后,法国挤入以英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中心。这是所谓“北方国家”的原始成员。后来德国,美国,都是沿这条路线挤入国际资本中心,成为国际资本俱乐部的成员。
  
    美国的发展道路对我们中国也有可借鉴的地方。美国最早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将北美洲当作英国资本发展的“外围”地区,是英国的“奶牛”。在英国人眼中,北美只能生存但不能发展。
  
    当时的北美之于英国形势,有点像今日中国之于美国的形势,英国绝对不想在它的西侧有一个强国出现。但是北美人民不愿作英国的“奶牛”,于是他们拿起武器反抗英国的压迫,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1811-1814年,美国又跟英国打仗,英国败了,美国这才彻底独立。
  
    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想肢解美国,它支持南方独立。当时英国统治世界的方式,首先不是人权,也不是所谓民主价值观,而是将有可能成为重要对手的国家肢解。明治时期日本军人和政治家也意识到这一点。日本强大后,先占领朝鲜,再打败中国和俄国,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已将整个中国东部地区肢解为以日本为中心的若干个“卫星国”。富裕和军事强大的国家的地理版图越小,其外围缓冲区的需求就越大,这是国际政治的铁则。英国人和日本人都明白,由于没有得以迂回的纵深地带,像它们那样版图小而国力强的国家,如没有相应的外围地区,就难以确保自己的边界安全。美国人对林肯那么敬仰,这不仅仅是由于他解放了奴隶,而是由于他为美国争回了大国必须拥有的起码的地理版图。这对美国未来的强大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美国的南北统一,可以想像今天的美洲将是什么样子。所以肢解或变相肢解对手国家是西方政客常用的手段。这是一个理论视角,由此观之,毛泽东统一中国大陆及将来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等岛屿的努力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由此引出一个小故事,1803年杰斐逊总统以1500万美元从拿破仑手里“购得”路易斯安那,这片从密西西比河直达洛矶山的广大平原,相当于当时美国版图的一倍。人们不理解拿破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说拿破仑当时如何困难,如何需要钱,但是最关键的是拿破仑要在英国的西翼,为英国制造一个强大的对手,以减轻英国对法国的战略压力。这是一着既睿智又深远的布局。所以今天的美国真要感谢的不光是林肯,还应当有拿破仑。后来事实证明,美国的崛起对英国的未来是灾难性的事件。英国西东两边受制于美国与法国,这既分散了英国的力量,也减轻了法国的压力。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迅速崛起,并在20世纪成为资本全球化的主角。
  
    如果我们从这个视角反视今日欧洲大陆人的国际观,就会认识到,今日欧洲大陆人也是用当时对待英国和美国的态度对待今日的美国和中国:利用中国制衡美国以减轻欧洲的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英国开辟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运动而言,拿破仑开辟了政治多极化的历史运动。因此说,拿破仑的意义不仅是历史性的,它更是世界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十分独到,也很有理。不过今天中国的在被别人制衡的同时是否也在对某些国家执行相同的策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4-20 06:44 , Processed in 0.0259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