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26667|回复: 71

[书籍] 勒诺特尔的<法国历史逸闻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8 02: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小书,确切的说是两本,第一本写波旁王朝治下,第二本写革命帝国和复辟时期的事,我一直觉得我之所以喜欢波旁王朝是因为我是先看到第一册以后很久才看第二册的缘故,在网上看到了全本的电子版推荐阅读
我觉得这种奇闻逸事的内容还是比较适合沙龙的气氛的,希望大家能发表感想积极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本书作者G·勒诺特尔撰写的《法国历史轶闻》一书的第一卷,主要描写从亨利四世(十七世纪)起到路易十六(十八世纪)时为止这一百年来法国历史上的一些趣闻逸事,其中有宫廷生活、皇室内幕和名人逸事,还记叙了一些著名历史事件和当时的社会习俗风尚。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轶事反映了法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统治阶级的勾心斗角、骄奢淫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法国人民的革命传统。

译者的话
  
  本书作者G·勒诺特尔(1857—1935年)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历史著述很多,约有三十余部,《法国历史轶闻》是其中之一。G·勒诺特尔享年七十八岁,曾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为《时代》杂志的历史轶事专栏撰写法国历史上的趣闻轶事,前后共发表了八百篇。本书是由八百篇里精选出来的文章编纂而成。选用的文章分别编入三卷中。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宫廷生活、皇室内幕,又有名人逸事;既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又有当时社会习俗风尚,可以说是法国三百年历史的万花筒。


  G·勒诺特尔原名泰奥多尔·戈斯兰(ThéodoreGoss-lin),曾祖母是路易十四时期皇家园艺师勒诺特尔的侄女,他便取曾祖母的姓和自己姓中的第一个字母G组成了现在的笔名。G·勒诺特尔原籍洛林,1870年普鲁士吞并洛林后,举家迁居巴黎。十九岁时进财政部当了一名临时雇员,他写的报告,文笔别具一格,但未得到上司的赏识。在此期间,他遍游巴黎名胜,凭吊历史遗迹,搜集珍贵史料,为后来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本书虽为稗官野史,但并非杜撰,各种故事都有所依据。G·勒诺特尔为写本书搜集和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回忆录、公证人信件、地形图以及有关的历史档案等。此外,还亲自到实地察访,挖掘出许多史书上从未见过的材料。因此本书内容新颖、充实、生动、有趣。G·勒诺特尔的这种创作态度很为西方史学界称道,并为一些西方史学家所效法。


  G·勒诺特尔文笔简练,善于从家庭生活、个人琐事的角度展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发人深思。本书通过趣闻轶事反映了法国封建统治阶级勾心斗角、骄奢淫逸,法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以及法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当然,由于作者的阶级局限和所处的历史环境,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评价上不免有偏颇之处。我们将这本书翻译出来,目的是想使读者增加一些知识,并给从事史学工作的同志们提供点参考材料。为使本书内容更为紧凑,我们有所删减。因我们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们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卷
1、亨利四世的日常生活
  参观卢佛宫博物馆的人登上苏利楼的楼梯,穿过拉卡兹厅和亨利二世厅后,就进入一个名叫“七壁炉”的大厅。过去,这个大厅曾从中间隔开分成两个房间,这两间屋子再加上隔壁的一间办公室构成了亨利四世的寝宫。那边,在面向塞纳河的那一座建筑物里,是玛丽·德梅蒂西斯王后的寝宫。


  亨利四世不喜欢讲排场,所以他对这么狭小的一个住所很满足。他喜欢随心所欲,不拘礼节。艰苦的戎马生涯使他对舒适的生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何况十六世纪时,“舒适”这个词还没有造出来哩。


  多亏回忆录作者和历史学家的记叙,才使我们得以了解亨利四世在卢佛宫内是怎样生活的,那可是与六十年后凡尔赛宫内的豪华场面迥然不同!


  举个例子吧:有一年元旦,苏利[1]和几个大臣走进国王夫妇的卧室,国王正在和他的妻子同床共寐,帐幔低垂。国王听到响声醒了,撩起帐幔向他的亲信大臣们祝贺新年,然后指了指背朝着他们躺着的似乎睡得很熟的王后说:“她没有睡着,正在生气哩。她整夜和我吵闹……”国王下了床,光着腿,穿着衬衣,带着大臣走进隔壁办公室。人办公室里他还继续低声抱怨妻子的脾气不好,唠叨他不得不忍受那没完没了的吵闹。国王的早餐只是一碗汤,但这碗汤要由两个寝宫侍从在两名弓箭手,一名司肉官、一名餐具总管和一名王室面包房总管护送下,庄严地从御膳房端上来。这样的仪式是亨利三世时就制定的,尽管亨利四世勉强遵循它,但私下认为,为了一碗简单的汤,大可不必这么兴师动众!非要举行仪式时,他只好遵从祖制,不举行仪式时,他就求享有最大的自由。亨利四世晨浴用的海绵是花六里佛尔[2]一块买的,梳灰头发的梳子是象牙的,但他梳洗起来却匆匆了事。他身边的人就讲过,亨利四世有这些讲究的物品马马虎虎地梳洗。这样一来,必然产生了一些不言而喻的不良后果,为了消除这些后果,国王全身洒满了王后用的香料——香堇菜、龙涎香和麝香。经常洗澡的王后有一个齐全的化妆品配制室,配制室由一些香精提炼工和著名的术士管理着。


  看看国王的衣着打扮吧,他的衣服非常华丽,从领子起直到齐膝短裤都绣着花,缀满了宝石。不过他从不愿意穿这种衣服,习惯穿日晒雨淋褪了色的旧外套和又脏又破的紧身短上衣。他穿着这种衣服走进众朝臣候见他的大厅。大家向他屈膝行礼致敬,礼仪为时不长,他很快使大家活跃起来。亨利四世具有加斯科尼人的热情,会使十分谨小慎微的人心情松弛,使最拘泥于礼节的人变得无拘无束。他对每个人都直呼其名,叫“某某”。他态度和蔼,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彬彬有礼,脾气非常温和。他要求大家有说有笑,他自己的言谈举止也风趣亲切。他经常这样同大家打招呼:“喂!朋友们,大家好呀!”他害怕安静寂寞的生活,需要活泼喧闹的气氛,因为亨利内心深处是忧郁的,这是大家意料不到的一面。他可能预感到自己要横死,竭力想战胜自己的忧伤情绪。有人不是无意中看到他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又吹口哨又跳舞借以消愁解闷吗?他不怕疲劳地工作和活动的秘密很可能也在于此。办公时,他不在卢佛尔宫第一层的内阁会议厅召见大臣,如果天气好,他就带领众大臣走进杜伊勒利花园,一边散步,一边讨论问题,他边听边问并且当即做出决定。他走得很快,但轻松自如,不像陪臣们那样气喘吁吁;如果天气不好,不宜在林荫路中散步,就到连接卢佛尔宫和杜伊勒利花园的长廊里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朝政,亨利四世总是大步流星地从长廊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然而,国王就餐时应当庄重。按照硬性规定,君主应独自一人进膳。亨利四世这个贝亚恩人同所有波旁家族的人一样,天生胃口好,不过,吃饭时没有几个陪客一起愉快地聊天,怎么能吃得畅快呢?所以亨利四世几乎天天违反礼仪,甚至有时邀请不熟悉的人一起进膳。有个卢昂人克洛德·格鲁拉尔可以作证,他为巴黎最高法院的事务来到巴黎,意外荣幸地成御座的座上客。神甫念过餐前祝福经,国王宣布:“传膳!”御膳总管立刻示意,一队人马上端着饭菜从御膳房走出来,弓箭手和持戟武士从旁护送,在场的侍从们毕恭毕敬地向捧着美馔佳肴的队伍敬礼。法国宫廷惯例就是如此这般,它一直沿续到1830年7月。


  国王使用的餐具非常精致:华美的威尼斯锦台布和餐巾、银质餐具、水晶酒杯。吃的菜肴穷奢极侈:四盘第一道菜、四碗汤、各种煮熟肉和各种烤肉。做这些菜用的料有:一片嫩牛肉、一块羊脊肉、一只阉鸡、一片小牛肉、三只童子鸡、一只羊肘、两只野味、一片小牛腰肉、三只野鸽。此外,星期日和星期四除了上述菜外,还多加一块鸡肉馅饼。亨利四世不吃蔬菜,受吃糕点,他怕消化不良,就大量吃水果。遇到各地贡奉来的一些美味可口的食品,如曼图亚[3]的意大利式大香肠、兰斯果酱和普罗旺斯石榴等,国王便狼吞虎咽大餐一番,并且吃得满桌狼藉。有一天,他的小男孩(未来的路易十三)在台布上掉了许多面包屑,受到大人责备,孩子辩解说:“这是学我爸爸的样子啊!”


  吃过这顿糜费惊人的饭,亨利四世便开始接见他的亲信和所有在场人员。这时候,同他谈话的人就会闻到一股扑鼻的浓烈大蒜味,从而知道国王非常爱吃用大蒜作调料的菜肴……然而,有一种仪式要严格执行,即凡是觐见国王的人都必须亲吻国王的靴子。亨利四世闲暇时不是到杜伊勒利花园散步,就是进城巡游。他害怕独自一人吃饭,王后又总是情绪不佳,呆在寝宫里生气,所以他常常主动到王宫外的苏利、扎迈和吉斯公爵夫人等人的家里吃晚饭,他亲自拟定陪客名单。溜到这些人家里吃饭使他感到很愉快,他常常到天黑时才由六个擎着火把的侍从护送回卢佛尔宫。他不喜欢熬夜,习惯在九、十点钟之间就寝。他也常和大家一起赌博,赌得还很激烈。巴松皮埃尔说,1608年他赌牌赢了五十万法郎(等于现在币值约两千万法郎),他认为如果他的倒霉对手是国王,就有好戏看啦。因为国王不服输,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发怒、咆哮、暴跳如雷,吓人之极。有时王宫里也举行音乐会,把小提琴手召集来,不过次数不多。亨利四世以自己的乐队为骄傲,但也毫不隐讳,在诸般乐器中,他最喜欢民间的芦笛和风笛。到睡觉的时候,盛大的仪式和隆重的场面都没有了,只剩下脱衣上床而已。


  当你穿过卢佛尔宫的方形庭院,会怀着敬仰的心情在西南看到这座宏伟宫殿的苏利楼和阿尔楼之间的拐角部分,这里外表上原封不动地保持了亨利四世时期的样子,但在房子里面,除去几堵厚厚的宫墙和两个楼梯之外,那个贝亚恩人时期的其他遗迹已荡然无存。路易十四是罪魁祸首,他一点也不尊重他祖先居住过的地方,自路易十四开始,卢佛尔宫横遭破坏。到查理十世时,先祖寝宫中残留下来的设备消失殆尽,真令人痛惜!卢佛尔宫这么狭小的建筑物里怎么能容纳得下人数众多,头绪繁杂的整个宫廷的所有机构,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但不难想象的是,生活在一群群朝臣、侍从、仆役、侍卫、士兵、拜访者和过往人等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王宫里,该有多么不方便啊!目前卢佛尔宫内珍藏油画和古陶瓷的地方比十七世纪法国国王住的地方还要好,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认为用巍峨壮丽的艺术品陈列馆代替了那些杂乱的小房间是件憾事。因为那些小房间比任何知道渊博的人都能更生动地给我们描述出昔日宫廷的生活。在这贝亚恩人爽朗的笑声和热诚的话语声回荡过的阴暗王宫里,现在只留下了他的一间令人置疑的卧室(这间卧室是在亨利四世时期没有修建的一栋楼上复制的),和一道光滑的大理石楼梯。1610年5月14日[4],在一片哭泣、呜咽、绝望和恐怖的嘶叫声中,人们就是沿着这道楼梯走上去,把亨利四世鲜血淋漓的尸体安放到他的床上,当天早上他从这张床上起来的时候还生气勃勃的哩。


  ——————————————————————————————


  [1] 苏利:亨利四世的财政大臣。——译者


  [2] 里佛尔:法国古代钱币。——译者


  [3] 曼图亚:意大利城市。——译者


  [4] 亨利四世在这一天被刺身死。——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2、凡尔赛宫的来历
努瓦西勒鲁瓦村紧靠着马尔利森林,它居高临下,可以俯视整个圣西尔平原。在努瓦西勒鲁瓦村的一条小巷的尽头,可以看到一座古老的大门。虽然大门已破旧残缺,但是依然保持着骄傲的姿态。如今,半圆形的拱门里,两扇结实的门扉紧闭着,大门上端的三角门楣上长满地衣和苔藓,尽管历经几百年沧桑,拱门顶砖石上的装饰物的颜色仍鲜艳耀眼。大多数过往的人都认为这是马尔利森林的大门,当地人却叫它“旧宫门”。


  这座旧宫门确实是十六世纪由阿尔贝·德·贡迪(即德·雷斯元帅)修建的一座宏伟宫殿——努瓦西宫的唯一遗迹。由于当时凡尔赛宫尚未修建,努瓦西宫就成了全国最雄伟的宫殿了。站在努瓦西勒鲁瓦村的空地上向左眺望,可隐约望见森林中矗立着一座风车,大家称它为“石磨房”,后来路易十四的宏伟宫殿[1]就是在这个地方建造发展起来的。德·雷斯元帅死后,努瓦西宫传给了他的儿子们,不过他的儿子们从来没有在里面住过,而是他们的姐姐玛格丽特·德·梅涅莱在亨利四世时期一直住在那里。她好像置身于茫茫大海之中,因为宫殿规模巨大,附属建筑物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令人惊奇费解的是,目前遗留下来的除去一座从前院进入里院的大门之外,整个宏大的建筑荡然无存,连一块石头、一截路堤或是一段埋在土中的地基都见不到了。有些地方虽然没有什么东西好看,但能引起人们思绪万千,抒发怀古之幽情,努瓦西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努瓦西宫的大门目睹过一些历史名人在它下面进进出出;孔蒂家族[2]的人,孔德家族[3]的人和所有“福隆德”[4]分子。美丽的德隆凯维尔侯爵夫人曾到这里密谋策划,同时她的一大群情人也跟踪而至,其中有一位德·拉罗什福科尔侯爵,他写了一本《道德经》,当时有人预言他会成为地道的道学家,可是他最受德隆凯维尔夫人的钟受,成了“幸运儿”,真使人惊叹。亨利四世也曾迈着十分轻快的步子走过这座大门,在大门那里还非常高兴地看到遵他的旨意到努瓦西小住的儿子。王太子(他就是后来郁郁寡欢的路易十三)住在努瓦西宫成了这座宫殿丰富多采的许多传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篇章。幸亏年轻的王子的医生埃罗阿尔作了记载,使我们对这件事能有个详尽的了解。1607年8月,当时王室住在圣日耳曼。据传那里有一个老妪刚刚患瘟疫死了。慈爱的父王亨利四世害怕他的儿子受传染,便旨令他所有的孩子火速动身前往努瓦西。要知道,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政府并不富裕,国王也缺乏许多东西。亨利四世写信给苏利说:“因为没有轿式马车、马车和大车运载行李送孩子们走,我请你尽可能设法立即弄到运输工具,使孩子们尽快动身……”于是人们乱七八糟地把路易王太子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包括合法的和私生的,把两类孩子混在一起抚养,从今天我们的观点来看,是一个丑闻)装上了运货的四轮大车。


  那时,王太子才六岁,是个聪明而任性的孩子,他的女教师德·蒙拉夫人态度生硬严厉,使王太子望而生畏,毫不感到亲切。到了8月17日预定动身的那一天,王太子早上起来就很兴奋,安静不下来,他对动身的准备工作很感兴趣,甚至亲自参加捆行李。下午五时启程,一路上王太子唱个不停。旅途不长,六时半就到了努瓦西。刚到目的地,王太子什么都想看,上上下下跑遍了整个宫殿。九时,人们侍候他就寝。第二天天刚破晓,他就跑进花园,在花园里的许多新奇东西中,他最惊叹的是一个用贝壳造的洞穴……于是王太子天天玩耍。有人给了他一只捕鸟的伯劳[5]他高兴地跳起来,马上要了一只驯伯劳的人戴的手套,登上高处的大厅,放出伯劳去捉麻雀。他想到原野上去捉鸟,就让人带他到远处的石磨房去。在那里,当他看见伯劳向小山鹑扑去时,感到是生平最大的愉快。可能正是出于对童年这段往事的回忆,使路易十三后来产生了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狩猎小行宫的念头,到了他的继承者路易十四时期,狩猎小行宫就扩展成宏伟的凡尔赛宫了。


  9月5日,亨利四世到努瓦西看望他的儿子,王太子在前院大门(现在已经如此残破了)迎候他。国王要去维尔普勒狩猎,王太子哭闹着要跟父王一道去,没有得到准许,王太子抽抽噎噎地哭起来,要旁人用鞭子抽打他的一个兄弟出气……那时候,鞭笞是广为提倡的一种教育方法,亨利四世认为这种方法用的还不够经常,他给德·蒙拉夫人写的信中说:“朕命汝,当吾儿冥顽不化之时,以鞭笞责之。寡人深省,当今之世,唯鞭笞最为有效;寡人如皇儿斯年,曾重遭鞭笞……”宫廷女教师是用不着多加叮嘱的,她会两臂轮流交替地抽打。情况严重时,惩戒就在花匠屋前进行。淘气的王太子虽然挨了打,也不引以为戒。他天天在花园里游逛,或到平台上和姑娘们跳舞,给她们哼一些庸俗的小曲。有时他还参加卫兵们在宫中大厅里举行的舞会。他爱好艺术,教他小提琴和曼陀拉[6]的教师还教他绘画,所以未来的国王路易十三用铅笔给努瓦西宫的主人德·梅涅莱夫人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德·梅涅莱夫人戴着别具一格的梅迪西斯式打裥颈圈,颈圈像光轮一般围着脖颈,使她显得更加耸肩缩背。这张1607年11月28日画成的素描夹在埃罗阿尔御医的日记里,现在珍藏在国立图书馆手稿真迹室。素描完成后,过了五天,王太子返回对日耳曼。他从此喜欢上了努瓦西这个地方,当他做了国王以后,还经常来此游玩。


  贡迪家族之后,努瓦西宫为一个暴发户所有达十年之久。以后路易十四买下这块领地,于1683年赐给曼特侬夫人,让她把她一个时期里收养在律尔修道院的破落贵族小姐们搬去住。同年2月里的一天,一列长长的马车队从努瓦西宫漂亮的大门下通过,车上坐着一大群天真无邪的美貌女郎(大约有一百位),她们虽然冻得发僵,仍为来到这个美丽的住所而兴高采烈。姑娘们捧着主保圣人圣康迪德的圣骨盒,把它庄严地安放在小教堂里,然后四散在宫殿中观看里面的各种摆设。这件事发生在她们尊敬的女善人十分秘密地委身于路易十四时期。路易十四风雅地自称是这所慈善机构的监护人。有一天,他未喻知就驾临努瓦西宫。看门的修女诚惶诚恐,一边在平台上跑,一边嚷:“国王!国王!”而国王却耐心地伫候在大门前……古老的大门亲眼目睹太阳王伫立着。在整个巡视过程中,给国王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娘们在小教堂里匆忙集中排成四列纵队,各队分别穿着红色、蓝色、粉红色和黄色的衣裳。所有的少女都很谦恭,她们是那么想看看国王的威容,可是都忍耐着不把头转向国王观望。后来,人们在凡尔赛宫的御寝宫里做装饰用的床上,见到一条绣花被子,这条被子就是这些努瓦西宫的小姐们绣的。


  大家都认为努瓦西是个天堂,但它是个缺水的天堂,所以1686年7月30日,住在努瓦西宫的人成群结队穿过平原迁移到圣西耳,废弃了努瓦西。国王派出了他的瑞士卫士和宫中侍从作护送搬迁的仪仗队,凡尔赛和附近村子里的人全跑出来观看。捧着十字架和圣康迪德圣骨灰盒的教士们走在最前面,后面是修女们,最后是穿着绿色、红色、黄色和蓝色衣裳的寄宿姑娘们,她们按照衣服的颜色排成队走着,她们垂着眼帘,双手合十。在这些要入教的姑娘们的队尾离开后,努瓦西宫的大门就被关闭了,宫殿变得空空荡荡,开始了它的衰落时期。后来,路易十四建议修复这座宫殿,但工程预算需要两万六千里佛尔,路易十四根本筹集不起这么大一笔款项,被迫放弃了修复计划。五十年后,这所被弃置的贡迪家族的豪华宅邸沦为废墟。路易十五下令拆除,用拆下的材料在村庄边缘盖起了一座新宫殿,至今仍完好无缺。努瓦西宫这个地方被圈到凡尔赛宫的大花园内,成了它的一部分。努瓦西宫遗留下来的只有一座大门,大门凑巧位于环绕马尔利森林的围墙中,多亏如此,它才幸存下来。


  ——————————————————————————


  [1] 指凡尔赛宫。——译者


  [2] 孔蒂家族是波旁—孔德家族的小支系。——译者


  [3] 孔德家族是波旁家族的旁系。孔德家族中的大多数成员在法国历史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译者


  [4] “福隆德”(Fronde) 也称“投石党运动”。Fronde原是一种当时流行的投石器,这种武器被巴黎市政府禁止使用,违者入狱。巴黎群众用以射击首相马扎林拥护者的住宅,因此“福隆德”有反政府的意思。参加这一运动的人称作“福隆德”分子。——译者


  [5] 一种食小型鸟兽的鸟。——译者


  [6] 一种古代拨弦乐器。——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3、刺杀亨利四世的匕首
凶手拉伐伊阿克刺杀亨利四世的匕首只有一把,但是世上却出现了三把。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文物膺品流传之多是引人瞩目的:拿破仑用过的为数不多的鼻烟壶后来变得不计其数,伏尔泰的手杖也“生子衍孙”,直到近代还是大笔交易的对象。比较起来,拉伐伊阿克的匕首还远远不够“儿孙满堂”哩。匕首问题虽然只是稗史上的问题,但还是值得考证清楚的。


  首先,可以想见拉伐伊阿克这个可怜的疯子必然表现出犹疑不决:一种固执的行刺念头困扰着他,他下了决心,但产生了顾虑退缩了,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这个念头又冒出来了,但又感到良心受到谴责,他被折磨得精疲力竭,突然,他孤注一掷以求摆脱这种痛苦。这种可怕的弑君病其表现出的症状是大家熟悉的,而且非常相似:袭击路易十五的达米安犹疑不决的神态同把亨利三世破腹开膛的雅克·克雷芒差不多,同用匕首刺杀贝里公爵的德卢韦尔一模一样。所有深入研究过疯人变化莫测心理状态的病理分析家们都认为,罪恶念头一旦在疯子的头脑里萌发出来,它就会像长在孱弱无力的躯体内无法根除的恶性肿瘤一样滋长起来,直到有一天(有时是很遥远的一天),它控制了疯子,完全主宰了疯子的意念为止。拉伐伊阿克就是这样被罪恶的念头折磨了许多年。他是一个身材不高的壮实小伙子,红润的脸庞,棕色的头发。他十八岁那年就开始受到偏头痛和发烧等病痛的折磨,继而产生幻觉:他仿佛听到仙乐萦耳,其中夹杂着他那如同小号般嘹亮的声音。他从家中那孤零零的炉灶内吐出的火舌中,望见了许多希奇古怪的形象,他不禁思忖,这是否就是上帝的“启示”,示意杀死异端的贝亚恩人[1]是他应尽的职责。拉伐伊阿克三十一岁那年,从昂古列姆来到巴黎,茫无目的只是逛逛,第二年冬天返回昂古列姆。当他在巴黎城内逛时,遇到了国王乘坐的马车,他便追赶起来,但被一个卫士拦住了,此外,他当时也没有带着武器。之后,他向一位耶稣会神父求救,神父劝他摈弃邪念好好地生活,还给了他一个苏[2],让他回家。拉伐伊阿克回到昂克列姆,心情较前平静了一些。不料,邪念又苦苦缠住了他。1610年复活节那天,他做完弥撒,又走上了去巴黎的路途。


  拉伐伊阿克在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只用了八天的时间就走完了一百二十法里,从昂古列姆到了首都巴黎。到巴黎后,他住在圣雅克旧郊区的《三新月》客店,但住的时间不长,不久就搬了出来。他到圣奥诺雷街的一家客栈里要求住店,店主不客气地对他说不能接待他,便不再理睬他了。这位忧郁的旅客只身一人在客栈的咖啡厅内,正不知到什么地方去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扔着一把匕首,他抄起来逃之夭夭。这种偶合难道真是上天的旨意吗?他仔细端详这个武器,刀刃很锋利,就是刀子在刀鞘里摇晃,应该换换刀把。是圣雅克旧郊区的一个刀剪匠给他修理好了这把刀。神智恍惚的拉伐伊阿克身揣这把结实的匕首,在卢佛尔宫附近往来徘徊达半个月之久。突然,他驱散了邪念,恢复常态,为避免可怕的念头再度纠缠他,重新踏上回昂古列姆的路。他还把刀尖向墙上撞,弄了一个缺口,然后放在衣兜里,心情愉快地向埃当普走去。一到埃当普,他停了下来……然后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大步返回巴黎,那一天正是5月11日星期二。


  行刺的情景早已被叙述过千百次了,这回仅简要地概述一下。5月14日星期五下午近二时许,亨利四世离开卢佛尔宫到阿尔塞纳尔探望苏利。他乘的是一辆没有玻璃窗,挂着皮门帘的笨重马车,车上陪同国王的有七个人:国王坐在里边座位的左侧,他的旁边坐着德·佩尔农公爵,他的对面座位上坐的是德·利昂库尔和德·米拉博先生;左边长登凳上坐着元帅德·拉福尔斯公爵;右边长凳上坐着德·拉瓦尔丹和德·罗克洛尔两位元帅。当时,德拉费罗内里街还非常狭窄,一辆板车刚巧和一辆两轮载货马车相撞,堵塞了交通。国王的马车只好停下来,车的右轮陷进路边的明沟里,马车正好停在一个铺子门前,铺子的招牌上画着一支箭射穿了一颗戴着王冠的心。拉伐伊阿克从卢佛尔宫一直尾随着国王的马车,此时,借着马车停下来的时机,挨身近前,也许他的目光落到了店铺的招牌上——那不啻是一种提示,于是他一脚蹬着马路边,一脚踏上车轮,扑到国王和德·拉福尔斯当中,向国王猛刺过去。国王嚎叫道:“我被刺啦!”接着他挨了第二刀,倒在血泊之中。陪同国王的人全跳到石子路上,捉住了凶手,凶手也不打算逃跑。马车上只留下了德·拉福尔斯,他扶着国王一动不动的御体。当马车匆匆返回卢佛尔宫后,宫内一片惊慌:年轻的王太子吓得魂不附体;王后哭得泪人儿一般。据说,王后不愿意看凶器,人们就把凶器先拿给苏利看,然后让拉伐伊阿克认证,最后交给德·拉福尔斯保存起来。德·拉福尔斯把这不祥之物带到贝腊克附近他的府邸中,放进一个珠宝匣里锁了起来。


  身体健壮的元帅起了德·拉福尔斯[3]这个名字实在太恰当不过。他经历了一系列独特曲折的奇遇后,终于在八十岁那年告老还乡。过了两年,他第二次结婚,此后新娘亡故,他八十九岁时又举行了第三次婚礼。据传说,他的确是海格拉斯[4]同伴的后裔……他于1652年逝世,享年近百岁。


  那个时候,拉伐伊阿克的匕首还只是一把,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它一直存放在德·拉福尔斯府第中的珠宝匣内,一百三十三年中没有被挪动过。这一点是通过一个在1785年跑遍了拉吉埃纳和勒佩里戈尔的旅行者的日记得知的。但到了1793年,到此地出差的国民公会议员拉卡纳尔听到德·拉福尔斯的宅邸受到偷盗和毁坏,便去拯救了著名的匕首,并把它放在贝日腊克市政府的档案馆里。此后,这把匕首有一个时期的经历不太清楚,不知道它是怎样从市政府转到了该市所在的专区政府手中。不管怎样,到了1808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专区区长把这把匕首还给了科蒙公爵——亨利四世的近臣德·拉福尔斯的孙子,于是匕首又回到德·拉福尔斯家族手里。物归原主时办理过正式法律手续,有文件可作证明。这份古老的文件保存在贝日腊克市政府的档案馆里。


  对这样一种合法演变的情况,似乎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到了1815年,路易十八复位,四面八方纷纷赞美颂扬复辟的君王,新任的贝日腊克市市长,为了表达他的热忱,就把拉伐伊阿克的匕首献给了国王,当然不是德·科蒙公爵的那一把,而是另外一把。这样的孝敬使路易十八很感动,弑君凶器被系上了一块黑纱,陈列在火炮博物馆里,展览了好长时间,这是一把角质刀柄的长刃屠刀。参观者怀着好奇而惊怵的心情凝视着这把粗笨的曾刺死了“人民心目中唯一怀念着的一位国王”的铁器。过了几年,展览橱里那把屠刀消失了,因为德·拉福尔斯家族提出了抗议,宣称德·拉福尔斯家族藏有凶手弑君使用过的真匕首,展览的那把刀是假的。不久以后,在柏林一家古董店的橱窗里出现了第三把拉伐伊阿克的匕首。匕首上悬挂着一张说明,上面写着:“鄙人于1815年在巴黎法院获得此匕首。 上士德姆”但没有什么解释来证实这个说法,因此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庸俗的骗术。


  还是回到亨利加上世忠实近臣德·拉福尔斯公爵的后代藏有的匕首吧。有人在1889年和1900年的展出中看到过它。匕首装在一个类似猎人穿的灯笼短裤样的套子里,匕首两边的刃都很锋利,刀上镀了金,还刻有一个被花环围绕着的“H”[5]和一则拉丁文格言。此外,套子里还装有两把小匕首和一把凿子,凿子上刻着同样的拉丁文格言,和1600年字样。匕首的柄是鹿角做的。如果有人对这把装饰精美的凶器(它可能曾经属于某位富有的贵族)感到惊讶,并觉得难以解释这就是拉伐伊阿克用的那把,因为至少据他本人讲,那把匕首是在一家只有他那们的穷人才光顾的客栈的桌子上拣到的,从而怀疑德·拉福尔斯元帅,这个曾目击5月14日惨剧全过程的亨利四世的朋友保存了四十二年并传给后代的这件纪念品是假的,未免太轻率了。因为德·科蒙公爵曾经常从匣子里把匕首拿出来给客人们看,对它很熟悉,很难想象他会在1808年从专区区长手中接受一件不是他家于1793年丢失的东西。这个逻辑既简单又无法辩驳,所以结论必然是,德·拉福尔斯公爵的后代现在保存的匕首,是他的祖先元帅从弑君者手中夺下的,并于当晚从巴黎回到他的府邸,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的那一把。勿庸置疑,这一把就是刺入国王心脏的真匕首。


  ————————————————————————————


  [1] 指导亨利四世。译者


  [2] 法国古币单位,值五生丁或二十分之一法郎。——译者


  [3] 德·拉福尔斯是法语delaForce的音译,该字的意思为力量或力气。——译者


  [4]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以非凡的力量和勇武的功绩著称。——译者


  [5] “H”为亨利四世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此处代表亨利四世。——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4、残酷的处决
倘若马里亚克先生[1]看过凡尔登要塞在德国人疯狂和徒劳地攻击后岿然不动,倘若他有幸看到那些炸得支离破碎的防御工事、被摧毁的堡垒和坍塌得好像被上百次飓风夷为平地的战壕时,他就会怀着某种自豪的心情肯定这样一点:洛林古城的城堡经受住了长达几个月的暴风雨般的夜以继日的炮火猛烈轰击。1625年,路易·德·马里亚克元帅五十三岁那一年,国王路易十三任命他为凡尔登军政长官,并令他在这座城市郊区的圣瓦尔纳修道院的遗址上建筑城堡。后来沃邦改建了这个城堡,直到1870年,这个城堡的主要部分还依然屹立在那里。凡尔登城堡承受住了决定性的考验,可以肯定地说,古老的城墙很坚固,因此,不应当把工程不合格以及偷工减料的罪名横加在马里亚克身上。


  然而他被控有罪,说他在工程招标和签订分期供应合同中侵吞公款、徇私舞弊;说他贪污征用款项和倒卖工程建筑材料;还说他有许多另外的罪行,其中最胆大妄为的罪行似乎是得罪了黎塞留[2]。众所周知,黎塞留不能容忍别人抵制他实行中央集权的宏图伟略。


  依我们看来,马里亚克确是显得有此糊涂。他爱挥霍,刚愎自用,专门喜欢吹毛求疵,仅就这些毛病,足以遭到训斥,甚至贬谪了,而他还竟敢对可怕的红衣主教桀骜不驯,这样一来就招来杀身大祸,处死前还饱尝了长时间的折磨。


  案件审理了两年,马里亚克作为被告从里昂经梅兹、圣梅努、蓬图瓦兹被辗转押解到律埃。在律埃作出了判决,但是没有把判决书给他看。可怜的马里亚克感到他被判处某种刑罚,不过不清楚判的什么刑。不告诉他的目的是让他“大吃一惊”。1632年5月10日判决后的第二天,他被押上马车从律埃解到巴黎。从冷酷详尽的案情记录可以看到,惨遭不测的元帅忧心忡忡,真叫人可怜!他企图通过沿途的各种细微迹象揣度他的命运。押运他的车子不是王家马车而是巡逻骑士乘坐的马车,这可不是好兆头。囚犯一面踏上车子的踏脚板,一面叹息道:“我的结果不妙啊!”不管怎样,他认为还是念诵一下《上帝怜我》[3]较为稳妥。押送他的有一连轻骑兵和一个卫兵小分队,走到纳伊桥时,一群乞丐迎上押送队伍,这可是倒霉的征兆,这类人竟希冀一个对人世不再有所希求的人慷慨施舍!进入巴黎后,车子颠簸起来,这加剧了马里亚克的疑惑,他说:“啊!石子路,这是去巴士底狱的路呵!”因为他还估计顶多让他在著名的国家监狱里蹲一些时日,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但当他看到车子经过圣奥诺雷门后,他的不安增加了,他说:“如果把我送到巴士底狱,应该走城外的路,我看是把我押到巴黎裁判所的附属监狱,从那里再到沙滩广场。”沙滩广场历来是处决犯人的地方。


  车子从圣奥诺雷街到达费罗纳里街,向右拐进隆巴尔街,直抵圣梅里,再向右拐就到了阿尔西街。这些纵横交错的又狭窄又拥挤的街巷迷惑了元帅的洞察力,他问道:“我们到哪儿啦?为什么转来转去?”有个人回答说:“先生,我们接近圣梅里啦。”


  “啊!”元帅接着说:“我看我们离开了去巴士底狱的路,走上了通向天堂的路……我们是去市政厅,去沙滩广场……”当马车进入被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的广场时,马里亚克不敢俯身向车外望,他可能担心最后的幻想破灭,于是对一个卫兵说:“请你看一下有没有搭起断头台?”卫兵回答说:“没有,先生,什么也没有……”


  房屋的窗口挤满了好奇的人,马车停在市政厅的高台阶下面。押送队队长近卫团少尉德·雷奥先生从车上跳下来,走近仆从打开的车门,伸手搀扶元帅下车,大家看到元帅庄重地微笑着登上台阶。元帅披着斗篷,斗篷的一角掖在肘下,右手托着帽子,左手把日课捧在胸前。他镇定地看看所有的人,脸微微一红,然后在列队两旁的士兵中间走过,一个巡逻骑士把他领到属于市政厅的圣埃斯普里教堂隔壁的一个房间里,那是一间很窄的小房间,墙上挂着壁毯,在一张铺着台毯的桌子上放着一个耳稣受难像,金身耳稣钉在水晶十字架上。这时是早上九时半,从律埃到巴黎一共走了三个多小时。


  房间里挤满了法官、助理法官、书记官、检查官和被好奇心驱使来的达官贵人们,诸如此类的人物总共有二十五人左右。马里亚克坐下来歇息了一会,然后就他的案子进行申诉,谈到指控他挪用建筑材料时,他说:“那充其量只是些干草、麦秸、石子、木头和石灰……”显然,他还抱着希望。德·雷奥打断他的话,并把他交给巡逻骑士,马里亚克喃喃地说:“真是变成怪事啦。”他重又疑虑起来。这时巡逻骑士走过来通知他,马上进行宣判,元帅必须跪下听候判决。他温顺地服从命令,对着桌子双手合十,在耶稣受难像前跪了下来。一位书记官宣读冗长的判决书,被告不时地打断说:“冤枉啊!”或者说,“臣仆是无可指责的呀!”但当他听到决定他命运的句子“斩首”后,他的肩膀由于无法抑制的痉挛紧缩起来,他叹息道:“耶稣!”然后他吻了吻胸前的十字架,低下了脑袋,口中说道:“我的上帝,我把灵魂托付给您,因为我的肉体要献祭……”斩首是出乎马里亚克意料之外的事,那些达官贵人就是专门来看元帅怎样对待处死他的这个消息的。


  案情记载得非常详细,使人感到很惊讶。皮埃尔·德·韦西埃先生在他写的一本内容丰富的专著中披露了这个案情记录。各种情况都记录在案,包括犯人的片言只语、一举一动、长吁短叹、脸色突然苍白,甚至直截了当地记录了犯人受屈辱的状况,以及马里亚克为了掩饰他恐慌的样子,好几次请求让他离开一会儿。可怕处决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缓慢,让人感到厌恶。参与行刑的人故意拖长时间,各种程序无一遗漏,以便他们向红衣主教详细禀报后,可以得到主教的欢心。他们可能还期待着观赏一下不幸的元帅勇气殆尽时陷于绝望的景象。这真是一种暴虐的酷刑,名副其实的最野蛮时代的心理变态反映。


  临刑前安排的程序有如一出芭蕾舞剧。首先剥夺军职:近卫军少尉走近马里亚克,代表国王要马里亚克交出法国元帅权杖,后者没有随身携带它,就发表了措词极其委婉的简短讲话给予答复,然后两人相互致意作为这一程序的结束。接着,一个刽子手名叫让·纪尧姆的年轻人走了进来,犯人冲他微笑着并诙谐地对近卫连:“他急着要干他的公务哩。”让·纪尧姆开始捆绑马里亚克,马里亚克对他说:“你想要干什么?我的头颅可以任你拿去嘛!”不过谁都看得出,这是遵照命令行事,马里亚克只得任其捆绑。这时来了两位斐扬派[4]神甫,元帅希望先把他的遗嘱托付给一位神甫,解除后顾这忧,然后再听他们讲道。但是,一个神职人员有资格受理这一类文件吗?他们从法律观点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冗长而复杂的讨论。法院书记官们提出异议,巴黎市长也出面干预,马里亚克谦恭地向市长问候,之后说道:“先生,你看我落到这步田地……”市长不以为然地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事已至此不必再提它了。”关于遗嘱的事结束了,开始忏悔。悔罪者跪倒在地,脸贴着地毯,悔罪后站起来坐在一个板凳上。斐扬派神甫向他介绍了两位前来劝导他的索邦神学院的圣师,他毕恭毕敬地见了他们。两位神甫和两位圣师围着他会下来,对几个最能增强信仰的问题,如什么是上帝选民的幸福;怎样宽恕为怀;如何顺从上天的意志等进行了驳辩式的讲解。罪犯承认,他不太安于天命,不管他装得怎样镇定,他的内心深处总感到震撼。对于面临的死亡,他说了一句出色的话,他说:“处死我只不过是钢刀一样,然而伴随而来的可耻后果却是值得考虑的。”当然,每一位圣师都能抓住点东西来驳回犯人的辩护。这些开台锣鼓持续了五个小时,谁也不感到疲倦或者厌烦,这段时间所作的就是第二次忏悔。随后大家朗诵忏悔诗,唱感恩歌,在场的所有的人全跪着一齐唱。房间里不断地人来人往。索邦神学院的一位圣师发现,马里亚克似乎对观众的活动感兴趣,很开心。于是圣师勒令他转过身去,不让他跑神。有人把马里亚克的两只手绑起来,一会儿又解开了,让他用酒饭。刽子手不时地进来看看,马里亚克一再开玩笑地说:“他呀,他可真着急啦!”其实行刑人只是想问问元帅先生想怎样死得舒服一点,他不厌其烦地讲解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干净利落地完成他的工作。对此,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夸夸其谈了一通。有人又宣读了一下判决,大家又唱起圣诗,显然目的是拖长时间。不幸的元帅经受着这一折磨毫不示弱,始终没有说出“快了结吧”,这句大家期待的话。只是第二次按他下跪,给他剃头的时候,大家看到,他用绑住的手攥住手绢笨拙地擦脸上沁出的冷汗。最后,这种折磨的压轴戏是巡逻骑士走来庄严宣布国王恩赐临刑人……恩赐他免去在刑车上就刑,特惠予在市政厅台阶下搭起断头台。马里亚克发表临终讲话,对国王的圣恩感恩不已。


  恕人就此打住,以后的情节就不必赘述了……到最后一下子解救了犯人为止,可怕的场面一共持续了八、九个小时。九个小时对那些恩准前来玩味行刑中的各种情节的有闲者们来说,一点也不长。这种挖空心思的凶残作法,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仰承黎塞留(红衣主教)鼻息的人在小说和传奇中都处于受唾弃的地位;同时也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后来杀人医生吉约坦[5]在他那个时代被看成大善人。


  ——————————————————————————————


  [1] 马里亚克:路易十三时期的元帅,因推翻黎塞留案受到牵连,被路易十三借故处死。该案是轰动法国的一件大案。——译者


  [2] 黎塞留(1585—1642),路易十三的宰相。枢机主教。执政期间对内加强专制主义,对外鼓励航海和殖民掠夺。——译者


  [3] 《上帝怜我》:《圣经·诗篇》中的第五十篇。——译者


  [4] 斐扬派是天主教的一个派别。——译者


  [5] 吉约坦:法国医生,他发明了一种使犯人少受痛苦的断头台。——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5、老法官布律塞尔和投石党之乱
很久以前,皮埃尔·布律塞尔曾在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内成了巴黎最有名的人物。他像许多迅速诞生又瞬息即逝的名人一样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布律塞尔在1648年任巴黎最高法院顾问法官时,发现了一种既简便又牢靠的取得民心的手法:一旦谈到财政或捐税总是时,大家就看到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高声叫喊:“减税!免税!”这就是他牢牢抓住的观点。至于减免捐税的办法和方案,他一点都不费心去阐述,因为他认为,提出这个口号就足够了,只要把口号付诸实行,就能确保普天下幸福。


  切切不可认为,这位鲁莽的简化主义者是个初出茅庐的天真汉,是个把异想天开视作才华横溢而轻举妄动的人!布律塞尔这个人老成持重、品德端正,和他的乳母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他的自传中有一个疑点没有搞清楚,就是那位乳母究竟多大年纪?1648年,皮埃尔·布律塞尔因主张“免税”这种简便的解决办法而出名,那一个他八十岁,据此推算,奶过他的妇人,至少要生在一百年前,那就是说生在法兰西一世治下。这里有一点说明一下是适当的,如果说“免税”使纳税人高兴的话,就会使国家领导人分外担忧,因为这样一来国库便会空虚了。


  法国虽然得天独厚,各种自然资源很丰富,可是看来它各个时期的财政状况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倒也不妨碍它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越过重重经济困难,克服长期贫困持续向前发展。这进一步证明,在人们的生活中,金钱所起的作用远非经济学家们所臆断的那样重要。然而应该承认,1648年的形势是岌岌可危的。收税员从农民和资产者那里一个里亚[1]、一个里亚,一个埃居、一个埃居横征暴敛来的钱财,经过层层克扣之后,进入国王金库的能有多少呢?看来,这很难搞清楚,但是,无论军费支出还是王室生活费用都不能中辍。王室生活简朴确是事实:年轻的路易十四那时才十岁,虽说早熟,也还没有想到建造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年纪四十依然美丽的安娜·奥地利王太后也不恣意奢华。母子两住在黎塞留遗给国王的王宫里。同他们在一起居住的有马萨林[2]。马萨林深得王太后信任和欢心,他主宰着这个妇人和小国王共同统治着的法国。


  巴黎人很憎恶马萨林,首先他是个外国人,为什么要一个外国人插手法国呢?其次,据说他很贪婪,这一点没有说错,他从富有的意大利来时背了一身赌债,但临死时却遗留下两亿里佛尔的巨资(足足等于今天的二、三十亿法郎)。因此,全国的钱财中如果没有进入国库的话,许多落入他的私囊里了。小路易十四没有见到几个钱。有人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年轻的国王从财政总监(可以说是一个清闲的职位)那里收到用来施舍用的整整一百金路易,红衣主教马萨林便从国王手里拿过去揣入自己的腰包,一个埃居也没给留下。未来的太阳王确实受到过严格的管束。王太后摄政时,为了躲避一次民众暴动,偕同他的儿子到圣日耳曼宫避难。他们发现这座大房子实在破败不堪,家具全没有了,没有一只箱子,没有一张桌子,甚至连一张床都没有,所有的玻璃窗几乎全被打碎了。当时正值隆冬正月,凛冽的北风吹进那些相互通着的空旷大厅里,形成了阵阵刺骨难耐的穿堂风。红衣主教的行李不少,他答应把他的三张行军床借出来。这样,大部分侍臣(侍臣并不多,因为有些穷君主几乎没有侍臣)还是睡在干草上,他们冻得脸色惨白,咳嗽的要命,裹着斗篷蜷缩成一团。假如没有大郡主同行的话,没有携带内衣的路易十四在圣路易居住的这段时间内都不能够换衬衣。


  这类事情连同另外一些类似情况激怒了巴黎人,他们感到耻辱,这就是他们不能宽恕马萨林的理由。也是为什么当布律塞尔老爹开始在人声鼎沸的街巷奔跑,发出“免税!”的悲痛呼号时,人群为他鼓掌,为之欢呼,并且异口同声地与他一起呼喊那鼓动人心的口号:“免税!”早在国王、王太后和红衣主教尚住在王宫,王室还没有逃到圣日耳曼之前,他们就听到过一个像轰雷般的呼声响彻群情激昂的城市:“免税!布律塞尔万岁!”人们奔走相告,到处传说,想出了这个好主意的老头儿非常正直,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乃致他经常请住区内的穷人吃饭,同他们共享白菜汤。他和马萨林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啊!


  马萨林预感到这样一个中邪的人有把一切搅乱的危险,建议王太后及早下令逮捕这个危险的魔头。红衣主教通常不喜欢动武,他相信他那意大利式的机智,相信他惯用的哄骗人和甜言蜜语软化人的独特伎俩。马萨林是个怪人,心理状态十分复杂。他爱王太后,王太后也热恋着他,现在看来确有其事。甚至可能在他没有当神父之前,就和王太后私通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意大利人以持续不懈的热情保卫小国王的事业(总之,亦即法国的事业),对付巴黎人民、巴黎高等法院和迫在眉睫的革命。


  于是布律塞尔老爹遭到逮捕,德·科曼热先生负责把他押送到巴士底狱或万森监狱去。德·科曼热在乳母家里找到了由全家陪着的布律塞尔。德·科曼热把布律塞尔押上宫廷马车,这辆马车如同当时的财政一样,状况十分可怜,车轮才转了几圈就断了,车身塌了下来,只好另找一辆了。忠心耿耿的乳母乘着寻找马车这段时间,跑到左邻右舍呼救。于是逐家逐户、逐街逐巷、逐区逐区燃起了民众的怒火。人们从衣柜里面,从高高的阁楼上边拿出那些自神圣聪明[3]时期以来一直收藏的火枪、宝剑和吹管[4]。转瞬间,成百个街垒竖立起来了。这是很容易的事,因为一两个五斗橱,一辆翻倒的两轮车就足以堵住宽度不到两特瓦兹[5]的街道了。同这些资产者站在一起的,还有不知从哪里迅速聚拢来的成千上万的凶神恶煞,他们仇恨富人,偷盗杀戮,一个个脸色铁青。乞丐、愤怒的人、凑热闹的人、扒手和小店主们潮水般拥向王宫,攻打这座马萨林、国王和王太后居住的宫殿。马萨林受到差辱,感到大地在自己的脚下颤动。从此“投石党之乱”开始了,法兰西因而经历了五年之久的不和、争斗、内战、饥荒和穷困。


  我不谈这些在不幸和混乱年代发生的各种情况,因为后来,马塞尔·布朗热以此为内容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我还是来谈谈布律塞尔这个人吧。大家竭力营救他。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两次到王宫请求释放布律塞尔,当他们一无所获归来时,手执长剑和木槌的群众截住他们的去路,喊道:“布律塞尔呢?布律塞尔在哪儿?回去找布律塞尔吧!”德·雷兹主教助理由于广舍布施,曾经一次布施了三万六千埃居,深孚众望,他前往宫中求情,也同样遭到冷遇。最后经过谈判,心虚的马萨林让了步,布律塞尔被巴黎人民凯旋般地抬回家里,他激动得哭了,深深陶醉在陡然受到的群众爱戴之中。可是,过了两个星期,他就从造反者变成摇尾乞怜的人,他筹划着得到几乎被他打倒的红衣主教的垂青。有些传记作者肯定地说,布律塞尔被委任当了巴黎市长,后来还当了巴士底的典狱长。不过由于老头儿年事已高,这种说法值得推敲。


  十三年后,当谁也不再想到布律塞尔和投石党之乱的时候,在巴士底狱的一间单人囚室内,有一个遭到长期幽禁不明身份的人。在方克·布朗塔诺先生公布的珍贵的巴士底狱在押犯的花名册中,这个囚犯只登记着一个姓:“伊韦”,姓的下边写着说明:“布列塔尼的牧师,十足的疯子,欲刺杀法座马萨林红衣主教,曾窝藏在布律塞尔家中。”这个从1648年就不幸身陷囹圄的人,肯定是众多无名人物中的一个。这些无名人物在动乱的年代里,由于利欲熏心,被革命者煽动得狂热起来,掉进混乱的漩涡,落了个悲惨的下场,而煽动他们的革命者却从混乱中脱身出来,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


  [1] 里亚和埃居均为法国古代钱币名。——译者


  [2] 马萨林(1602—1661),路易十四时期的首相。红衣主教。原籍意大利。1639年加入法国国籍。执政期间,对内巩固王权,压制投石党运动和人民起义;对外扩张,进行一系列战争。——译者


  [3] 神圣聪明:指十六世纪时法国的天主教聪明。——译者


  [4] 吹管是一种用嘴吹射弹丸的器具。——译者


  [5] 特瓦兹:法国旧长度单位,一特瓦兹约等于一点九四九米。——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6、路易十四在卢佛尔宫
肯定地说,数百年来,世界上没有一座宫殿像卢佛尔宫那样历尽沧桑。七百年来,它不断被改建。目前,在卢佛尔宫内的一部分建筑物中,还残留着菲利普·奥古斯特[1]时期的钟楼和低矮大厅,遍游这座巨大迷宫的各个院落和回廊的人会感到,卢佛尔宫和凡尔赛宫不同,卢佛尔宫内没有保留历代君王在其间居住过的点滴痕迹,即使是学识渊博的人也很难从一连串的大厅中,指出哪些大厅是法兰西斯一世[2]的寝宫,哪些是亨利四世的,或者是路易十四的寝宫。


  1652年投石党之乱后,路易十四住进卢佛尔宫,那时他刚刚十五岁,他的母亲安娜·奥地利王太后摄政,红衣主教马萨林权倾朝野,王太后、红衣主教和国王一同住在卢佛尔宫。三个人各自住在宫中的什么地方呢?一般说来,当时卢佛尔宫仅有两幢楼房,这两栋楼是十六世纪由皮埃尔·莱斯科修建的,一横一竖形成一个夹角,座落在目前的方形庭院的西南方。年轻的国王使用第二层。现在大家通过命名为亨利二世的楼梯就能到达第二层的拉卡兹厅,紧靠着拉卡兹厅的是卫士住的房间和前厅,再往前走就到了朝见国王的觐见厅,国王的卧室在觐见厅旁边,卧室内只有一个可以俯视塞纳河的窗户透亮。国王的卧室现在已经成为陈列着大卫[3]的大幅油画《拿破仑加冕》的七壁炉大厅的一部分了。这间卧室没有毁掉,但里面所有的装饰都转移到拉科洛纳德楼的第二层中去了。转移的装饰中包括放置御床的豪华凹室的装饰,在这间凹室里,年轻的路易十四睡过觉;1610年5月14日停放过遇刺身亡的亨利四世的御体。如果再提一下国王的小办公室,那就算把1652年国王寝宫所包括的房间列举全了。现在这间小办公室已由查理十世艺术品陈列馆的前厅和杂物堆放室(里边堆放着不少画架)所代替。第二层楼还剩了五间房,那是留给年轻的君主日后挑选的尚不知名的伴侣——王后住的。房子一直空了八年,八年后,新婚的王后和她的侍从们住进了这些一面窗户朝庭院,一面窗户朝塞纳河的房屋。此外,还使用了目前已经不存在的宫中女官和梳妆女官们住的中二楼。王太后的寝宫和国王的寝宫相似。马萨林只得住在三楼,在拉卡兹大厅(大厅的天花板没有现在的高)的上面。马萨林还把他的办事机构和共事大臣也安置在这里,其中有两位官员在历史上略有名声,即富凯和柯尔培尔,他俩居住在最高一层的房间里……


  卢佛尔宫博物馆馆长奥特科尔先生在他的一部珍贵著作中,极为详细地描绘了古代卢佛尔宫各处的平面图,还描绘出当时的装饰摆设图样。人们借助它可以想象出十六岁的被母后娇惯的年轻国王在卢佛尔宫内生活的情景。


  说实在的,居住状况真是拥护不堪。宫中地方十分狭小,很难举行盛大仪式和豪华庆典,这样倒使大家玩得更快活,生活得更欢乐。最风行的是举行舞会,舞会上,每个人不仅要操着进退有序的舞步完成一系列舞蹈动作,而且还得扮演一个角色朗诵或者歌唱御用诗人邦斯拉德不断写出来的诗篇。路易十四则要扮成阿波罗大力神,以国王泰然自若的神色亲自朗诵这样的诗句:


  我比众神更光辉,更强大,天地焉能与我相比……


  对这么过火的歌功颂德,如若换了旁人定会羞愧得无地自容,周围的人也会感到好笑,但是这里没有一个人觉得可笑,充分反映了整个宫廷对国王的信仰,尤其反映了大批柔情蜜意、娇声娇气围着陛下转的美女们爱戴心理。这些美女中有德·奥特富尔小姐、德·玛内维尔小姐、德·莫特马尔小姐,表现特别突出的是马萨林的侄女,褐色头发的玛丽·德·芒西妮。邦斯拉德用甜蜜的诗句讴歌了各个美女的迷人之处:德·古尔唐小姐的大腿十分匀称;德·拉波特小姐的臂膀白皙、丰满、圆润;德·维尔鲁瓦小姐的胸部特别诱人。他赞美这位小姐的神态“放荡”,赞美那位小姐的姿色“引人”,并且寡廉鲜耻地向国王建议: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任繁英空谢落。


  路易十四直到那时还没有摘过一朵花呢,他和小姐们生活在一起,像个殷勤熟识的朋友,随随便便,不拘礼节。德·蒙庞西埃在她的回忆录中描述过一个动人的情节:那是在舞会之后,人们走进宴会大厅,里面摆着一张餐桌,不过上面只为国王摆了一份餐具,旁边放了一把扶手椅。国王说:“我的表姐,请入座,那是你的位子。”德·蒙庞西埃小姐惊叫起来,认为国王在捉弄她。德·苏瓦松伯爵夫人胆量较大,毅然说道:“让我来坐!”她刚要上前入座,有一个对她低声说:“去不得!”众人各就各位后,唯有这把扶手椅依然空在那里,国王说:“既然就剩下这么一个座位,我只好坐啦。”他还赐给旁人膳食,而且总是先问清那个人是否喜欢吃,然后再伸手把食递过去,他还吩咐可爱的宾客同他一道进膳。这种有悖礼仪的作法使年轻的贵族很高兴,却使年老的贵族感到震惊。


  在国王的风流韵事中,有一点是令人失望的,就是每一个钟情于他的女性都能得到这个她们思夜思念的男性的青睐。圣恩临幸的第一个对象是一个老而且丑的女人,这个女人善权术,极庸俗,大家给她起了个诨名叫“独眼龙卡托”,因为不知在哪一段放荡生活的事件中,她瞎了一只眼睛。她的名字叫卡特琳·贝利埃,是王太后的一个贴身侍女。1634年,王太后把她嫁给了一个叫做皮埃尔·德·博韦的人。博韦是穿袍贵人[4],他凭借妻子的周旋,当上了国务参事。德·博韦夫人究竟掌握了什么诀窍呢?她能左右安娜。奥地利太后的原由是什么呢?无人知晓,但事实是卡托在宫内颐指气使,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她径自偷拿为扩建王宫堆积在卢佛尔宫院内的条石,用这些材料给自己建造了一所漂亮的公馆,地址就在现在的弗朗塞·米隆街六十八号,建筑物上装饰着许多羊头,寓意着房子的女主人是庶民的代表。这一切不能不使人想到,独眼龙卡托是一位美丽、温柔、聪颖和十分诱人的女人。倘若她果真使年轻的国王倾倒——这几乎已是用不着怀疑的历史事实,那就足以说明,有一群非常嫉妒她胜利的漂亮姑娘们恶毒诽谤她,完全沾污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些讽刺挖苦德·博韦夫的话语和打油诗到处流传,说得很下流,连王宫卫队里都不敢传述。


  尽管如此,这位国王的专职导师[5]受宠幸的时间,一直持续到她的学生结婚为止。国王路易十四,二十岁时娶了天真的玛丽·泰雷兹为妻,泰雷兹住在二楼空余的五间房子里(即目前古陶瓷馆所在地)。她丈夫的房间和她的房间相通,夫妻俩生活在一起,这种简朴的居住情况,使国王伉俪易于养成地道的资产者的某些习惯。不过,在夫妻间,年轻的丈夫是主宰。过了不久,王后发现国王利用放置御床凹室的墙壁那里的窄楼梯,经常到宫中女官住的中二楼去。那里有一个女官,温柔的拉瓦利埃尔特别吸引他,痴情的国王有时和被他征服的姑娘在一起闭门不出,从中午十二时一直待到次日凌晨四时,他们谈的时间可真长!王后的好朋友德·苏瓦松夫人和德·纳瓦尔夫人不厌其烦地告诉年轻的王后楼上发生的韵事,这使王后很痛苦,因而夫妇俩屡次发生口角。下面就是比西-拉比坦详细记述的一次口角情况:有一天晚上,路易十四从情妇那里回来,穿过妻子的房间,泰雷兹正穿着单薄的裙子烤火,他问她为什么这么寒冷还不去睡觉,她忧伤地说:“我等着你呢。”国王回敬说:“你好象经常等待我似的。”她悲叹道:“我知道,你根本不喜欢和我在一起,而喜欢和我的情敌在一起。”她的丈夫用几近鄙夷的傲慢神情审视着她,并以嘲弄的口吻回驳道:“哎呀,夫人,是谁教给你这一套的?快睡吧,别犯小心眼啦。”然后,他迈开大步要走开,这时,王后扑到国王跟前说道:“不管你待我怎样,我都爱你。”国王有点心软,回答说:“我会很好待你,你不会再有任何苦恼。不过,你不要再听德·苏瓦松夫人和德·纳瓦尔夫的那一套了……”


  在卢佛尔宫方形庭院的西南角上有一道门,门内有一个旋转形楼梯,顺着楼梯走上去,可以走到宫殿的任何一层,直到最高一层。现在已把这个楼梯列为必须保护的文物了,因为瓦罗亚王朝[6]的古老住所经历了数百年的不断改建,几乎只剩下这个楼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年轻的路易十四打猎归来时,就是经过这个楼梯回寝宫的;他在婚前,也是踏着这个楼梯到三楼马萨林的住处,同后者的侄女,黑头发、棕皮肤的玛丽·德·芒西妮喁喁私语的;红衣主教马萨林中风后全身瘫痪,也是由这个楼梯抬下去,送到万森逝世的。在这道楼梯的顶端还住过一个怪僻的瑞典女人克里斯蒂娜,她那男性的气质和怪诞行径的丑闻曾传遍巴黎。是马萨林允许她住在那里的,她住得很舒服,不愿离开。马萨林为了让她搬走,只好给了她六万二千里佛尔。勤劳的柯尔培尔曾住在楼顶上的一个房间里;年轻失意的可惜的王后曾在第二层的那个窗口支着胳膊观望她那拈花惹草的丈夫在宫院内东游西逛;痴情的拉瓦利埃尔和她的情人国王曾在那边的一个气窗下初次幽会。可以想见,在这个豪华的小地方,有多少人曾川流不息地来往,这些人中有朝臣、仆人、侍从、卫士、宫中执事人员、美丽的贵妇和大批有求于国王的人。有求于国王的人中包括画家、诗人、艺术家,诸如:德·塞维涅夫人、勒沃、勒贝尔南、贝洛以及莫里哀这样的人……


  卢佛尔宫的古老宫墙令人追忆起的大批亡灵,都是些名垂青史的人物,伟大的玛丽·泰雷兹王后修建的萨尔兹布尔们的一扇门扉上刻着一句这样的话:“这些石壁将铭记着你们。”


  ————————————————————————————


  [1] 菲力普·奥古斯特(1165—1223),又译腓力二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译者


  [2] 法兰西斯一世(1494—1547),法国瓦罗王朝国王。——译者


  [3] 大卫(1748—1825),法国古典主义画家。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后来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拿破仑加冕》,又译《加冕式》。——译者


  [4] 穿袍贵人是十六世纪时,通过购买官职,获得贵族头衔的法国资产者。——译者


  [5] 指德·博韦夫人。——译者


  [6] 瓦罗亚王朝:自1328年到1589年的法国王朝。——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7、朗布依埃公馆和《朱莉诗集》
莫里哀的喜剧《恨世者》已经演完,大幕徐徐落下来。此时,观众对阿尔塞斯特[2]的结局如何仍不清楚:阿尔塞斯特找到了自认为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在那里他的忧郁情绪不再会妨碍别人,那时他会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在那里没有人再受他的教育和训斥,那么,他还能够做些什么事呢?这些问题倒是可以在野史里得到答案。不过,如果过去的传说(这个传说最初被公认为确有其事,后来遭到否认)仍然能够成立的话,莫里哀笔也的阿尔塞斯特的原型就是德·蒙多西埃公爵。阿尔塞斯特(亦即德·蒙多西埃)最后结婚了。他长期追求的美丽的朱莉·当热纳,经过十五载充满柔情的哀求之后,终于答应了他。追求漂亮的朱莉必须俯伏在她脚下温柔地哀求才行。


  谁都知道,朱莉是女才子中的王后、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女儿。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是位才女,她首创沙龙并抚育了文学家。朱莉从孩提时代起就习惯了男人对她表示敬意,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受到过那么多的赞扬和恭维,也从来没有一位王后得到过那么多各种体裁的赞美诗(其中有回旋诗、四行诗、十四行诗和颂歌)。人们把朱莉比作缪斯[3],比作百花,比作仙女和女神。瓦蒂尔[4]甚至想象,她被心怀嫉妒的神仙变成了金刚石,这块宝石虽然精美绝伦,但是冷漠、固执、高傲、任何力量都打不碎它,经得起铁与火的洗礼……朗布依埃公馆的人也全这么看。据熟悉公馆的人讲,朱莉的确是个无与伦比、非凡而神奇的美人。然而,塔列芒·德·雷奥见过这位美女后,尽管也对她倍加颂扬,但是却指出,朗布依埃小姐身材窈窕,并不特别漂亮。因此,我们做出以下推断并不过分:那个时候,诗人们竞相用婉转的笔法,竭力把请他们吃饭的贵妇人捧上天,是用他们满腹的诗歌当作金钱来偿付自己的聚餐费。


  那里[5]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王公显贵都以能跻身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交圈子为荣。几乎可以说,法兰西学院也是在那里诞生的。那里款待所有从事文艺和科学的人:梅纳热、沃热拉、凯兹·德·巴尔扎克、瓦蒂尔和他的侄儿潘谢斯纳都是公馆的常客。常客中还有一些古怪的人,他们在这上等人的圈子里很有名气。例如:沃凯兰·德·伊夫托,他十分迷恋神话,所以散步的时候,有时穿得像森林之王[6],有时穿得像牧羊人,还有时打扮得像奥林匹斯神;贡博是个胡格诺教徒,虔诚但多疑,敏感,有怪癖,而且以傲慢的态度来掩饰他的无能;富翁夏普兰身材瘦小,面色苍白,戴着假发,里面长满了头癣,他衣着褴褛,不断地向非常肮脏的手帕里吐痰,身上散发出一股脏狗身上的臭气;皮埃尔·德·蒙莫尔是这个王国里的老饕,他的胃口惊人,要是请他吃饭的话,就不必邀请其他的客人了,因为他一个人就可以把碗里的、盒里的、碟里的、盘里的以及瓶里的所有东西一扫而光;科莱泰嗜酒如命,一味酗酒,先后同他的三个女仆结婚;乔治和马德莱娜·德·斯居代里[7]因他们的小说《伟大的西律斯》闻名于世,《伟大的西律斯》是一部惊人之作;十卷,一万多页,一气呵成……在沙龙里,还会遇到塔列芒·德·雷奥,他是社交界的新手,特别渴望爱情上交好运,为了满足既能对女人献殷勤,又可以卖弄学识的欲望,他教给一位漂亮的姑娘意大利文,从而每月可以得到一个吻。我们应当感谢这位先生,是他使我们深入了解了那个互相恭维的社交界的内幕。他熟悉沙龙中各种类型的人,搜集了一些极为生动的故事。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在貌如天仙的女儿朱莉的陪伴下,天天在卢佛尔宫旁边的圣托马大街的公馆里——确切地说,它的位置在今天的卢佛尔宫博物馆花园内——主持经常前来的才子和才女们的聚会。大家都竭力吹捧朱莉。朱莉生下来时取名叫做卡特琳·德·维沃纳(CatherinedeVivonne),因为卡特琳这个名字显得同她的高贵身分不太相称,奉承她的人费尽心血把她的名字中的字母重新排列组成另一个名字,有一位给她取名叫卡兰泰(Carinthée),另一位叫她埃拉森特(Eracinthe),老马雷伯和雷康共同建议叫阿尔泰尼斯(Arthénice),这个名字被采纳了。看来,莫里哀让舞台上的卡多兹[8]和马德隆·戈尔吉比斯[9]把他们各自的名字换成阿曼特和普利克塞纳时,一定是想起朱莉改名这个情节了,因为莫里哀也经常去阿尔泰尼斯家。莫里哀去朗布依埃公馆是在什么时候呢?可能在1643年莫里哀从朗格多克回来,或者是1658年《冒失鬼》一剧演出之后,喜剧《可笑的女才子》上演之前,《可笑的女才子》[10]这部喜剧不管是在那个温情脉脉的圣殿里爆炸了一颗炸弹*。


  大家一定想知道德·蒙多西埃是怎样追求朱莉的。蒙多西埃是沙龙里那些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人物中的佼佼者。可怜的多情人尽管是严格的新教徒,也还是去效法沙龙里的情调。他秉性严肃沉稳,却要强迫自己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押韵诗献给他追求的美人朱莉。朱莉对此并不动情,因为她认为,一个求爱者如果没有走遍“爱情国”的所有角落,没有长期不懈地向她献殷勤,不善于一往情深地追求她,就不配做她的意中人。德·蒙多西埃不以为然,但还是顺从了。后来,他实在忍受不住,便动身去阿尔萨斯,国王命他指挥一个团队。在那里,他挥刀舞剑,击斗劈杀,英雄得志,踌躇满怀,不过,朱莉的倩影总是萦绕着他。于是,他利用战斗间的空隙急速返回巴黎,跑到朗布依埃公馆,按捺住火性,温柔地给朱莉吟小诗,矫揉作态。朱莉仍不为所动,可能她感到这位粗犷的恋人显得不够文雅,或者她决定,追她这样的才女必须比攻陷特洛伊城用的时间还要长。在这种情况下,德·蒙多西埃恼羞成怒,重返前线,投入战斗。德·蒙多西埃远离了塞利梅纳[11]一个时期以后,不禁又想起她的妩媚。因此,在战斗间隙想了一个主意:编写一本赞花诗集献给她,这本诗集将是这位受崇拜的才女从来没有收到过的一本独一无二、精美绝伦的诗画册,每一首诗赞美一种花,每种花都用来比喻朗布依埃小姐。诗集共集录了六十一首情诗——其中十六首出自德·蒙多西埃手笔,余下的由圣托马街朗布依埃公馆的常客、十七位诗人写成,大书法家尼古拉·雅里用秀丽的字体把这些诗誊写在上等羊皮纸上;罗贝尔在上面画上维妙维肖的花;最后,勒加松以高超的技艺把它装订成册(据专家们讲,这种技艺的秘诀已经失传),《朱莉诗集》就这样诞生了。一天早上,这本诗集被放到正在睡觉的美丽的才女床上,为的是让她一觉醒来就能看到。如果换了另一个女人,一定会被这温柔深厚的情意所感动。可是朱莉却不那样,蒙多西埃只好又追求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当了差不多一年的德国俘虏,还用了一年的时间悟化天主教,最后放弃了新教,消除了朱莉苛求中的最末一道障碍。然而她还让他等待,眼看蒙多西埃快四十岁了,矜持了十五年的朱莉才同意嫁给这个对她一往情深的人。


  据吹捧他们的人讲,这是一桩美满婚姻。但是这对夫妇性格不合是很难掩饰的:朱莉平易近人,讨人喜欢,对无关紧要的人和至亲好友一视同仁;她为人随和,会风雅地讨人欢心,也会出于礼貌掩饰自己的反感。蒙多西埃则是个冷冰冰的严肃的人,他固执己见到了蛮横的程度,他性情耿直,不介意旁人对他直率性格的印象如何。莫里哀正是看中了这样的人,并使他长存于世。德·蒙多西埃被国王任命为太傅后,曾把他的学生——王子带到农夫的破屋陋室里,他对王子说:“殿下,您看,这就是农民一家父母和孩子们的栖身之所,他们无休止地劳动,以便交出金钱去装饰您的王宫;为了供给您的御膳费用,他们饿得要死……”作为公爵和法国贵族的蒙多西埃具有社会主义者的姿态,这惹恼了大臣们,于是有人企图让路易十四对这个执拗的老师给年轻王子的教育表示不满,德·蒙多西埃毫不客气地顶撞了国王陛下,并保住了位子。1666年,德·蒙多西埃听说有人在王家剧院的舞台上演出有关他的戏[12]后,勃然大怒,他想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让人棒打莫里哀,后来改变了主意,他亲自去看戏,从戏院出来时,他神色迷惘地说道:“我愿意做《恨世者》那样的人。”


  1671年,朱莉逝世。她死前一直没有放弃主持才子们聚会的沙龙。她正好死在莫里哀写成《女博士》一剧之前,否则这个戏会把她活活气死,该戏于1672年上演。德·蒙多西埃一直活到1690年。他俩的遗体埋葬在圣雅克街的卡尔梅利特修道院中。现在修道院只残留下一些古老建筑物,大概他们的遗体仍在这些建筑物下的某个墓穴内吧。但是《朱莉诗集》依然保存下来,它那古老的金颜色、漂亮的上等羊皮纸总是那么娇艳、华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诗集现存在离朱莉·当热纳堡不远的博纳尔的一所著名的府邸内,即于泽侯爵夫人的府邸里。


  ——————————————————————————————


  [1]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公馆。1608年,侯爵夫人在此开始举办沙龙,把贵族和作家请来作客,在客厅中谈论政治和文艺。十七世纪上半叶,几乎法国整个上流社会人士和文艺作家都是这个沙龙的座上客。朗布依埃公馆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中心。——译者


  [2] 《恨世者》一剧中的主角。——译者


  [3] 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九位女神的通称。——译者


  [4] 瓦蒂尔(1598—1648),法国作家。以写纤巧的情诗和诌媚的书信出名,专以取宠贵妇为能事。——译者


  [5] 指朗布依埃公馆。——译者


  [6] 希腊神话中的林神,是位长着羊角和羊蹄拦人半兽的神。——译者


  [7] 乔治的姐姐。——译者


  [8]、[9] 两人均为《可笑的女才子》一剧中的人物。——译者


  [10] 《可笑的女才子》是莫里哀于1659年写的剧作。莫里哀在此剧中无情地嘲笑了以朗布依埃公馆为代表的贵族沙龙里矫揉造作的“典雅语言”。——译者


  [11] 莫里哀喜剧《恨世者》中的人物,她年轻、俏丽、聪明,但待人刻薄。此处指朱莉。——译者


  [12] 指莫里哀的《恨世者》。——译者



  * “《可笑的女才子》这部喜剧不管是在那个温情脉脉的圣殿里爆炸了一颗炸弹”——这里肯定是印刷错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2: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8、路易十四的婚姻
唉!路易十四的婚事不顺利极啦,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定下来。一方面天时确实不利,另一方面他本人也不很积极。如果路易十四能够自主的话,他会不加思索地娶他的小女友玛丽·德·芒西妮为妻的,他对她表示好感由来已久了,而且她也倾心爱慕他。这段风流逸事广为流传,成为法国历史上瑰丽的篇章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玛丽并不像史学家描绘得那样,是个瘦小干瘪、皮肤黝黑的女人,因为在一位学识渊博、鉴赏力准确的收藏家的画廊里,保存着一幅画家米尼亚尔画的她的肖像。画面上,她天真妩媚,衣着十分坦露,使人确信她不是个瘦子,而且可以看出,她还能卖弄一番风情。马萨林是这位可爱姑娘的叔叔,他把国家的利益置于本家族利益之上,断定玛丽不配做王后。同时,他以师尊的身分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位公主堪配嫁给年轻的君主,那就是西班牙国王菲力普四世的女儿玛丽·泰雷兹。谁也没有见过这位少女,因为马德里宫廷礼教严格,把她禁锢起来了。不过听说她出奇的美丽和纯真。此外,她是整个比利牛斯半岛和大部分新大陆的继承人。


  不幸的是,二十年来,法国一直同菲力普四世交战,现在要向一位仍在同他枪来弹往的国王求亲,未免有点尴尬。但是,马萨林开始行动起来,并且把他的全部聪明才智都施展出来了。他要想不露声色地诱导西班牙国王表示愿意两国联姻,首先必须寻求一种体面的方法同这个顽强的宿敌议和;还需要说服年轻的路易十四(他当时二十岁,正处于热恋中),让他为自己的臣民着想,放弃对小芒西妮的爱情,这点最为难办;同时也需要说服芒西妮隐迹他去。做这些事颇费手脚,然而,机智的红衣主教马萨林通过玩弄一系列阴谋诡计,经过许多折冲和游说,施展了若干狡诈伎俩和外交手段,两年后,终于达到了目的。于是在1659年7月,他启程前往比利牛斯山边界,同西班牙首相唐路易斯·德·阿罗在拉比达苏瓦岛上举行了会谈,会谈气氛十分冷淡。马萨林为了向同行炫耀一下法国的势力,带了俨然像亚洲君主一样的仪仗队,这个仪仗队包括全宫廷的贵族、一百五十名穿制服的仆从、一百名骑士、二百名卫士、二十四匹骡马、八辆六匹马拉的行李车和七辆随行人员坐的华丽马车。相反,唐路易斯只由几个人陪同,全都穿着没有绣花也没有其他装饰的一色黑礼服,他们缄默不语,态度鄙夷傲慢。双方只字不提婚事,仅仅讨论停战问题。会议接二连三地开,成果很少,不过气氛逐渐缓和了。到第四个月头上,法国代表才敢提到公主的名字,西班牙代表听到后,脸上立即显出了笑容,最难的一关总算渡过了,双方达成协议,无与伦比的公主成了两国和平的保证。


  马萨林积极推动事情的进展,因为他怕他监护的王子变卦,于是在这一年的10月19日,人们看到法国大使德·格拉蒙元帅乘着一辆三驾马车穿过马德里的大街,马车后面跟着一个马队,骑在马上的是贵族和标致的扈从[1],他们全都穿着镶有花边的金银锦缎衣服,帽子上插着羽毛。他们从巴黎来到这里足足用了一个月的工夫,到达的前一天,他们在靠近马德里的地方扎寨住了一宿。这队人马如此这般地进入马德里,是想表明他们是乘着“爱情的翅膀”飞来的,他们急行军跋涉三百二十法里[2],为的是早日实现热情的未婚夫的迫切愿望。


  其实,未婚夫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急切,五个月来,他一直由王室人员陪同在朗格多克和外省巡游,同时和被马萨林幽禁在拉罗歇尔的小芒西妮互通情书。不过路易十四也深感自己应当忍让一些,而且也想了解一下强加给他的妻子到底怎么样。唯一见过公主的德·格拉蒙先生也说不出所以然。他去谒见公主时,先是穿过了一间间大厅,在默不作声侧立两旁的侍卫队中间走着,最后到达正厅。菲力普四世端坐在金色的华盖之下,身着黑色礼服,面色苍白,一动不动地像一座塑像,两眼痴呆无神,好像一对玻璃球。他患有严重的胃病,只能靠吃人奶生活,一天要吃四次奶妈的奶。法国大使问候他时,他一声不吭。后来,法国大使就被领进一间客厅,王后和公主在一个台子上坐着等他,两人浓装艳抹,上身穿着紧身胸衣,带着使下巴和双颊陷进去的盘状硬领圈,下面穿着用撑环撑开的圆大长裙,显得耸肩缩颈,身体僵直。看到这两具蜡像,格拉蒙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只吻了吻他们的裙脚。他仅注意到公主头发美丽,眼睛蔚蓝,嘴唇丰满,此外,公主不会说一句法语,或者更确切地说,她根本不说话。这是严酷的宫廷礼教所要求的。公主除了她的父王和忏悔师外,从来没有接触过旁的男人。平日,她消遣的办法是玩牌,访问修女院和参观祭礼,有时参加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判决仪式……法国大使第二次谒见公主时,他力图从公主嘴里套出一句对未婚夫聊表亲切的话,但白费劲,她像洋娃娃一样低声说:“请向母后转致我不胜孝敬之意……”格拉蒙不死心,仍希望捎回一句较为亲切的话,但洋娃娃还是用上面同样的语气重复道:“请向母后转致我不胜孝敬之意……”


  婚礼订在八个月后举行,按照西班牙的严格习俗,路易十四到结婚典礼时才能见到未婚妻,因此他继续在法国南方各省巡游,从波尔多长途跋涉到土伦,悠然自得地过着日子。1660年5月,他向比利牛斯山靠拢,住在举行王家婚礼的圣让—德吕兹城[3],大批贵族和贵妇人们自巴黎和其他各省纷至沓来,嘈杂不堪地拥护在这个小城市里。与此同时,菲力普四世也缓慢地向边界进发,最后住在枫塔拉比[4]。于是大批法国人立即拥向枫塔拉比,请求西班牙国王恩准他们前来问候和观看他吃饭的情景。不言而喻,他们是想看看国王怎样吃奶妈的奶,结果他们大失所望,菲力普届时坐在摆好膳食的餐桌前,俨然像个胃口很好的进食者。由于这么一大群人拥护着看国王用膳,就把餐桌挤翻了,国王被卷到人群中,挤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还是脱身出来了,而且在混乱中,十分镇定,只是无神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难以消除的忧郁。


  6月3日,在西班牙的枫塔拉比教堂举行间接的结婚仪式,由唐路易斯·德·阿罗扮演婚者。第二天,西班牙方面才将新娘送给路易十四的母亲安娜·奥地利王后[5],并不送给新郎。谁都知道,安娜是菲利普四世的姐姐,姐弟已有四十五年没见面了,大家可能想象见面的情景会很动人;是的,如若没有礼节的束缚,情景肯定动人。但是根据惯例,任何一位国王都不可以逾越自己的国界,即使是足尖也不可过界。因此,在马萨林和唐路易斯曾经长期和谈的地方——费桑岛的大厅里,铺了两块地毯,两块地毯之间留了一道缝隙,象征着不能越过的边界线。安娜·奥地利王后走到她站着的那块地毯的边缘,欠身去拥抱菲力普国王,可是站在对面地毯边缘的菲力普很快往后一闪身,没有让他的姐姐挨到他。家庭聚会仅仅是互相寒暄寒暄,羞涩的公主也没有插话。姐弟正在谈话之际,大厅的门忽然开了一道缝,闪现出一个年轻骑士的身影,他窥视了一下地场的王亲显贵们,一语未发。公主回眸望了望这位不速之客,脸色刷一下子变白了,她已经猜到这是她的丈夫。原来路易十四急切难耐,做出了这种冒失的举动。安娜·奥地利王后想借此摸摸儿媳的心意,于是问道:“你觉得这个陌生人怎么样啊?”西班牙感到问题提得有点不妥,立即打断了它,严肃地说:“现在谈这个问题不合时宜吧!”可是新郎的母亲仍转弯抹角地问:“那么,你对这扇门有什么感觉呢?”公主回答道:“我觉得特别漂亮,特别好。”直到这一天,人们还不许新婚夫妇喁喁私语哩。


  法国的新王后终于摆脱了她那忧郁的家庭,嫁到法兰西。她到法国后的第一夜是在婆母处渡过的。翌日,6月9日在圣让—德吕兹市的教堂里举行了正式的婚礼。仪仗队从国王住的行宫(这座宫殿保留至今,大家仍叫它路易十四的行宫)一直步行到教堂。一路上铺着地毯,地毯下面垫着木板。路的两旁是由无数花环把竖在地上的金色和白色柱子连结在一起形成的彩色长廊。路易十四走在前面,身穿金线锦缎的结婚礼服。年轻的王后在后面跟随,她头戴帽形王冠,身穿银线锦缎的结婚礼服,由两位贵妇搀扶着。


  国王夫妇走进教堂时通过的大门,在婚礼后就被砌死了,为的是不让后人擅自通过。可是后来,一个贫穷的金银器匠占用了这座大门,他竟大逆不道地靠着这扇封死的大门,建起一个棚铺,五十年前还有人见过那个铺子哩。


  ————————————————————————————


  [1] 扈从是由贵族少年充当的。——译者


  [2] 法国古里,一法里约合四公里。——译者


  [3] 靠近法国西南边境的小城。——译者


  [4] 靠近西班牙北部边境的城市。——译者


  [5] 安娜原是西班牙公主,因其外祖父是奥地利皇帝,故也称奥地利的安娜公主。——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6 15:52 , Processed in 0.0347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