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17604|回复: 71

集结炮——《集结号》的历史镜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21: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结号》火了。无论别人如何评论,反正从故事到人物,从场面到演员,这片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有人说什么片子情节不真实啦,什么解放军不会丢下战友不管啦云云。那么我想要是把《集结号》的情节里描述的事情按照反推一下,那么大概就接近于历史真实了吧。就像照镜子一样,把镜子里的虚像还原成实像,左右就会反一下。

先简要介绍一下《集结号》的情节:解放军某部九连47个人奉命驻守一个前沿阵地,拖住敌军的进攻步伐以掩护大部队转移。按上级命令,全连得等到集结号吹响才能撤退,否则必须战至最后一人,不得后退。战斗中,数量和装备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向他们猛攻,全连人员伤亡惨重,但连长一直没听到集结号吹响,所以仍然没有下令撤退。结果全连覆灭,仅剩下连长一人侥幸存活,费尽周折才搞清楚原来当初集结号原来压根没有吹,所以大家看完故事都觉得很悲壮很沉重。

那么把这样的情节“镜像”一下就是:某军队4000多人奉命进攻一个敌军设防要点,按上级命令,全军一听到集结炮打响之后就分进合击,不得有延误。但是大家都没有听到集结炮,所以都按兵不动,结果指挥官阵亡。全军将士这才明白,原来集结炮早就打过了,只是他们没有注意罢了。所以大家觉得这件事很滑稽很幽默。

可能又有人说这个故事也很荒谬嘛。不过历史上竟然真的有这样一个完全和《集结号》相对的战例,为了讲述方便,就称之为“集结炮”好了。

1814年英国入侵尼泊尔,先头部队是由有着球星姓氏的吉莱斯皮将军率领的。吉莱斯皮将军号称“穿红军服的人当中最勇敢的”,但其实他是一个有夸大狂倾向的醉鬼。他的私生活和性格上的缺陷理所当然地经常遭受批评,别人用“行为放荡,反复无常”来形容他。当然,这些批评令吉莱斯皮感觉很丢脸,所以他决定在这次对尼泊尔人的行动中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得取得伟大成功,以此来抵消他个性缺陷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战争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毒品,战斗是他唯一自然的宣泄方式。吉莱斯皮的军队由4400名士兵和5000名随军勤杂人员和他们的家属组成。吉莱斯皮把这些人马分成几个分队,命令他的部下毛比带领其中的1000人去占领尼泊尔人的一个要塞——卡隆加城堡。毛比经过侦察发现,这座城堡很坚固,自己的这点兵力要攻克它太困难了。(实际上这座城堡总共只有600个尼泊尔人把守,其中士兵不到250人。)因此他写信给吉莱斯皮,要求派更多的人和更重的大炮来增援他。吉莱斯皮回复说,他将亲自前来,并命令其他分遣部队也朝卡隆加进军。看来将军决定亲自拿下这个据点了。

吉莱斯皮一到达卡隆加外围阵地,立刻决定从四面八方对城堡发动围攻。他把部队分成了四个部分:法斯特上尉从西北方向进攻,凯利少校从北方,坎贝尔上尉从东面,卡彭特中校率领主力从南方进攻。这个计划要是想成功,协调好这些攻击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吉莱斯皮有点疯狂,但还不至于弱智,他安排在进攻当天早上10点放“集结炮”作为信号,2小时以后发动进攻。目的是让他的几个分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入阵地,为午时的集中进攻做好准备。

然而,这个计划在战斗开始的第一天就被吉莱斯皮自己破坏了。黎明时分吉莱斯皮命令炮兵对城堡开火以削弱尼泊尔人的防御,但炮击质量极差,几乎没有1发炮弹命中目标。吉莱斯皮开始沉不住气了,他的夸大狂倾向随着一种耻辱感而愈发不可救药。他相信自己远远超过了“穿红军服中最勇敢的”这个评价,他无所不能。现在他命令手下军官准备在8点钟发动进攻,而不是预定的12点。他的各分队还正在卡隆加周围的山地中跋涉,它们的指挥官对这个可笑的临时变动一无所知。吉莱斯皮完全无视各分队集结需要更多时间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马上发射了“集结炮”作为信号。毫不奇怪,没有一个分队听到了炮声,因为放炮时间和计划对不上号,所以大家都没注意听,就这么简单。

第53步兵团的3个连在经过了一段可怕的跋涉到达卡隆加之后,早已疲惫不堪,当时正在营地休息。本来吉莱斯皮是让他们休息一会儿的,现在又竟然像催命鬼一样心急火燎地送信叫他们马上投入战斗。这些士兵对战斗没有一点准备,负责指挥他们的军官甚至都不在营地。

吉莱斯皮由于精神错乱,对局势已经完全失去控制。战场形势也就随之明显恶化——卡彭特中校命令他的步兵前去进攻,但他们负荷沉重,进展缓慢。60名下马重骑兵被安排在队伍最前面率先冲向城堡,但还来不及等到步兵支援,他们就被尼泊尔人剁成了碎片;问题还有很多,城堡旁边的棚屋和梯子已经被烧毁,登城爬墙的工具一点都没有了。在北面和东面的山谷里,其他分队实际上已经听到了混杂的起火声。但是,在对了他们的表之后,分队军官们认为这只不过是尼泊尔人准备屈服的一些前兆,而不是让他们集结参战的信号。

与此同时,倒霉的53团士兵们终于表示愿意参加战斗,仅仅因为吉莱斯皮咒骂他们是恶棍。他们已经忍了他很久了,几个小时在碎石地上的行军,更增加了他们对吉莱斯皮的怨气。

吉莱斯皮的一个士兵突然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在城堡的西北城墙上有一个小门,守城的士兵用大炮把它挡起来了。吉莱斯皮马上命令一门大炮向那扇门开火,但是尼泊尔人抢先一步开了炮,炮弹把53团士兵炸得七零八落,其余的英军落荒而逃。令吉莱斯皮感到异常愤怒的是,尼泊尔人从那个小门跑出来,把他的那门大炮也弄坏了。看到被他认为是懦夫的53团士兵溃退下来,吉莱斯皮的理智终于崩溃了,他朝士兵大吼大叫,然后抽出佩剑,直接冲向城堡,好像要自己去占领它似的。这样的英雄姿态一定值得作家大书特书,但几秒钟之后吉莱斯皮就挂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其余的英军分队才从周边的树林中冲出,把城堡团团包围,但他们的将军已经变成一具僵尸被抬下去了。鉴于指挥官已经“壮烈牺牲”,英军在毛比的命令下撤退了。

与《集结号》稍显悲壮的结局不同,“集结炮”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吉斯莱皮的死亡让他的部下觉得非常愉快。有一名军官写道:“在此,人们普遍认为吉莱斯皮的死拯救了整个军队……只要他还活着,这些欧洲人仍会因作战不力而被杀死。这是一位将军的看法。”正如毛主席对刘胡兰的评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样。吉莱斯皮也得到了一句祭文:“活着的时候是泡菜,死后却成了果脯。”

评分

参与人数 1军饷 +197 贡献 +3 收起 理由
KleinKlauss + 197 + 3 原创内容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2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兵居多吧?若毁在印度兵手里,果脯誓死不出咖喱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4: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诙谐,但资料来源是?发现有以下错误。
1,Gillespie的英军士兵总数仅3000,而不是4400人。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bhadra_Kunwar
2,该部英军可能包含了第53团,但是该团是2个营,不是3个营。
http://www.regiments.org/regiments/uk/inf/053-757.htm
3,Gillespie没有文中写的那么可笑,他也不是想当英雄自己冲上去挂的。而是最先登上堡垒的一些士兵遭受堡垒大炮的轰击而溃散,Gillespie作为最高统帅亲自上前收拢部队,被尼泊尔军的一个尖兵击毙。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glo-Nepal_War_1814_AD
4,从第3点的链接资料也可知,Gillespie死后,副帅仍然继续持续进攻,并得到了一定增援,断绝尼泊尔守军水源,在11月30日迫使尼泊尔军撤出堡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点具体我不太清楚,待考。

第二点你解释有误,我引述的是53团3个连,而非3个营。

第三点的话,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资料中的吉莱斯皮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莽可笑。聚拢溃兵并没有错,但是运气太差了。

第四点属于后续,毛比接替指挥以后靠断绝水源攻克了城堡,但是如果写出来,这个故事就不可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9: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来源还是没给出。。。
看到被他认为是懦夫的53团士兵溃退下来,吉莱斯皮的理智终于崩溃了,他朝士兵大吼大叫,然后抽出佩剑,直接冲向城堡,好像要自己去占领它似的。这样的英雄姿态一定值得作家大书特书,但几秒钟之后吉莱斯皮就挂了。

这个明显有错误了,他根本没有冲向堡垒,而是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收拢溃军(未向堡垒方向移动),被尼泊尔军远射击中的。
至于第4点,可笑不可笑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历史实情,否则何不发到沙龙。
3个连确实是我没看仔细,按我上次回复那个团史资料,参加尼泊尔作战的只有53团的1营,因此3个连一说估计是准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点是毛比的功劳,算不到吉莱斯皮头上去,因此我没有记述,也算不上不符合历史实情。

不过我看吉莱斯皮不得人心是肯定的,要不然不会有什么笑话产生。我资料的出处是《人类陆战史上的重大失误》,不过是中文版。里面的翻译无法对照原文。我觉得好玩就剪裁了一下传上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0: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该书作者肯定也是引用了其余一手资料的,书后难道没有任何注释引用过哪些著作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只能当个笑话看了,算不上任何历史范畴内的描述。

问题不在于谁的功劳,毛比在Gillespie死后并无撤退,而是继续轰击城墙进攻,因此
鉴于指挥官已经“壮烈牺牲”,英军在毛比的命令下撤退了。
此处也是错误。。

至于Gillespie,并无证据证明他不得人心,而且至今纳拉帕尼战场上仍立着为他而建的纪念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0: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是吗。没有撤退?还有纪念碑?(可能果脯的含义就是指这个纪念碑)

对了,我看不了违纪,那么吉莱斯皮提早放炮这个事实是不是准确?各部队没有协调好是不是事实?毛比难道维持了进攻势头一点都没有稍退?不是围攻了很久吗?

[ 本帖最后由 diaoduoxi 于 2008-1-28 10: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0: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脯这个可能完全是误写。。包括不得人心这些演义式的东西。还有,那本书作者借用的资料不能引出来吗?

我把违纪那部分粘贴下吧。
Battle of Nalapani
Gillespie’s Army entered Dehradun well before the declaration of war. When bal Bhadra Kunwar, commander of the Royal Nepalese Army defences there, heard of the approach of the British Army and its size, he realized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efend the city. He withdrew from Dehradun and moved his six hundred men, mainly of Purano Gorakh Batallion including dependents to a hill northeast of the city, where he took up position in the small fort of Khalanga. Bal Bhadra Kunwar The first British attack on Nalapani took place on 31st October, the day befor the official declaration of war Gillespie’s plan was to storm the fort from three sides. Under cover of fire, pioneers swarmed up to the walls, only to be cut down by the fearsome blast of Bal Bhadra’s cannon. Gilespie’s men fell back. Bravely, but perhaps a bit foolishly, Gilespie moved forward to rally his men but a Royal Nepalese Army marksman got him. Marley and Wood never really recovered from the shock of Gillespie’s death, and even with very substantial reinforcements they could not be brought to engage the Royal Nepalese Army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Major Mawbey, who was next in command at Nalapani, after reinforcement, bombarded the fort and breached the wall. The British forces then tried to storm the breach, but hesitated when they found their way blocked by sharpened bamboo sticks. The Royal Nepalese Army troops fired on the attackers and drove them off. The day ended with the British withdrawing. British casualties for the day mounted to over five hundred men dead and wounded. And still Bal Bhadra held his position. Mawbey then instructed his by now strongly reinforced gunners to fire into the fort, and he sent scouts out to discover the fort's water sources. The water supply was finally blocked, and the Nepalese were forced to evacuate the fort on 30 November, but Bal Bhadra and some seventy of his men were able to cut their way through and escape into the hills. This battle more than any other established the Warrior reputation of the Gorkhalis. Balbhadra and his 600 had held against the might of the British/native troops for a month. Gen Gillipsie had been killed even with only 70 remaining survivors after his water source had been cut off, Balbhadra refused to surrender, instead charging out and successfully hacki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seige. It set the tone for the rest of the campaign. Today too British made memorials still stand in Nalapani. One in the honour of Gillespie but the other, in the highest traditions of the British Army, in honoury "Our brave adversaus Bul Buddur (Bal Bhadra) and his gallant men".


主将死后,副将带人接着打,大炮轰开缺口,但英军的突进遭遇了尼泊尔人设置的一些障碍(竹刺),遂有后来的断绝水源取城。行动过程未受主将牺牲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0: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Bravely, but perhaps a bit foolishly, Gilespie moved forward to rally his men but a Royal Nepalese Army marksman got him.

这话有点意思 我想主将确实有点foolishly.

Marley and Wood never really recovered from the shock of Gillespie’s death, and even with very substantial reinforcements they could not be brought to engage the Royal Nepalese Army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这个很明显看得出当时英军攻击疲软,我觉得毛比少退还是有根据的,毕竟接替指挥并不意味着仍然继续一场战斗。文章中也没有写这场战斗一直持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5-20 09:17 , Processed in 0.0247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