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pires17

在此,强烈叹息鸦片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8 14: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ires17 于 2007-4-27 21:04 发表
2次鸦片战争~~~~~~~~~英国才几千人,而且还是从海上来,补给肯定跟不上,如果上精锐的8骑兵,在正面用陆军组织佯攻,从侧翼包抄,大迂回作战,清军不是没有胜算的。
可悲~~~~~~~

为避免不必要的走题,编辑了 ...


===================================================

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时候还没有几千人呢,西欧从拿破仑时代以后就大大领先了中国,历史不是没给过中国机会,但是由于强大的封建集权制度。各种改革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8 19: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补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军虽然客场作战,但是补给还是比清军跟得上,他们并没有选择深入内陆的地方作战,所到之处皆有水道可通,舰队可以直接支援陆军。而且英军舰队机动能力非常强,拥有选择战场的能力,几天就可以从上海海面北移天津进行骚扰,想想清朝通过陆路调兵,相同距离需要多少天?

而且,经过专家测算,清军虽号称80万,实际动员能力最多只有10万,而且兵员质量参差不齐,总体素质很差,将领也是封建时代老古董,什么近代武器和战术都不了解。

另外,当地民众自发组织“人民战争”,可以对英军起到牵制作用,但是当时情况是,清朝对人民武装的恐惧程度大大高于英军,而且中国人民族意识尚未觉醒,两次鸦片战争都被未卷入战火的地方视为与己无关的事情而不加关注,更别提支援了。据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军北京时驮运物资的骡马是向河北当地农民租用的,火烧圆明园时给联军带路的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呵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晕,这都是什么事啊。中国人,咱们不是这样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8 22: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ires17 于 2007-4-28 20:37 发表
晕,这都是什么事啊。中国人,咱们不是这样地啊。

恰恰中国人当时就是这样,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仅仅靠几千人,最多时也就一万左右,而且大部分士兵还是印度人的情况下接连攻陷东南沿海重镇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城市,逼迫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甚至攻陷首都。但是,既没有看见中国政府明智的国防举措,也看不到中国各地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情景。相反,中国政府,官员的总体表现愚昧软弱,自作聪明;中国人民麻木不仁,一盘散沙,甚至见利忘义。至于三元里等地的农民自发抵抗运动例外,但这也谈不上“反帝爱国运动”,只能说是保家乡的地方抵抗罢了,对全局的失败没有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0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ires17 于 2007-4-28 12:25 发表

还是数量不够巨大,倾全国的精兵,干掉几千号人也不是那么难的吧。我还就真的不信了。还是政府不想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派上。


哈哈,近1万骑兵,这个数量在会战战场上可是很大的了。阁下不能不信,如果不信,可参考波拿巴将军征埃及,韦尔斯利(后来的威灵顿)在印度,对付组织差无战术理念的部队,都能打出以一敌四,以一敌五的战绩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01: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iaoduoxi 于 2007-4-28 19:12 发表
英军虽然客场作战,但是补给还是比清军跟得上,他们并没有选择深入内陆的地方作战,所到之处皆有水道可通,舰队可以直接支援陆军。而且英军舰队机动能力非常强,拥有选择战场的能力,几天就可以从上海海面北移天津进行骚扰,想想清朝通过陆路调兵,相同距离需要多少天?
.


对,还有海权。英国两三艘二流战舰,一战能击败二十九艘清朝“战舰”。。。补给不缺,骑兵迂回也没用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01: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费希尔勋爵 于 2007-4-28 14:46 发表
西欧从拿破仑时代以后就大大领先了中国,历史不是没给过中国机会,但是由于强大的封建集权制度。各种改 ...


其实西方在拿破仑时代那会就已从战略战术理念,部队组织,后勤方式,武器装备各个方面全面领先了。拿破仑时代西方有过许多经典战役与战略实例。法国有攻击纵队,混合纵队,有以战养战,中央位置战略,英国有威灵顿的散兵警戒线+后坡战术+细红线。

如弗里德兰一战,塞纳蒙指挥30门炮边前进边开火,在敌人防线上击出口子,拉图莫伯尔立刻带骑兵突击,将混乱的敌人推过河去,杜邦马上带领步兵纵队飞渡河流一鼓作气拿下弗里德兰城,这种流畅的兵种配合在当时的清朝根本打不出来。(当时还在镇压教派起义呢吧)武器就不用提了,步枪发射速度慢人一截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08: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龚自珍的“文人心眼”

少木森


  “但开风气不为师”!这话貌似谦虚,实则狂傲。

  写作的人写到敢说这个话,一部文学史里没有几个人,龚定庵说了。龚定庵是谁?即我们的文学史用整整一个章节来写的近代大思想家、大诗人龚自珍是也。他原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原是杭州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外公是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耳濡目染,定庵的母亲就成了当时知名度颇高的才女。祖父和父亲也都是显宦,并颇有文名。这样的家庭出生,龚自珍自然自幼熟读了许多当时认为该读的书,但据说也读了许多当时认为不太该读的书,所以虽自幼会写诗作文,但“每有奇思异想”,不太见容于主流思想文化,所以科举之路走得不算太顺,19岁乡试只中了个副榜,27岁才考中了举人,38岁那年,他进士才勉强得中,排名较后,为三甲第十九名进士。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


  一八三九年,当了几年小京官的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是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这诗,如此气势磅礴,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实在是唐诗之后少有的经典佳作,是在一片“模山范水”萎糜文风中“开了新风气”的。难怪他敢那样放言:“但开风气不为师”!

  还记得那首更为著名的《杂诗》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更加的视野开阔,大气磅礴,振聋发聩啊!

  不过也有人说:这有牢骚太盛的味道,是怀才不遇的写照。于是,就进一步考证而得出结论:龚自珍一手字写得难看,所以,中了进士却点不了翰林,难免发发牢骚,指望“不拘一格”而用他这样的“人才”。

  以龚自珍的经历来看,这样解读这诗也许差强人意,但诗的视野却小了,诗的境界不一样了。我极不愿意这样解读。

  但是,这种解读还真有点儿依据,据况周颐等人的记载,龚自珍对自己的字不好还真不是那么不在意,他竟然让女儿、媳妇、小妾、奴婢们天天临池写字,专练馆阁体正楷书法。一个家族的女人们,人人都能写一手馆阁体。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事,然而,龚自珍所要的并不是这种情趣,而竟是为了讽剌翰林。只要有人在他面前说到翰林的事,他就立即嗤之以鼻:如今的翰林算什么?不就是会写一手馆阁体吗?我家的女人们,人人能写一手馆阁体的毛笔字,人人都能当翰林了?!

  这有点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了,器量显得狭隘了些,但行为虽说可笑却也可爱,那种用心很有文人的特点。往好的方面说,这是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往坏的方面说,是心眼太小,人太尖酸刻簿了。

  细想,其实一个出色的文人恰恰就是需要有这样的敏感、心眼小,才能感受到其他人所没有感受到的不平事与危机,才会有深深的感慨。试想,如果蒲松龄不那么“心眼小”,他就不会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不可能把“人妖世界”看得如此透彻洞明。龚自珍自然也不例外,正因为他有着一颗敏感的“文人心”,才会在许多人还是陶醉于盛世的歌舞升平之中,年轻轻的他就敏感地意识到整个国家的严重危机﹐忧心忡忡地唱道:“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嘉庆二十五年﹐他更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诚如梁启超所言:“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懮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

  正是由于他的敏感与敏锐,青年时代的龚自珍撰写了《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特别是30岁前后,他在学术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对正统派考据学挣脱出来,“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他严厉地批判考据学“只不过是虫鱼之学”,偏食于黄卷耳。他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而主张“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当然,他也肯定考据学的有用的部分﹔同时也批判今文经学杂以谶纬五行的“恶习”。从此他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密切地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联系﹐研究的课题更为广泛。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

  当然,也有人说过份的敏感,也是一柄双刃剑。只要这心眼不是用于梳理一地鸡毛的琐屑之事,只要他不是只注视着自己一些蝇头小利,而用心于家国天下,也许就能见微知著,敏感于历史风云的到来。但如果时常用于梳理一地鸡毛的琐屑之事,只要他只注视着自己一些蝇头小利,必然就心胸狭窄,牢骚满腹,终至影响人品人格。

  谁都知道,龚自珍为后世所诟病的,主要有二:一是龚自珍一生放浪形骸,且不遵守“有些事只可做不可说”的潜规则,把所有艳遇、绯闻皆形于吟咏,存于文集中,以至颇为人所诟病。相传他己亥年匆匆出都和后来暴卒于丹阳,也是因为和乾隆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孙贝勒王奕绘的福晋——才女顾太清纠缠不清,终至搭上了性命。二是龚自珍养育了一个“大不肖”的儿子。龚自珍的亲儿子龚橙,自号龚半伦,即谓君臣、父子、夫妻、昆弟、朋友一概不论,只喜欢一个美妾,所以仅留下一半人伦。一个沾沾自喜地自称“人伦只有一半”的人,自然难免畜生行为。谁都知道我们的万园之园——圆明园被英法军队所焚,当时有汉奸引路。而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汉奸祖宗,就是龚自珍的儿子龚橙。据《圆明园残毁考》“及英兵北犯,龚为响(向)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兵直趋圆明园”。

  想起一个比喻来了,即有人把“文人心眼”比作一口深井,说守着这井“能用独立的方式抵达深渊的秘密,只是,又很容易坠如坐井观天的偏狭。”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准此,有人就说:龚自珍本人心胸狭窄,牢骚满腹,坐井观天,自我感觉过好,才不忌人言与才女勾勾搭搭,而最后搭上了性命;也才以偏狭而养出了个“人伦只有一半”的大汉奸出来。这话不无道理,龚自珍诗文中的过分敏感与激情,可能正是他生活中的敏感与偏激的反映,这于文于诗,或许激越铿锵,而于为人于日常生活于生养子嗣,或许就难免让人扼腕了!

  唉!盖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斯言信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30 16: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人好象成了木头,干站着布兵列队等着清朝将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指挥天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30 17: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鸦片战争的一些文章的人名翻译很有意思,George Elliot翻成懿律,其堂弟Sir Charles Elliot翻成义律。Charles Elliot后来还当过圣赫勒拿总督。
英舰队3艘三等主力舰里有艘“威里士厘”,一查原来是“韦尔斯利”,1813年在印度孟买造的。后来直漂到二战才被“鲁夫无法”(德国空军)炸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13:21 , Processed in 0.0272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