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铁甲飞鹰

古代中国对外战争十一位英雄将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8 11: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0# zhangyiyanyu

已经说过了,卢象升一生的战绩,大部分都是对农民军所取得的。卢象升的战术(奇袭和长途突击)也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至于他说的“能战方能言守,如不能战,处处言守,则愈守愈受制于敌”听起来是不错,但是根本不适应于关外的战场。因为明军在那里根本就是“不能战”,只要出去打,必败。那怎么办?按照卢的想法,那干脆全军撤回关内算了,因为不能战的明军是不能守关外的。
卢擅长练军治兵并不假,但是袁一手创建的关宁铁骑才是明末唯一的精锐更是事实。祖大寿、赵率教等抗清名将都是袁一手提拔起来的,反问擅长练军的卢培养出什么名将过吗?袁崇焕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知道要想培养出一支能和八旗军打野战的明军只能采用“辽人守辽土”的策略,靠关内训练出的所谓精兵跑到关外就完蛋,根本不可靠。仅凭这个眼光袁就已经高出卢一筹了。
翻看后金的记载,真正让他们感到头痛的明军统帅只有袁崇焕、孙承宗了了而已。而靠剿灭农民军成名的所谓明末“牛人”洪承畴、卢象升什么的,根本就没让他们正眼看过。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8 17: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高仙芝没打赢怛罗斯战役,不过以寡敌众撑了五天直到鄯善军叛变才落败也不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8 1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veI'empereur 于 2011-2-18 17:49 编辑

回复 62# zhangyiyanyu

请不要拿一片石来说事。那时候李自成带领的老营估计就是卢复生也不是对手。
八旗兵确实并非不可战胜,但在东北的土地上,明军两次大败八旗兵都和袁崇焕有关,靠的也都是防御战,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我一开始就说袁崇焕是提拔起来一批名将,这有错吗?相反,卢连这个都没有?
说卢会练兵,袁崇焕就不会吗?看看关宁铁骑的介绍

【明末,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因此,孙承宗与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流民,一般与后金有深仇大恨)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骑兵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明末三大军:关宁铁骑——孙承宗,袁崇焕;秦兵——孙传庭;天雄军——卢象升)】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421.htm

袁崇焕不仅提出了建军的基本方针,亲自参与了部队的组建和训练,还大力栽培了一批能征善战的辽将,这不叫一手创建,叫参与辅助?卢比练兵和袁崇焕能够相提并论吗?
在袁死后,关宁铁骑也一直撑到崇祯上吊,相反,天雄军呢(我不是很了解,望告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9 14: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高仙芝没打赢怛罗斯战役,不过以寡敌众撑了五天直到鄯善军叛变才落败也不错了
kalasni 发表于 2011-2-18 17:06

叛变的是葛逻禄军队,而且算不算以寡敌众,高仙芝指挥如何都有争论余地

我从前写过的一段:

中方记载中,对怛罗斯战役叙述最为详尽的是《资治通鉴》:“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其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此记载尽管翔实有序,但仍存在部分疑点,兹根据其他史料加以补充论证。

1、怛罗斯之战起因

《资治通鉴》记载:“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此史料看似合情合理,但结合《册府元龟》及阿拉伯史料,则有颇多不合理之处。

虽然高仙芝在石国的暴行激起了中亚诸国的广泛愤怒,据《新唐书》记载:“仙芝遣使者护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阙下。于是西域皆怨。”但此时粟特诸胡与阿拔斯王朝的远征军也激战连连,在舒莱克于布哈拉起义后,“布哈拉的异密阿卜都勒•加巴尔、花剌子模的异密阿卜都勒•马里克也都响应和参加了这次起义”,1 撒马尔罕也被变乱者所占据。2亦即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安国和火寻叛离阿拔斯王朝,与此同时,艾布•穆斯林的另一位将军巴里黑总督阿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布拉欣越过乌浒河,顺利进军珂咄罗(即昭武九姓中的骨咄)和碣石(属于昭武九姓中的史国),其国王罗全节3潜逃至中国。则昭武九姓已有至少五国先后叛离阿拔斯王朝。事实上,阿拔斯王朝此时忙于对付这些反叛势力,那么诸胡“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的说法自然也就说不通了。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的《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arilch)》记载:“他(艾布•穆斯林)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怛罗斯(Taraz)和伊特莱赫('Itlalc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怛罗斯城加固城防,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

伊本•艾西尔的《历史大全(al-Kamil fial-Tanrkh)》记载:“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

经比较,《肇始与历史》所记“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和《资治通鉴》所云“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较为接近,而《历史大全》中的“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则有因果颠倒的嫌疑。

综上所述,高仙芝破石国后的掠夺与屠杀使得唐朝在西域丧失了部分人心,并引发了广泛愤怒,但这既没有引发诸胡倒向阿拔斯王朝,也并非怛罗斯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同时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积极镇压河中等地的反乱,并派出骁将齐雅德出征锡尔河以外地区。齐雅德一直推进到怛罗斯和伊特莱赫,声势浩大,以致有“共攻四镇”的传言。高仙芝遂决心先发制人,出征怛罗斯,击败齐雅德部。

2、怛罗斯之战过程

《资治通鉴》记载:“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其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对怛罗斯之战的具体过程,我将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①围绕怛罗斯城的争夺

《资治通鉴》记载:“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未言具体如何作战。《旧唐书•段秀实传》、《册府元龟》记载:“七载,高仙芝代灵詧举兵围怛罗斯。”此处年代有所讹误,七载当作十载。《新唐书•段秀实传》记载:“灵詧罢,又事高仙芝。仙芝讨大食,围怛逻斯城。”故当为唐军围攻怛罗斯城。而《新唐书•高仙芝传》所谓:“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显然有所错误,或系讹传所致。

又《肇始与历史》记载:“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怛罗斯城加固城防,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
则其时形势大致如下:高仙芝部长途跋涉抵达怛罗斯城下,但齐雅德部下赛义德•本•侯梅德已入城修缮城防,准备坚守。齐雅德本人不在城内,阿布•穆斯林坐镇撒马尔罕。唐军随即包围并攻打怛罗斯城。

②阿拉伯帝国的增援

《资治通鉴》记载:“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旧唐书•段秀实传》、《册府元龟》记载:“黑衣救至,灵詧大衂,军士相失。”此处人名有所讹误,夫蒙灵詧当作高仙芝,《新唐书•段秀实传》记载:“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两唐书所载大体相同。
《肇始与历史》记载:“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历史大全》记载:“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综合《资治通鉴》与两唐书记载,唐军围攻怛罗斯城后,阿拉伯援军先后赶到,葛逻禄部随即叛乱,倒戈相向,唐军大败,仅有数千人成功撤退。与《肇始与历史》、《历史大全》记载比对,则唐军围困赛义德于怛罗斯城,艾布•穆斯林命令齐雅德前去交战,齐雅德迅速调集了大批将领和军队援救赛义德,而后分几次击败唐军。双方记载大致可以互相发明。

③唐军的溃退

关于唐军溃退的详情,《新唐书•段秀实传》记载:“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嗣业惭,乃与秀实收散卒,复成军,还安西,请秀实为判官。”《旧唐书•段秀实传》记载:“夜中闻都将李嗣业之声,因大呼责之曰:‘军败而求免,非丈夫也。’嗣业甚惭,遂与秀实收合散卒,复得成军。师还,嗣业请于仙芝,以秀实为判官,授斥候府果毅。”两唐书所记大体相同。《资治通鉴》亦叙上事,另记载:“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则唐军战败后连夜撤退,但拔汗那军似已先行溃退,堵塞交通,李嗣业一路乱打才打开一条逃跑道路使得高仙芝得以撤退。其后段秀实责难李嗣业先行撤退的行为,李嗣业大为惭愧,遂与段秀实一道阻击追兵,收拾残部,而后退回安西。

④各仆从国的表现

此役唐方除了安西都护的蕃汉人马外,还动用了葛逻禄部和拔汗那的军队。

葛逻禄部在战斗中临阵倒戈,导致了唐军的溃败。葛逻禄部的背叛,一是由于这类草原游牧部落固有的机会主义态度,在唐军初战不利(据《肇始与历史》记载,阿拉伯军与唐军交战多次,将唐军各个击败),师老城下的情况下选择叛唐附阿;二是虑及自身利害,阿拉伯军即便获胜,其控制范围也无法延伸至石国东北的怛罗斯河、楚河流域(直到萨曼王朝时代,伊斯兰教才传播到怛罗斯,怛罗斯以东仍是葛逻禄突厥人的领地),反而有利于葛逻禄日后西进扩张,夺取这一良好牧地。《道里邦国志》记载:苔拉兹到下努舍疆为3法尔萨赫,再至开苏里•巴斯为2法尔萨赫,开苏里•巴斯是块热地,哥罗禄人于此地驻冬,海赖吉的避寒地紧靠着它。《税册》记载:“从“苔拉兹”城至“下”努舍疆为3法尔萨赫。从“下”努舍疆至群山中的开苏里巴斯为2法尔萨赫。开苏里巴斯在群山的右侧,群山的左侧有一处叫古姆。古姆是块热地,它是葛逻禄国的第一个去处。”由上述地理文献可见,葛逻禄部西迁后,怛罗斯河流域附近的热地成为葛逻禄人的越冬地甚至是“第一个去处”,足见此地水草丰美,气候良好,宜于畜牧。葛逻禄对此地早已有所垂涎,《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二记载开元七年:“臣等伏以突骑施等迹已叛涣,葛逻禄等志欲讨除”可见其时葛逻禄已存并吞突骑施之心,唯实力不济而已。《新唐书•突厥下》记载:“乾元中,黑姓可汗阿多裴罗犹能遣使者入朝。大历后,葛逻禄盛,徙居碎叶川,二姓微,至臣役于葛禄”《唐会典 卷一百》记载:“(葛逻禄)至德后部众渐盛,与回鹘为敌国,仍移居十姓可汗之故地,今碎叶怛逻斯诸城尽为所踞。”则怛罗斯战后二三十年,西迁后的葛逻禄已据碎叶、怛罗斯等“十姓可汗之故地”。

如前所述,拔汗那既为“事唐最谨”的中亚藩属,高仙芝出征石国又是由拔汗那与其冲突引发,则此次怛罗斯之战,拔汗那必定出兵协助,且怛罗斯与拔汗那距离不远,利害重大,则动员兵力亦应不少。但此役中拔汗那兵表现并无详载,唯撤退时有“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之叙述,则拔汗那此役先行溃退,表现实不尽如人意。

阿拉伯方面,据《肇始与历史》所述:“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则阿拉伯军亦在当地招募了部分军队,具体动用了哪些仆从国军力史无详载。唯《经行记》云,怛罗斯为石国人镇,又石国王子参与此事,则石国势必参战。

⑤参战人数及损失

关于此役唐军参战人数,《资治通鉴》记为“蕃汉三万众”,《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四引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通典》卷一八五《边防一》记载:“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考《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记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记载:“自王孝杰克复四镇,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唐兵三万戍之”。则此役安西都护高仙芝所出动的唐朝本部兵马,当为二万到三万间。其征用藩属兵力人数不得而知,《通鉴考异》所述六万众,《通典》所述七万众,可能是加上属国兵力后的参战人数。

此役唐军损失,《资治通鉴》记载:“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当为唐军本部所余人数。《肇始与历史》记载杀死唐军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历史大全》记载消灭唐军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恰与《通典》:“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相合。考杜佑所知怛罗斯之役情形,应从杜环处所得,杜环在安西军中身份不得而知,且既为俘虏,此处数据当得自阿拉伯人。则歼灭并俘虏唐军七万人为阿拉伯方面的通行记载,有所夸饰夸饰。

此役阿拉伯军参战人数及损失未有详细记载,考虑到之前征伐布哈拉时,齐雅德为先锋指挥一万人前往讨伐。且公元762年时,阿拔斯王朝统治已较为巩固时,其驻扎在波斯及中亚的军队不过3万人而已。艾布•穆斯林本人在战役期间始终坐镇撒马尔罕,且根据《肇始与历史》记载,怛罗斯战役之后:“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艾布•穆斯林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则此战后阿拉伯人仍有余力征讨河外地区,甚至决意攻击中国,则此役参战之阿拉伯本部军队或在一万左右,并非艾布•穆斯林全部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9 17: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裴行俭???裴仁基之子..莫非就是被隋唐演义炒得很牛的裴元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9 18: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jesuisfabrice
呃  洪承畴不是一个叛君坏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9 18: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有窦固,窦宪兄弟俩吧,燕然勒功多厉害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1 1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5# zhangyiyanyu

既然说到明史,那么我就以明史 袁崇焕传的最后一句作为总结: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1 11: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崇焕第一次领辽事的战略,以他上奏的奏折来看:

    “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

说穿了,也不外乎
一、用辽人守辽土;
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
三、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

袁崇焕深知明军的战斗力不如清军,野战不利,只有用己之长,所以提出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所统带的部队无力打野战,作为主帅,自然深感棘手。但训练一支善打野战的劲旅,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当时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1 1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袁崇焕第二次领辽事的战略又是什么

1.“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是袁崇焕始终坚持的一点,辽事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保护家乡,抗敌勇敢,又习于寒冷气候。训练一支精兵,必须兵将相习,非长期熏陶不为功,不能今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批新兵来替换。他主张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防守地域,既省粮饷,又可不断的收复失地。

2.“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明军野战能力较差,但依靠火器在防守上面较有信心,所以要舍己之短,用己所长,守坚城而用大炮,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需要奇兵突出、攻敌不意之时,才和清兵打野战。为了争取时间来训练军队、加强城防,有时还须在适当时机中与敌方议和,这是辅助性的战略。

3.“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执行上述方策之时,不可求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慢慢的推进。绝对不可冒险轻进,以致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这三个基本战略,是他总结了明清之间数次大战役而得出来的结论。明军三次大败,都败于野战,以致全军覆没(包括后面的松山之战)如果袁的基本战略持久的推行下去,明朝也许就可逐步扭转形势,转守为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1 20:50 , Processed in 0.0219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