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查看: 38157|回复: 91

战略方向、方面军、次级兵团——试谈将领统御能力的界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3 23: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略方向、方面军、次级兵团
                                   ——试谈将领统御能力的界定
在拙文《从《我是阿斗》看蜀汉统一的可能性》中,我把诸葛亮设想的两路北伐表述为“两个方面军”;又说留守荆州的关羽根本无法组成一个方面军,他手下的武将都不具备军团统帅的资格。谈到楚汉战争时,我同样用河南方面军,河东方面军来称呼刘邦和韩信的部队。后来不禁问自己,这样的表述是否准确?进一步想到,能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统一标准来衡量古今中外的将领们,由定位他们所统率的部队级别进而定位他们的统御能力?在本文中,我将试着用尽量准确客观的语言来探讨这个定位过程,其中的偏颇谬误之处请各位原谅指正
皇帝首次独当一面所统率的部队,自然是意大利方面军了,有的资料译为“意大利军团”,但在汉语表述中,“意大利军团”会让人感觉这个部队的兵员是意大利人,而“意大利方面军”就会减少这种误解。由让我感到亲切的“方面军”这个词,再加上“战略方向”这个词,我就开始构建我的定位体系
论断一、每个国家(割据政权)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战略方向。
在地图上,每个国家都有“四面八方”,而对战略方向的表述,恐怕八个方位还不够用,比如“东”和“东南”两个方位之间,还可以分出一个“东偏南”方位。不过,在我举出的实例中,即使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也就是最多拥有十个左右的战略方向。
例如,处死路易十六之后的法国,拥有下列的战略方向,从正北开始,按逆时针排列如下
北——英吉利海峡方向
西——大西洋方向
西南——西班牙方向
南——地中海方向
东南——意大利方向
东偏南——瑞士方向
东——德意志方向
东北——比利时荷兰方向

再如,准备入川的刘备集团,拥有以下战略方向:
北——曹操集团方向
西北——上庸-汉中,即张鲁集团方向
西——刘璋集团方向
西南——洞溪势力和武陵蛮方向
南——交州士氏集团方向
东——东吴方向
论断二:在每个已有或者极有可能发生战事的战略方向,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存在并且只该存在一个统一指挥的方面军
这里我所说的方面军,不是“单位编制”,而是为了讨论上面所说的统御能力而设定的“统御编制”。象苏德战争中苏联的十几个方面军(英语“front”),就是“单位编制”而非“统御编制”,因为它们的存在不符合论断二:每个战略方向一般有且只有一个方面军。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曾经成立了三个“战略方向指挥部”,各辖一二个front,如西南方向指挥部下辖西南front,南front,还有黑海舰队。这也与我所说的战略方向不是一回事,因为在1941年六七月的苏德战争中,不去考虑芬兰的因素,苏军就只存在一个战略方向——西方向即对德作战方向,所以后来苏军也觉得方向指挥部没有意义而撤销,此后统帅部不依靠任何中介机构而指挥着十几个front,按我的统御编制来表述,这可以看成在西部方向存在的一个大方面军统辖有十几个次级兵团——强大的次级兵团,相当于德军的集团军甚至集团军群。勃列日涅夫的极盛时期的苏军,则建立了三个战略方向指挥部,西方向——对西欧华约;西南方向——对巴尔干和土耳其;远东方向——对中日朝;这里的战略方向才与我说的一致。在约翰哈克特所著的那本《1985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描绘苏军进攻北约时,已不存在front的“单位编制”,西方向指挥部下辖的就是集团军,西方向指挥部就可以看做是真正的西方面军。
论断三:A、方面军下辖的一个次级兵团,独立执行任务,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地区),开辟了新的战区或者为战局引入了某种政治因素,则此次级兵团升格为方面军。
比如,如果1796年拿破仑围困曼图亚的同时,派马塞纳师进入瑞士,则该师即成为瑞士方面军;同样,如果1797年拿破仑在突破意奥边境的同时,派马塞纳师沿亚得里亚海东岸南下,则该师即成为达尔马提亚方面军。
这里所说的次级兵团是“统御编制”,其“实际编制”可能是集团军群(如苏军的front)、集团军(如1813年波西米亚方面军的各集团军)、军(如1805年大兵团的任一个军)、师(如1796年意大利方面军那些万人师)……
B、如果一个次级兵团与方面军补给基地和友邻失去联系,而建立了新的补给基地和补给线,则该兵团也升格为方面军。
假设:马塞纳是半岛方面军司令,下辖的苏尔特集团军和絮歇集团军分别在北部和南部作战,在絮歇攻陷巴塞罗那后,半岛中部的英军反攻切断了絮歇的交通线,他却依托巴塞罗那成功的从海上得到补给而继续战斗,则此时絮歇的集团军升为方面军。
这是虚构的例子,再举一个实例,当邓艾越过阴平小道后,他再不能从出发基地得到补给,也不能得到钟会友军的支援,他首先夺取了江油作为补给基地对诸葛瞻作战,并准备在攻取成都后,以成都为基地转身对姜维作战,此时他的部队就算是一个方面军了,他就是一个合格的方面军统帅。
现在我们把论断二、三结合起来看,强调一下其重点部分:
论断二提出,一个战略方向一般应该存在并且只该存在一个统一指挥的方面军,这当然是贯彻兵权贵一的原则。在1796年,法国在东方向即德意志方向上,存在着茹尔当的桑布尔-马斯方面军和莫罗的莱茵方面军,二将之上并没有更高的将领实施统一指挥,结果自然是被卡尔大公各个击破。这是个一目了然的例子,再看一个复杂一些的例子。
1914年和1940年德军的西线攻势,其右翼都进入了比利时,按照论断三,右翼(1914年是第1、2、3集团军,1940年是B集团军群)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方面军,不用统一指挥。但是请注意,如果右翼是攻占了比利时之后停止西进,转而在比利时海岸准备实施对英国的登陆作战,则它当然是一个新的方面军。但实际上,德军右翼必须向西南进入法国,和中央及左翼一起实施对法国的总攻,那么它仍旧是统一指挥的西方面军的一个部分。1940年我们可以看到德军西线指挥部成功的协调了A、B两个集团军群的行动,在对法国的第二阶段进攻中,德军把两个集团军群的决胜力量——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进行了重新编组和统一使用,最终完成了胜局。而1914年,统一的西方面军并不真正存在,总长毛奇根本无法行使统一指挥的职责,他连从左翼和中央调兵到右翼或者东线都办不到,因为他不敢得罪任4-7集团军司令的那些皇亲国戚。这应该是两次攻势结果迥异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看似相反的例子是魏灭蜀之战,邓艾建立了一个新的方面军,魏国的西南战略方向没有实行统一指挥却加速了胜利的到来。这一方面是因为魏军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另一方面是司马昭故意不施行统一指挥。本来西南战略方向成立了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个集团军,钟会并吞诸葛绪部后,就有了十三万人攻击剑阁。上面的战例,1914年德军的右翼必须参加对法国的总攻,否则兵力绝对不足,而这个战例里邓艾部三万人却用不着投入到剑阁,在那个关口前十六万人和十三万人没有什么区别,何况司马昭不能任凭钟会坐大,让邓艾独立行动就可以把“二士争功”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了。司马昭敢于放手让邓艾兵行险着,与诸葛亮不许魏延出子午谷又成对比,也许在诸葛亮看来,蜀汉即使承受得起五千精兵的损失也承受不了魏延这种将才的损失,而司马昭却可以放心的牺牲掉邓艾和三万人,兵力和人才,蜀汉都与魏国相差的太远了。钟会果断斩杀许仪提拔荀恺,证明他认为自己的实力“用不完”;一个卫瓘就可以除掉钟、邓,而杜预这样的未来将星根本还没有表现的机会,证明了魏晋确实是人才济济。
如果实力比敌人强大的太多,那一个方向有两个方面军只是可能推迟胜利的到来,而不会带来失败,比如莱特湾的美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一个向尼米兹负责一个向麦克阿瑟负责,没有统一指挥,以致栗田几乎突入了莱特湾,但即使栗田在滩头把炮弹全部打光,他的结局就是全队在追击下覆灭,菲律宾的战局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多。要是1796年茹尔当和莫罗各有十万兵力,卡尔大公只有两万,那么法军的统一指挥也不必要了。
有了这三个论断和以上的阐述做基础,我们就可以开始对历史上的将领们定位了,请注意是定位他们的“统御能力”而非“指挥能力”,前者是指在整个战局对各部各将的宏观调控,后者可以指战役中对战斗细节的具体控制,比如,1815年的威灵顿和1812年的库图佐夫都是合格的方面军统帅,统御能力在同一级别,但提到指挥能力,滑铁卢战役中的前者就大大超过了在博罗季诺的后者。又如,拿破仑在德累斯顿战役中表现出的指挥能力,放到他的整个军事生涯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但就整个1813战局来看,他作为方面军统帅的统御能力竟然还不如施瓦岑堡。统御的“御”字,就包含了对下属将领的控制使用,韩信对刘邦说的“大王不过能将十万”和“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指出了刘邦指挥能力的有限和统御能力的高超。
我把将领的统御能力从高到低,定出这四个级别:
中枢统帅——方面军群统帅——方面军统帅——次级兵团将领
中枢统帅不等于最高统帅,后者就是国家武装力量总司令,可能只是政治领导人而非军事人物,如美国总统。而中枢统帅要从宏观上控制协调各个战略方向方面军的行动,并为其做好后勤工作,他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军衔,也不一定是合格的前线指挥官,而且其变动性比最高统帅大得多。比如,刘备入川之时,他仍旧是最高统帅,但统御级别就由中枢统帅变成了方面军统帅;而按演义的说法,此时仅仅是军师中郎将(上校参谋长?呵呵)的诸葛亮就成为中枢统帅。当1815年拿破仑率军向比利时进发后,法国的中枢统帅就该是达武,因为身为陆军大臣,可否从意大利方向调一两个师到西班牙方向,或者把新训练好的骑兵旅派往莱茵还是阿尔卑斯这样的问题就应该由他解决,而不该再去请示身在战地的皇上。
方面军群统帅——负责至少两个方面军,如声称要对魏、吴“分兵拒之”的关羽,就是自信能同时统辖蜀汉的东北(荆州—襄樊战略方向)方面军和东(东吴战略方向)方面军。
方面军统帅——已经详细论述过了,这是我们定位的基础。
次级兵团将领——包括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显而易见,决不是每一名次级将领都可以充任方面军统帅。

好,下来就来给三国和拿破仑时代的一些将帅定位
刘备:不合格的中枢统帅,丢失荆州
勉强合格的方面军统帅,虽然有入川和伐吴的败绩,但汉中战役可以拿得出手
关羽:不合格的方面军群统帅,他把荆州兵力几乎全部投入到襄樊方向,看来计划在东吴万一进攻时能够在保持襄樊方向战果的同时率军回援,企图以一个方面军完成两个战略方向的任务,这个设想有气魄,但是超越了他的实际能力。
合格的方面军统帅,水淹七军
诸葛亮:合格的中枢统帅,
基本合格的方面军统帅,虽然六出无尺寸之功,但越秦岭进退自如;南征出色。
邓艾,钟会:合格的方面军统帅,并企图取得最高统帅的位置,导致杀身之祸
……
再看拿破仑时代
达武:出色的中枢统帅和方面军统帅,给他一个宝座,他会是出色的最高统帅
马塞纳:出色的方面军统帅,在瑞士方面军和意大利方面军的表现足以弥补他在半岛的遗憾
苏尔特:合格的方面军统帅
絮歇:虽然在1806年还是个师长,但1800年的表现已经够得上方面军统帅的资格了,当时意大利方面军被切为两段,马塞纳被困热那亚,絮歇所部虽只有七千人,却符合上述对方面军的定义。
奥热罗:一勇之夫,最多是合格军长,虽然担任过十二万人的莱茵方面军的司令,但并未真正加入战斗,约翰霍兰罗斯评价他在斯蒂耶维雷之战表现得有勇有谋,可能只是溢美之词。
布吕歇尔:1813年就是合格的方面军统帅了
贝尔纳多特:合格的军长,但不是合格的方面军统帅,1813年他在北方面军不能服众,很可能失掉柏林,而在莱比锡到达又滞后了。如果达武在他的位置上,能书写怎样的历史?
……
其余将领就请感兴趣的朋友来自作评价了

本文看起来散乱和枯燥,因为我想在文风方面作一些新的尝试,论坛有的朋友长于叙述细节,而我希望能从繁多的战例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理论,作归纳性的思考,这篇小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辨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09: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分法很有新意,原则上赞成。但鉴于概念较新,似乎应该在各种名词的定义方面做出一些系统的解释。

将领的“统御能力”和“指挥能力”,其实就是“帅才”和“将才”的细化分析。“中枢统帅”的最好例子也就是普法战争以来德军的总参谋部了,或者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以机构取代人发展“统帅”的概念适应战争规模的扩大是历史趋势。

有一些例子值得分析:例如一战东线的兴登堡——鲁登道夫组合,鲁登道夫的才能完全胜任“方面军统帅”,担人望不足,兴登堡知人善任,鲁登道夫才能发挥作用。那么兴登堡如何界定其地位?“方面军统帅”抑或“中枢统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09: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大大 于 2008-3-13 23:12 发表
贝尔纳多特:合格的军长,但不是合格的方面军统帅,1813年他在北方面军不能服众,很可能失掉柏林,而在莱比锡到达又滞后了。如果达武在他的位置上,能书写怎样的历史?

贝尔纳多特,我有话要说,呵呵!
1813年他是北路军的统帅,如果没有指挥能力,为什么要让他当统帅,难道是因为他熟悉拿破仑的战略战术,才让他当统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10: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当统帅一定要指挥能力吗?明英宗毫无统帅能力,但照样是土木堡明军的统帅。贝尔纳多特不过就是借了瑞典国王和曾经的法国元帅这几个名头才当上统帅罢了,看看1813年他的表现,畏葸不前,拥兵观望,如何做得好统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0: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东线参谋长的鲁登道夫自然是合格的方面军统帅甚至方面军群统帅,而他任军需总监就是实际上的中枢统帅,我把兴登堡定位为一个政治人物而非军事人物,他是一个精神象征,他保证下属能够执行鲁的命令,因此更应是政治人物,或者就像红军初期的政委,监视着旧俄过来的“军事专家”,既保证军事专家不会偏离政治方向,又保证下级对他命令的执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10: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人家有这本事,有这样的机会当统帅,为什么不叫别人?他有这样的幸运和资历嘛.如果他一无是处,一点本事也没有会让他当吗?那时同盟军又不是没有人才?我记得我在有些资料上看到,还说他在莱比锡的战役中表现出色.不要老揪住人家的不足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10: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大大 于 2008-3-14 10:07 发表
或者就像红军初期的政委,监视着旧俄过来的“军事专家”,既保证军事专家不会偏离政治方向,又保证下级对他命令的执行

问题是当时的政委大部分只红不专,不懂军事,但有特殊的报告和否决权,所以 和中国的监军有的一比!
我"举荐"彭大将军,不论指挥还是统御,可圈可点,缺点在于年龄过大,知识结构老化,但手下有邓华解方温玉成等大批新生代战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10: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喜欢粟裕大将,打仗是真才实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10: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的帖子

政治平衡而已,要说的话,普鲁士和俄罗斯的好些将领能力也差不多!
面对皇帝,贝帅有先天的心理畏惧和后天的心理妒忌!所以在瑞典参战后,一直在战场逡巡,少有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1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在莱比锡战役中贝的表现是不够积极.

[ 本帖最后由 xixi 于 2008-3-14 16: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1 21:19 , Processed in 0.0245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