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毛大大

战略方向、方面军、次级兵团——试谈将领统御能力的界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5 10: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的帖子

想当元帅还需要是伯乐吗?有这样的要求吗?应该主要还是以有指挥能力为主吧,当然兼顾个方面的能力.伯乐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方面吧.中国建国时只评10个元帅,竞争激烈,当个元帅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0: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的帖子

阁下说得没错,1955年评的元帅的确有一定的政治成分.
记得陈毅有一次与别人谈话时提到,如果叶挺还活着,那叶挺肯定是元帅,他就没有机会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即使叶挺评元帅时还在,陈毅还是应该有机会当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兄的文章不错,文中提到的区分一直是我脑海中对将帅概念的区分,感谢毛兄归纳以及上升到以实例为基础的论断这一层次,加精。能胜任方面军统帅的自古以来就不多,能够做的出色的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军事家了。

至于贝尔纳多特的问题,他的军事才能是完全微不足道的。他可能曾经战斗勇敢过,但是这个“勇敢”与革命战争期间其余将军级别的勇敢差的太远了,一些不以勇敢见长的将帅的勇气都要胜于贝尔纳多特,如苏尔特元帅在革命战争中也是出了名的勇,差点因战伤一命呜呼,达武在埃及带过骑兵。反观贝尔纳多特,就一个塔格里亚门托渡河强袭拿的出手,而且还不是自己带头冲,而是靠嘴鼓舞下士气。这倒很符合他的才能,嘴皮上的东西胜过实质。

他口才好,“有手段”是没话说,否则就凭他哪点军事才能混个国王可不容易。至于1813年,不要被美国人的电影迷惑了,贝尔纳多特名义上是北方军团统帅,实际上没怎么参与指挥策划,更谈不上是1813年反法联军中最活跃的主力军,1813年德意志战役主要是普鲁士人与奥地利人打赢的,贝尔纳多特的部队纯粹是见第一帝国被人围攻有机可趁,赶紧倒戈过去。

迪兄提了德军参谋团,那我提一下苏军参谋团吧。二战苏联在初期指挥混乱中恢复过来之后,也组织了一个得力的指挥部,苏军那边的名将也都是以组织策划能力见长,一个参谋团体可以指挥百万大军,这个团队是十分成功的。至于鲁兴组合,个人认为一战中这个组合在东线的成就并不能完全说明他们的军事能力高到哪去,到了西线照样无力回天。二战中德国参谋部那帮人,如凯特尔,约德尔等,比起苏联的参谋团体差远了,当然二战德国拥有的指挥能力高超的人比较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1: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y007007007 于 2008-3-14 15:39 发表


你所举例子不能证明凯塞林比隆美尔强.凯塞林在意大利时期无须考虑政治,只管军事,其所支配的资源丰富,而能从容指挥发挥,并且意大利的地形让他的防守占了很大便宜.隆美尔则不同,在北非还要和消极的意大利政 ...


凯瑟林战略远见要好过隆美尔,这就是最大的优势。战术上指挥的好的将军当时的德国有不少,隆美尔手下的克鲁威尔都不是寻常人物,但是战略上保持清醒头脑,善于指挥大军作战的人是不多的。凯瑟林还总督过空军兵团,取得出色战果。隆美尔虽然战术胜利打的漂亮,可是从未取得任何战略胜利。说他的补给不够,的确不如英军补给来的方便,但是如果早些认识到补给难的问题,何必初期推进的这么远?最后又不得不一撤千里。他显然没明白光凭他手头的部队与补给是没法击败英军,尤其是德国开辟东线战场之后,希特勒答应的补给只是空头支票,隆美尔如果早早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去大举进攻了,而是想办法利用这些补给进行防御,毕竟他的任务就是帮意大利军守住突尼斯或者西兰尼加小部分,可是他的目标成了埃及。这个战略目标选的是比较好,可惜他没有任何实施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的帖子

我觉得叶剑英当元帅特别有意思,因为他没有真正打过什么仗,但是他是一个出色的参谋长.邓小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1: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表现的机会,何以看出有能力?当过师长,参谋长的很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2: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ngyiyanyu 于 2008-3-15 12:01 发表

我觉得隆美尔还是有一定的战略头脑,最开始希特勒只是想让他帮助意大利人不丢掉北非,但是没有想到他那么强,很快就从战术胜利扩大到战略优势,但是希特勒又不愿意分兵(他关注于苏联战事),这才造成之后战略优势 ...


希特勒对于埃及有幻想也是受了隆美尔的干扰。隆美尔多次前去会见希特勒,劝说他只要补给充足,有机会依靠手头力量拿下埃及,希特勒这才将参谋部众人的口舌给压下来让隆美尔放开手去打,并答应给他充足补给。可结果怎么样呢?隆美尔41年将战术胜利扩大为战略优势,还不是因为英军正在撤退,将主力调去支援希腊的结果,托布鲁克还是没攻下来。英军总帅奥辛莱克漂亮反击,十字军行动打退隆美尔,非洲军损失惨重。42年希特勒东线都不好过,但仍然给隆美尔充足补给,这才使得隆美尔得以再次横扫北非,可是打过了托布鲁克便又无力前进了。

归根到底,原因在于补给问题,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损失装备无法迅速有效的得以补充,隆美尔只能依靠开战前的家底打仗。二是燃料供应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马耳他基地以及英国在地中海的海权便利。

隆美尔如果是战略合格的话,至少他从一开始就要认清两点:
1,德国与意大利有没有条件在地中海控制海权?有条件,那么补给可以不断运给非洲军。没这个条件,那么英国可以不断弥补损失,而德军不能。
2,德国有没有条件持续给隆美尔提供所需要的补给?如果有的话,隆美尔可以继续把仗打下去,没有的话取得再辉煌的战术胜利也无法扩大到战略上。

说白了,就是有没有足够补给,以及如果有的话,能不能运来的问题。41年刚接任非洲军统帅的隆美尔可没认识到这两点,他的战略计划就是用手头的兵力进攻,同时劝说希特勒给他提供更多的人员与物资进攻,直到拿下埃及为止。

所以,从胜利到失败,隆美尔没有一次真正在北非取得过战略优势,因为他从来没有通过战术胜利扭转战略不利。42年拿下托布鲁克后虽然给英国造成一定恐慌,但是德军跑的动的坦克也就50多辆,强弩之末。隆美尔从一开始便没有重视后勤与补给,导致他的战略计划错误,也直接影响了他对马耳他问题的判断。马耳他问题,凯瑟林是建议打托布鲁克前攻取马耳他,隆美尔坚持先攻托布鲁克。其实哪个选择都是一样的,因为由隆美尔负责的德军战略部分主导方针是错误的。即使按凯瑟林的做法打了,到那时地中海战场的德国空军必然也已疲惫不堪,无法支援攻取托布鲁克的行动。隆美尔要不把计划推迟,要不就是在没有空军帮助的条件下打,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失败。

希特勒虽然军事才能不怎么样,但人不在北非,之前派过哈尔德来估算形势,哈尔德认为进攻是最为不利的,隆美尔不听,直接去见希特勒强求要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2: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ngyiyanyu 于 2008-3-15 12:03 发表

我觉得军事能力是要靠培养的,叶剑英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可惜就是没有实战的培养,所以他一直也只能隐身幕后


这个不叫有能力吧。。。有理论基础的人很多,不见得个个都具备成为军事能力。军事能力要靠培养,主要是理论与经验,但是性格与素质也是重要的,可以读一读《战争论》的“军事天才”那一章。

政治玩的好的,仗未必打的好,拿破仑时代就有一些典型例子,当然有少数人是例外。所以没有实际表现出能力的,对其军事能力只能持怀疑态度,不好下定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3: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主要对手是诸侯,如赵国,对的将领除龙且外都经验不足,不过韩信屡次以少胜多的确战绩显赫,平关中也体现其谋略。可是军事天才古今中外岂止他一个。就拿韩信同时代的项羽来讲,楚军8千过江,后来发展成7万多人的实力,其中项羽带去出征的约5,6万。就是靠这5,6万人,项羽横扫了秦国40万大军。虽然其中20万是囚徒组成,但韩信对付的赵国的部队也都是凑起来的部队。而另外二十万,也就是项羽在巨鹿一战击败的,是蒙恬部将王离的部队,直接从边疆调来的,秦军主帅章邯自出征以来也未曾败绩,经验十足,多次农民起义军都他击败,包括陈胜,项梁。可以说项羽的敌人要比韩信的强大的多,而项羽从最初的5,6万兵到最后进函谷关时已经发展成了数十万了。彭城一战,项羽3万击败刘邦56万。

外国的拿破仑皇帝就不用说了,1796年之前没打过大仗,之后不照样所向披靡,而且是在更为复杂的近代战场跨越国家的作战,要考虑的问题与战役难度比韩信那会至少高了一个档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5 1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ngyiyanyu 于 2008-3-15 13:00 发表

很多人认为当时德国没有能力增兵,我不这么认为,当时德国在法国有30多个师在挪威有50万军队,完全可以抽出几个师来支援隆美尔使战术胜利成为战略胜利,但是希特勒没有这么做,他一方面不重视北非,另一方面又幻想 ...


注意我说的那两点,我没说德国无兵可增,而是说隆美尔没认识到补给与补给线的问题。更多的兵,意味着更多的补给,更频繁的海上运输,德国在地中海有条件实施这些吗?没有的话,就不该制订战略攻势的计划。隆美尔则一上来就以攻埃及为主要目标,完全没有意识到德国不具备实施这种作战的战略条件,希特勒放开手让他打,也是跟着犯错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1 20:25 , Processed in 0.0271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