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S.Swan

[咏史] 看,历史上那抹女子的痕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3 1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几天正在找一本成熟的浪漫化历史书籍

辩论嘛,我从未第一个放弃过,也从未认输过
希望这次也一样——尽管不太可能


对于敢于尝试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亚历山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1: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有一个辩题
正:笑比哭好
反:哭比笑好


怎么题目就这水平。。。典型的古希腊“智者”做法,看看苏格拉底的批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7: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2-13 11:15 发表


怎么题目就这水平。。。典型的古希腊“智者”做法,看看苏格拉底的批评吧


这是某年北大的节庆晚会上的轻松表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2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北大很了解啊
不对,应该说
对什么都这么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20: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啊,就是离着近,身边也有pku的人。至于我自己可没有那么大的雄才去pku,当年一投必须一中的高考里,能去pku的都是尖子里的尖子,剩下的好的留京上一本,其次留京二本,再次发配外省,最次烟瘴3000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08: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去pku的都是尖子里的尖子


极为佩服这些在国内学海中拼搏并取得成功的尖子们(尤其是在国内学理的),无论是能力还是勇气比起我这种到国外逃避的要强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3: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朔风 于 2007-2-14 08:51 发表


极为佩服这些在国内学海中拼搏并取得成功的尖子们(尤其是在国内学理的),无论是能力还是勇气比起我这种到国外逃避的要强的多

怪不得有人说,国内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文科生呢,也对理科生嗤之以鼻
何必呢,都是在学习研究,只是内容领域不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3: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需要美言美语,因为这对于读者理解历史没有任何作用。

没有任何作用?似乎太绝对了吧!历史“不需要”美言美语,但是加上美言美语也不会有错啊。的确,平实的语言足以叙述清楚历史,但是,若读者要求更高一步呢?他们在研究历史时,受到一些美的熏陶,不好么?

还有我批评的是雨果这种浪漫化历史,你提出的在不改变历史真相的同时改变语言,属于新的辩论题材了。我对于这种做法的观点是:华美的语言不能帮助读者深刻的理解历史,要之何用?

新的辩论题材?我所说的改变语言就是历史浪漫化的过程啊。

我不否认,华美的语言不便于表达历史的深度。但是,我也没说过,浪漫化历史中不含有理性语言啊。我只是觉得,将浪漫化语言适时地穿插在论述中,不至于使著作以一种语言模式平铺直叙。



举此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学化历史的”不合格“。


只能说明雨果不合格


能否举出一个”成熟“的?历史演绎化。。。这个本身就是与正规历史学界格格不入的两种东西,我想这个概念应该谁都知道吧。

正在寻找。我所说的演绎当然不能违背事实与常理,只是把它当成浪漫化的代名词罢了。

划分嘛,这个很简单。历史学家写的,以认真严谨的笔法写的,即使穿插一些描写,也属于历史书。作家写的,使用文学创作方法的,就是历史小说。


可以这么说,历史学家与作家在发表作品之前并没带有头衔,但发表作品中使用的文笔以及整个作品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可以区别这是历史作品还是文艺作品。


以上这两种说法有点自相矛盾噢


生动化是因为历史充满着行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浪漫化呢?

让读者在美中求知


影响力大的历史事件与浪漫元素完全不着边,没有任何逻辑联系。

我的意思是:历史事件可以以浪漫的笔法写
我说的那一段只是在否定辩论的大主题下的一些我有异议的细枝末节,只是主题派生出来的小主题——最初的辩论主题实在太广,我没驾驭好,就说说题外话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5 12: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任何作用?似乎太绝对了吧!历史“不需要”美言美语,但是加上美言美语也不会有错啊。的确,平实的语言足以叙述清楚历史,但是,若读者要求更高一步呢?他们在研究历史时,受到一些美的熏陶,不好么?


读史就是读史,不是美术馆看画也不是看小说。读史只要了解历史就够了,如果读史的同时还去注重文词美不美,那根本就不是正规的读史者。

历史本身也许能有“美”,这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文辞的浮华美去实现的。

我不否认,华美的语言不便于表达历史的深度。但是,我也没说过,浪漫化历史中不含有理性语言啊。我只是觉得,将浪漫化语言适时地穿插在论述中,不至于使著作以一种语言模式平铺直叙


我建议你去读读真正的历史著作,你会发现“叙述”几乎不占历史书的一半,历史书主要是讲解而非叙述。讲解需要简明清晰的语言,只有小说和文学创作品才是以大量叙述描写为主。此外,即使是带有叙述性质的历史书(这种并非完全不存在),也不需要穿插“浪漫”的语言,穿插些动作语句让文字更生动些就可以了。

只能说明雨果不合格


等你找到合格的,再来告诉我,好吗?

以上这两种说法有点自相矛盾噢


其实不矛盾。因为你的第一个问题问我历史著作与文学创作的划分,第二个问题问我历史学家与文学作家的划分。问题不同,回答怎能相同?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历史著作就是由历史学家采用讲解历史的方法写出来的东西,历史文学创作就是作家对历史进行添枝加叶和加工,加入不少不切实的浪漫元素。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历史学家是用历史笔法写作品的人,文学作家是用刚才说的半虚构笔法写东西的人。
如果你无法理解,我可以对两个问题的答案根源进行归一:一切都在于他们使用的笔法与风格,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

让读者在美中求知


可惜这个“知”是打了不少折扣的。

我说的那一段只是在否定辩论的大主题下的一些我有异议的细枝末节,只是主题派生出来的小主题——最初的辩论主题实在太广,我没驾驭好,就说说题外话咯!


最好把辩论范围局限一下,否则辩论双方会越说越远最后找不着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2: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就是读史,不是美术馆看画也不是看小说。读史只要了解历史就够了,如果读史的同时还去注重文词美不美,那根本就不是正规的读史者。

世界上正在读史书的人恐怕没有多少正规专业的读史者吧。任何人在历史的大门前都很渺小。
历史本身也许能有“美”,这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文辞的浮华美去实现的。

那要用什么实现呢?
我建议你去读读真正的历史著作,你会发现“叙述”几乎不占历史书的一半,历史书主要是讲解而非叙述。讲解需要简明清晰的语言,只有小说和文学创作品才是以大量叙述描写为主。此外,即使是带有叙述性质的历史书(这种并非完全不存在),也不需要穿插“浪漫”的语言,穿插些动作语句让文字更生动些就可以了。

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著作?你列几个书名吧。

可是如果都不叙述清楚史实,道理从何而来?人们怎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没有原因何来结论?

等你找到合格的,再来告诉我,好吗?

好吧 任重而道远。实在不行,我写一篇

其实不矛盾。因为你的第一个问题问我历史著作与文学创作的划分,第二个问题问我历史学家与文学作家的划分。问题不同,回答怎能相同?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历史著作就是由历史学家采用讲解历史的方法写出来的东西,历史文学创作就是作家对历史进行添枝加叶和加工,加入不少不切实的浪漫元素。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历史学家是用历史笔法写作品的人,文学作家是用刚才说的半虚构笔法写东西的人。
如果你无法理解,我可以对两个问题的答案根源进行归一:一切都在于他们使用的笔法与风格,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

在他们自己的大作出炉前,在没有受到任何评论之前,他们自己可能都无法正确划分自己的身份和作品的范畴吧

可惜这个“知”是打了不少折扣的。

想象一下,有一本你眼中的历史著作,往里面添加一些你所不屑的浪漫元素,而原作并不删减任何字句。那么,原来的内容和深度还在,并未被删减,那么如何说这是打折扣的呢?
最好把辩论范围局限一下,否则辩论双方会越说越远最后找不着北的

同意,你来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5-11-27 00:23 , Processed in 0.10201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