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破仑论坛

 找回密码
 入伍
新兵指南:让新兵更快熟悉论坛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译者及出处@napolun.com邮箱自助申请
近卫军名将 - 赤胆忠心的“圣贤”德鲁奥 电影《滑铁卢》DVD-5一张钱老神作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拿破仑所著小说《克利松与欧仁妮》波兰军团的创始者——东布罗夫斯基 路易斯-皮雷•蒙布伦和他的骑兵生涯
楼主: ViveI'empereur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评施里芬计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 08: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2007-10-31 07:05 发表

瓜德罗普偿付金是1814年8月13日签约的呀,那时拿破仑已退位,跟反法同盟有何干? 瓜岛1814年那时本是贝尔纳多特的,是买来还法国的。


我说的是第6次反法同盟。贝尔纳多特得了瓜岛和英国赞助的100万(一说)镑。默许向挪威发展势力等等。

ps 国内上不去wik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08: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horongil 于 2007-10-31 15:43 发表
这点毋庸置疑,正是德国的海军扩张激怒了英国,导致俾斯麦时期的那种“英国是德国的海权,德国是英国的陆权”体系的瓦解,从而使英法捐弃前嫌,联合起来,而德国却陷入了孤立


1890年的德国不是1860年的德国,前者是如何开拓崛起空间的问题,后者是如何统一的问题。

英国是德国的海权,这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体现,无法延续。正如今天,世界海权是谁的?不是美国吗? 皇帝轮流做罢了,核弹没出来前不都是这个理念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05: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K兄:
我时间不多,简单谈几句。
1,保护海外贸易线,海军实力只要强过法国与俄罗斯就可以了,对于当时的德国又不是什么难事,干吗偏偏瞄准要在海军实力上与英国叫板呢。战争爆发后,倘若不是海军扩张激怒了英国,英国的海军就可以为德国保障海权。可德国就是梦想当老大,威廉的演说,提尔皮茨的理论,费希尔的反应,都很说明问题了。
2,我说的“大不了”意思是摇摆态度是正常的,因为有理智的考虑做支持。至于把握脉搏,确实很准。把英国激怒了,后果就是斯卡帕湾舰队自沉。
3,海权没到威胁英国的程度,英国就不能结盟了?战争又不是光在海上打。若是英德各出舰队“决斗”,英国当然犯不着结盟,光看战列舰数量德国就望尘莫及。可又不是光在海上打,英国结盟主要是依靠法俄的陆权,加上自己的海权。
4,我的意思是德国明知自己实力不济,斗不倒英国,还进行挑衅,结果只是自己一败涂地。倒没说不许挑衅,只是说挑衅也要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才行。
5,至于潜艇战,海权的概念是使得海洋对自己畅通无阻,而对敌人是封闭的。潜艇加重经济损失根本不是夺取海权,只是打赢战争的一种方法,本身无法拿下海上控制权。(COMMAND OF SEA)
6,误会是在意双方没有明确沟通,怎么坎宁安那边就没发生那样的惨剧?因为他主动沟通商谈了,危机便化解了。这里论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幸的冲突,还是双方没有沟通造成的啊。至于阁下说的英国海军战略思想,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结果未必要舰炮相向,东地的法舰队就是和平解除武装的。
7,不和是指开战时的意见不和,仗打起来作为军人当然就要协同以取得胜利,战时合作紧密不代表战前战略决议时就“合作愉快”。

结论那些就不讨论了,说太多了就跑题了,我也没质疑这篇文章的精华性。
我的观点是一战二战的德国对海权认识有很大错误,导致无法打赢战争。其实谈论下战史便可看清问题答案了,一战把英国激向敌人那面的正是德国的海军扩张(威廉的鼓吹,提尔皮茨的“冒险建军,恐吓英国”理论),二战则是在没有成型的海军前妄想使英国不参战,最后英国参战,便开始打潜艇战,虽在一段时间内使英国经济大受影响,最终英国挺了过来坚持击败了德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1: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看来阁下这一家之言机械论观点是主导且很牢固了。

我也顺着你的思路说一下NA_naposaut ,看能不能改变阁下的这些认知,呵呵~

1,为啥选英国,其实就是看上英国的殖民地和贸易额了。而换位到英国的算盘是借力打力,最后结盟的选择,英国“不但要击溃德国,同时要削弱法俄”【军事科学院,2001,《一战评说》作者彭训厚大校(3级参谋)】,所以,结盟一事而言,英国的政治智慧具有最高明的战略目的。这当然不是海权决定的,所以我上文否定阁下,也正在于此。

2-6,这反映考察事件本身的不同。我认为,事件过程,包括执行事件过程的人都已经不是决策者和负责者。这种角色的特定含义也使得历史认知不可能以过程量为基准。

7,日本海军的角色,恐怕远没有日本战后异口同声的“和陆军不合”那么冤屈。若有别的原因我不清楚,但就1894的旅大开始到1945的台湾,日本海军从来是完美配合日本军头的大陆政策的。toratoratora里,拍摄日本部分的是黑泽明,这部片子因为日本部分的不实和夸张可是被点名诟病的。

  日本在历史和政治反省上有很多借口。三国轴心协定签订前,美日之间的谈判都是围绕中国问题而言--而之前在中国问题上配合最好的就是日本陆海两军,具体史料请自行参阅。所以日本海军不可能存在实际上的“反对或不合”,纵然因为担心参与轴心会带来什么不利,但不要忽视:在日美大使级会谈还在进行时,日本联合舰队却已经从佐世保出发作战。偷袭,呵呵,你说这仅仅是因为所谓的打字机不熟练导致的么?

引用赫尔国务卿在偷袭后对野村的名言:

“我从政几十年,想不到在地球上竟然存在着这么一个充满谎言而且这么无耻的政府!”

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知道什么叫“鬼子”。被蒙蔽的也不仅仅是历史真相了,还有人性的很多东西。

ps,我看虎虎虎的日本海陆不合的说道,其实并不奇怪。早年的山本56(三船敏郎主演),军阀,大日本帝国,和啊海军,这些日本自己拍的“历史片”,海军被陆军拉下水的冤屈可以堪美窦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之言?
阁下可以读读《BATTLESHIP ERA》,《LEVERAGE OF SEA POWER》这几部书。我对那个时期的认知都是来自这几部书,作者皆为海军发展史与海军战略的专家。

唉,算了。。从第一句来看阁下似乎就是在针对辩论者本人,这讨论进行下去也没意思了。我一直强调的是德国决策者错误理解了海权,而阁下对提尔皮茨,威廉的讲话理论又不在意,辩论又不知为何转至日本身上,那我也没办法了。

对于阁下的“历史认知不可能以过程量为基准”,恕我愚钝,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我读历史,更为看重的是事件的逻辑因果性和数据的可靠性。继续下去怕是只会加重分歧,辩论到此为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1: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歧存在很深,呵呵 ,不过对人就算了,我早在前几楼就说过辩论基调了。

威廉和提尔皮茨的讲话,屡屡作为一个“挑衅”的基调,这是我根本不认同的,也就是说你假定了英国的海权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可是实际上一战爆发又带有偶然性,这也直接改变的德国海权的方向,属于不可抗拒因素。这才是我坚持的。如果按照归谬法,一战爆发若不带有偶然性,那么英国海权是不是还不可战胜?同时还有另一结论,就是假设又认为德国不该发展公海舰队,那么又如何解释需要扩展的海上空间需求?说到底是这是一个策略考量而非以事后人的身份说应该和不应该。



过程量,即分段看事物而不是总体看事物的方法。忽视决策的时代背景而注重事件发生后的反应。就战役分析可以如此,但就上升到战略还是策略上,便有所偏颇。

看来和阁下知识体系很不同,我对海权认知主要来自海权论和海军战略(都成书于1900年前后),故而最能说明当时人对海权的理解。这也是20世纪海权发展成熟后的东西,并不是就战论战而是注重结合分析综合看问题。

至于日本海军,既然存在对提到了所谓宣传因加入三国轴心这一孤立事件而显示“陆海不合”的东西,自然要澄清以免无意得日本右翼之逞。呵呵,不过是力求讨论全面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ps  TLEVERAGE OF SEA POWER 这书是不是还有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f Navies in War的副标题?

这能够作为整体观察的基础吗?和平时期走向战争开始的考察,这书是否有论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2: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主要是意见的分歧,那讨论历史事件不就完了,什么“一家之言”,“机械论观点”(这是什么观点?牛顿经典物理? ),在辩论中也没存在的必要。

海权论就是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吧,这部书可讲不到一战的事。马汉定义的海权,其实最初英国的哥伦布就已经有了雏形想法了。保护商航线安全,夺取制海霸权嘛。潜艇又完成不了这个工作,自然无法算是夺取海权的工具。马汉那时正是海军战略思想纷争期间,法国就有许多主张鱼雷艇,破袭艇打游击的,这与以战列舰队为主的海权国家是有区别的,是一种水面决战不过的妥协。扬长避短,尽量达到打击敌人经济的目的。

我就是在谈时局与事件反应啊。当时的时局是德国迅猛崛起,但是因自身扩张的野心过大,开始与英国搞海军竞赛,同时在欧洲大陆上又梦想击败法俄。可走出这步后又没在能发展出与英国对抗的海军前将大战挑起,结果诺大的海军没有任何主动的战略,依靠近港打些埋伏战,再就是在远洋搞些破袭战。还是海军底气不足的缘故。总结下就是:错误认识海权的战略意义,使得海军扩张到英国不可容忍的地步;可大战打响前,实力又不及。给人感觉是什么好处都没捞着。这只是针对威廉二世及其决策者,提尔皮茨相对没那么疯狂,他的理论是迫使英国不敢与德国为敌,但还是想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2: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械论,这是哲学里很中性的名词啊?(还是有请论坛其他高人就机械方法论这一哲学范畴试论一二?)嘿嘿~

一家之言,莫非阁下自认为万全?反正我没有认为我说的完全啊  

ps,中性,中性,一定记住假设你我就是在谈事情 而不是像律师一样打文字战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2: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leinKlauss 于 2007-11-2 12:09 发表
ps  TLEVERAGE OF SEA POWER 这书是不是还有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f Navies in War的副标题?

这能够作为整体观察的基础吗?


作者是依据从古希腊到二战的战略时局进行分析的,数据引用与论证手段都十分客观严谨。仅凭一个副标题就否定?

请问在咱们讨论的范围下,什么是整体观察呢?我只知道咱们一直在讨论对海权的认知,那这部书确实为优秀著作。

我再重复强调下吧:我一直讨论的是德国决策者对海权不正当认识,以及导致的严重后果。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伍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拿破仑

GMT+8, 2024-11-22 06:49 , Processed in 0.02954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